2020年07月20日发布 | 2788阅读

【“医带医路”周年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胶质瘤MDT团队专访

周竹

/









多学科综合治疗(MDT)在神经肿瘤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大医院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MDT诊疗模式。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默沙东联合全国胶质瘤MDT中心于2019年正式启动了“医带医路”MDT多学科交流项目,积极推动着中国脑胶质瘤多学科的学术交流。如今,正值项目启动一周年,神外资讯有幸邀请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胶质瘤MDT团队的成员接受专访。











专家寄语



陈忠平  神经外科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胶质瘤单病种首席专家


我院作为国内肿瘤专科医院中最早设立神经外科的单位之一,对于神经系统肿瘤采取综合治疗理念,强调多学科(MDT)、规范化、个体化的诊疗模式,尤其是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规范化综合治疗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而成立的胶质瘤单病种专家团队(包括神经外科、神经肿瘤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分子诊断科及核医学科)和肺癌脑转移瘤专家团队(包括神经外科、胸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分子诊断科及核医学科)每周都会常态化开展面对全国各地患者的疑难病例进行MDT会诊,通过MDT团队的协作互助,进行各科资源和优势的整合,以便更好地诊治于广大患者,同时做为国内最早设置专职神经肿瘤化疗专科医生的单位,是我国神经系统肿瘤化疗培训基地,平时也经常与全国各大单位进行学术的交流与探讨,在此也欢迎广大同道们与我们多多开展相应的交流与合作。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神经外科团队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胶质瘤MDT团队
主要专家

陈忠平教授 神经外科

门诊:周一上午综合特需/

周二上午特需/周五上午

牟永告教授 神经外科

门诊:周一上午/周三上午/

周一下午综合特需

赛克教授 神经外科

门诊:周二下午/周四上午

杨群英教授 神经外科

门诊:周二下午/周三下午特需

吴少雄教授 放疗科

门诊:周二上午/周三上午特需

吕晓飞教授 影像科



胡婉明教授 病理科




名家专访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忠平采访



神经外科 陈忠平教授


神外资讯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9年就成立了胶质瘤单病种专家组,请陈教授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胶质瘤MDT发展历程。

陈忠平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实际上从2000年开始有神经外科的加入,也就是我到肿瘤医院来的时候成立的。当时虽然规模很小,但我们就开始注重神经外科跟其他学科的一些合作,一起讨论病例,包括了病理、影像、放疗、还有化疗的医生,当时并不称为多学科团队。后来我们肿瘤医院就开始成立了各种单病种的专家团队,我们胶质瘤单病种专家团队最早成立的时候,我的印象当中是2006年还是2005年就有了。后来逐步发展,成员逐步完善,到2009年又更新充实了一些人员。胶质瘤单病种团队实际是神经肿瘤多学科团队当中的主要的力量,因为神经系统肿瘤中胶质瘤是最要瘤种。我们这个团队里面,除了神经外科的医生,其他学科包括了影像、病理、放疗、核医学,后来我们还有分子病理,做基础研究的我们都有的,目前的胶质瘤MDT团队就是这样逐步形成的。


神经外科 牟永告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牟永告教授采访


神外资讯

请问牟教授,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胶质瘤MDT诊疗模式优势在哪里?就中山医院的经验而言,胶质瘤MDT最终让患者获益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牟永告教授:
我们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是一所专科医院,建立于1964年,现在向着国际一流的目标前进。我们神经外科是建立在中心的平台上,以神经肿瘤方向为主,目前已有16个单病种管理团队,核心制度就是MDT。作为胶质瘤单病种团队,集中各个学科特色和经验,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这是人才优势;其次是综合治疗的理念,团队理念,我们这是与国际接轨的;此外,我们还能够及时有效的运用国际上的新技术、新药物、新器械等,发挥我们的优势去解决疑难杂症;同时我们的设备比较齐全;最后,我们也比较注重病人的心理的康复以及密切的随访,所有病人的随访资料都很完善,便于我们去总结,去进行科研,提供一些新的治疗理念,为病人服务。综上所述,我们肿瘤专科医院,特别是对各个病种,包括胶质瘤都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大家这几年都在倡导的MDT形式,这是一种制度。我们是在神经外科实施,每周四下午我们会举行MDT,外科医生、放疗科医生、化疗科医生、影像科医生、病理科医生等,大家聚在一起讨论这些需要综合治疗的像胶质瘤这样的病例,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方案,缩短了治疗和诊断的时间,不需要病人去来回奔波,这样无形中也降低了病人治疗的费用,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最终改善病人预后。比如胶质母细胞瘤5年生存率,现在国际上讲是5%-10%,我从2010年到2016年用En Bloc切除的方式做了一组106例胶质母细胞瘤病人,通过积极的手术治疗,为后续放化疗创造机会,使患者5年生存率能达到20%。此外,对病人回归社会,我们也会做一些心理方面的康复,这样形成一个闭环的管理。并且从60年代初到现在,每一个病人的资料都有完整的随访,这很有助于我们的科研,也有助于总结经验,给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未来,我们将把科研队伍加入到临床的MDT形式里去,我们找出临床问题来,让科研人员从机制上去解决它,找到新的方法、新的药物、新的器械去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



神经外科 赛克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赛克教授采访


神外资讯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陈忠平教授曾经指出:真正的胶质瘤MDT是制度而不是会诊,怎么理解这一概念?对贵院胶质瘤MDT制度未来有哪些展望?

赛克教授:
实际上大家经常会搞不清这个形式,感觉几个医生坐在一起就是MDT,实际对也不对。对的是肯定是来自不同专业医生在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实际上也是一种会诊。但是真正的MDT通常针对一种疾病,大家从不同的层次进行讨论,而会诊通常是以患者就诊科室为主导,而患者可能会合并其他疾病,需要邀请其他科室医生来会诊,围绕着主导科室的诊疗策略进行调整。但MDT制度是大家来自不同的科室,针对同一个疾病,大家讨论的是一个系统的治疗过程,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发表一下意见。另外,MDT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手术、到同步放化疗、再到辅助化疗,实际上是一个连贯不间断的系统的过程,因此它更像是一个体系,而不是单纯的会诊。


目前来讲,我们涉及的科室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虽然包括了影像科、病理科、神经外科、放疗科、神经肿瘤,看上去好像很多,但实际上远远不够。目前恶性胶质瘤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治疗效果都还不是特别满意,所以我们不能单纯集中在简单的病上面,可能要从更根本的,甚至包括基础研究专家也要来。另外,我们也要更加关注患者社会心理学方面的问题,需要心理疏导,提高患者及家属治疗的信心,所以我们可能要纳入心理科的医生。随着免疫治疗的不断的应用,在制备疫苗、CAR-T等制剂中我们可能需要生物治疗的医生整合进来,也就是说MDT这个系统以后会越来越庞大,针对一个病的话,我们可能有方方面面的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医生来参与,甚至组织院际、国际间的连线,邀请国内外专家一起参与到我们 MDT当中,那给患者提供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完美、比较全面的治疗方案,这就是我的一点期望。



神经外科 杨群英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杨群英教授采访


神外资讯
脑胶质瘤的临床试验是脑胶质瘤治疗在未来可能取得革命性突破的希望之所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国内的脑胶质瘤临床试验领域起步最早、浸淫最深的医院之一,请杨教授为我们介绍一下目前贵院胶质瘤临床试验方面的开展情况及成果。

杨群英教授:

我们医院做临床实验确实是全国最早的,从2005年就开始做临床实验了。最开始做的是泰道在中国的注册临床研究,然后今年就到2020年这15年期间,关于胶质瘤的临床研究方面,总共开展了差不多30多项,涉及方方面面。从初治的胶质瘤到复发的胶质瘤;从成人胶质瘤到儿童胶质瘤;从复发胶质瘤的挽救化疗到新辅助和维持治疗;从老药新用到新药研发;从全身给药到局部给药;从传统的细胞毒药物到现在很时髦的分子靶向药、免疫药;从西药到中药,我们也有做临床研究。不仅有做药物的临床研究,还有胶质瘤的分子诊断技术,以及多模态的影像组学方面的临床研究。从一期临床研究到多中心的三期临床研究,从研究者发起的一个国内的多中心的临床实验,到现在参与到全球的一个多中心的临床实验,方方面面针对胶质瘤全方位的、各个方面的临床试验都有涉及。总体来说,这15年来虽然胶质瘤(临床试验)跟其他肿瘤比较起来相对落后一点,但是我们一直在非常努力地做一些工作;特别是最近5年以来,随着我们中国自主研发能力水平的增强,以及国家对民族医药事业的大力支持,我感觉国内的临床实验新药研发这一块,还有临床实验这一块,她的春天已经来临了。我们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无论是从胶质瘤的临床实验的数量和质量来说,应该都是位居前列。我们也希望能够继续努力,联合国内的多家医疗中心一起来做这个事情,我们应该是能够做出一些成绩来造福于广大患者的。



放疗科 吴少雄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吴少雄教授采访


神外资讯
在MDT多学科讨论中,遇到不同患者病人,不同学科医生之间可能会产生不同意见,比如外科医生与放疗科医生可能会提供不同的治疗策略,请问吴教授,这种情况一般如何解决?此外,请问吴教授,如果在讨论中遇到一些特殊病例,国内外治疗指南存在分歧时,该怎么办?

吴少雄教授:

关于多学科会诊时候,对一个病人,不同专科的医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正常的。然后我们就是需要这种多学科来会诊,大家来共同地讨论沟通,然后再达成一个共识,这也是多学科开展的意义所在。单一的治疗手段是很难根治肿瘤的,所以需要综合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合作。肿瘤不单是手术切完以后就完了,还需要后续的放疗化疗来辅助才行;不然做完手术以后,肿瘤可能很快就复发了,这会使手术的效果和意义大打折扣。面对分歧,大家要互相沟通,比如先做手术还是先做放疗,再比如做完手术以后,后续的治疗也要跟上才行。那么,大家能够共同地制定一个大家都比较认可的,认为是最优的治疗方案。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首先是看指南里关于国内、国外的这些证据的级别——级别越高,证据就越足,可靠性就越高。第二我们要看时效性——这个研究是什么时候做的,以前可能是技术比较落后,现在做的可靠性会更高,技术比较新。第三我们看看这个病人适不适用,因为做研究入组病人都是有一定标准的,所以要看这个病人跟这种标准符不符合。我们觉得他符合,那就按照哪一个指南说得好,按照那个指南走;如果不符合,我们就要根据他具体的情况,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来给他制定。并不是说国外的、国内的差别有多大。当然,国外的一般来说更新比较快,可能比较新一点,那么我们还是要具体地分析哪一个指南比较好,级别比较高,时效比较新,要适合病人的,我们就按哪个指南走。



影像科 吕晓飞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吕晓飞教授采访


神外资讯
胶质瘤的影响学判断对诊疗意义重大,能否请吕教授为我们介绍一影像科对手术指导,对随访相关意义?

吕晓飞教授:

初诊的病人过来,首先我们做一个影像学检查,能够提供临床两个信息,第一个就是检查病变它是什么性质?然后判断他需不需要手术?如果是一个炎性病变,也许不需要手术;如果是一个肿瘤性病变,那么它需要手术,这是定性的问题。第二个就是定位的问题,这个病灶在哪里?脑内还是脑外?范围怎样?为手术入路、手术中的切除范围提供信息,包括肿瘤与周围脑区的关系,如果比较靠近功能区,那么手术中要注意适当的保护这些功能区,这是影像科对于手术的意义。对于随访,术后短期随访就是看一看肿瘤切除的范围怎么样,有没有切干净,以及观察术后的一些并发症如积气、积血、水肿、脑疝等是否发生,对临床的术后管理有重要指导意义;那么,术后还有放化疗,这是一个长期随访过程,比较关注的问题就是有没有肿瘤的残留和复发,对周围脑组织有没有造成损伤或者改变如放射性脑损伤、假性进展等,影像科都可以提供很多重要的信息。



病理科 胡婉明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胡婉明教授采访


神外资讯
组织病理和分子病理能为患者手术后诊疗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但患者或家属可能并不清楚这次检测指标其中的意义,能否请胡教授为我们简单普及一下常规检查指标对疾病治疗的指导意义?

胡婉明教授:

2016年最新的中枢神经系统WHO分册首次针对胶质瘤在传统组织学分析的基础上增加了这样一个分子分型,从而建立了分子时代胶质瘤诊断的这一新概念。在这一版本的指导下,我们平时的临床和临床病理中常用的一些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指标就包括了GRAP、Olig2、IDH、ATRX、p53、MGMT、Ki-67以及1p/19q共缺失、TERT启动子突变,以及EGFR的扩增,BRAF的突变等等新的分子marker。当表达GRAP和Olig2这两个指标,证明它是胶质来源于肿瘤;IDH即异柠檬酸脱氢酶,在胶质瘤中主要发生突变的就是IDH1和IDH2;ATRX突变在免疫组化上会表现出蛋白的缺失表达,在大约80%的 WHO II级和III级的星型细胞瘤,以及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中出现;MGMT启动子甲基化阳性对应的蛋白免疫组化蛋白表达是阴性的,有甲基化的患者对替莫唑胺的疗效是更好的;染色体1p/19q的共缺失是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分子特征。此外,EGFR的扩增,EGFRvIII的突变重排,以及TERT启动子的突变,BRAF基因的融合或者是点突变,H3K27M的点突变等marker对胶质瘤的诊断、治疗策略制定及预后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希望越来越多新的标志物能够带来更精确的诊断,为未来的精准治疗做一个更好的指导。希望未来有越来越多针对胶质瘤的有效的精准靶向药物出现,为广大患者带来希望和福音。



专家展望



牟永告  神经外科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神经肿瘤科主任

目前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采用MDT模式治疗脑胶质瘤,我们医院MDT开展经验也相当成熟,跟随指南,将规范化诊疗落到实处,同时也希望后续能助力临床研究的开展,探索新的治疗模式,提高胶质瘤患者的预后,这也是成立胶质瘤MDT团队的初衷以及对未来的进一步的展望。


END



版权声明


神外资讯APP所发表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的版权均为主办方/原作者及神外资讯所有,未经神外资讯明确授权,任何人不得以改编、裁切、复制、转载、摘编、录制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盗取任何内容。经神外资讯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请注明来源:神外资讯。如有违反,神外资讯将保留进一步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神外资讯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本号发表的作品。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