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小时后用试验性辅助治疗挽救缺血组织可能为时已晚,因此需要更快的结局评估方式。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希伯伦大学医院神经内科的Marta Rubiera等人开展了此项研究,旨在评估血管内治疗(EVT)后即刻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CTP)在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和长期结局中的价值。

【Ref: Rubiera M, et al. Stroke. 2020;51(6):1736-1742. doi:10.1161/STROKEAHA.120.029212】


尽管实现了再通,但是接受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y, EVT)的患者中仍有近50%在3个月时功能结局较差。在EVT手术结束时,血管造影或临床评估均不足以准确预测患者的临床预后以便开展进一步治疗。既往研究表明,术前MRI梗死核心体积和术后12小时MRI低灌注体积联合分析可以准确预测最终梗死体积和临床结局。然而,12小时后用试验性辅助治疗挽救缺血组织可能为时已晚,因此需要更快的结局评估方式。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希伯伦大学医院神经内科的Marta Rubiera等人开展了此项研究,旨在评估EVT后即刻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CTP)在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和长期结局中的价值,相关结果发表在2020年5月的《Stroke》上。


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连续前瞻性纳入接受EVT治疗并实现再通(mTICI分级2a-3)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ICA末端或MCA的M1、M2段)患者。所有患者在再通后30分钟内进行了CT灌注(CTPpost)检查。低灌注定义为受累区域残余功能达峰时间(Tmax)延迟>6秒;高灌注定义为与健侧半球相比,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增加,同时Tmax降低。评估这些体积与最终mTICI分级、最终梗死体积、早期临床进展和3个月功能结局的相关性。临床显著恢复(Dramatic clinical recovery, DCR)定义为24小时NIHSS评分≤2分或较基线下降≥8分。良好结局定义为三个月mRS评分≤2分。延迟恢复定义为术后无DCR但3个月时结局良好。


该研究共纳入了151例患者(基线特征详见表1):基线NIHSS评分中位数为16分(IQR 10-21),基线ASPECTS评分9分(IQR 8-10)。
表1. 研究人群的基线特征和结局

最终再通情况如下:mTICI2a 11例(7.3%)、2b 46例(30.5%)和3级 94例(62.3%)。CTPpost评估结果提示,80例(52.9%)低灌注(体积中位数4cc,IQR 0-25)和32例(21.2%)高灌注。最终的再灌注程度(TICI)与CTPpost的低灌注体积显著相关(mTICI 2a、2b和3的低灌注体积中位数分别为:91[56-117]、15[0-37.5]和0[0-7]cc,P<0.01)(表2)。
表2. 再通后30min内CTPpost上低于共同阈值的中位组织体积

24小时后,NIHSS评分中位数为6(2-15),81例(53.6%)患者发生DCR。与非DCR患者相比,DCR患者的低灌注体积较低(0 cc[0-13] vs 8 cc[0–56];P<0.01)。CTPpost低灌注与24小时NIHSS评分(r=0.38;P<0.01))和梗死体积(r=0.33;P<0.01)有轻度显著相关性。
47例(31.1%)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其中11例(7.3%)为症状性。ICH患者在CTPpost上表现出更大的低灌注体积(7[0-43]cc vs 0[0-19]cc, P<0.01)。而高灌注则与较差结局、症状性或无症状性出血无关。另外,具有良好结局的患者在CTPpost上显示出较小的低灌注病变(mRS评分0-2:0 cc[0-13] vs 7[0-56]cc;P<0.01),但未检测到与高灌注的相关性。低灌注体积<3.5cc是DCR (OR: 4.1[95%CI: 2.0-8.3], P<0.01)和3个月良好结局(OR: 3.5[95%CI: 1.6-7.8], P<0.01)的独立预测因素(表3)。
表3. 根据3个月时显著临床恢复(DCR)和功能结局的常见相关变量调整的多变量回归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血栓切除术后即刻的CTP能够准确预测再通后早期和长期结局,可能有助于选择预后不良的患者在未来接受其它的试验性治疗。
即日起“神经介入资讯”更名为“神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