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4日发布 | 1584阅读

神经外科急诊创伤团队在象湖新院上演两场生命营救

徐越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临危不乱”,常被认为是一种心理素质。然而,经验的磨砺和积累,才是神经外科人能做到“不乱”的底气。2个月前,神经外科ICU副主任医师杨玄勇“临危受命”,作为参与抗疫并援助武汉国家医疗队的一员,而“临危”,则更是很多神经外科医生每天都可能要面对的状况。病情的急转直下,救治的分秒必争,每次无法预料的意外都要求他们用冷静、理智和仁心去面对和化解。这是神经外科医生这个职业必备的素养,也是这群人最可贵的地方。



去武汉救武汉人


回南昌第一个救的还是武汉人


他在武汉救治了一批批新冠肺炎患者,然而像是缘分一般,4月20日,刚结束隔离修养的他又提前回到他原本的战场,继续履行一个神经外科重症人的使命。特别巧合的是,这一次,抢救的也是一位武汉人。


两个小时,生死之间 

2个小时的时间长度,你能做什么?也许是睡个午觉、也许是追部剧、也许是逛个超市.....,但是有这样一群人,在这短短的2小时里,进行一场生命接力,挽救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或者说是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家庭。


两个手术间,同时上演生死营救 



1


45岁脑出血患者

就在2020年4月20日21点突然出现头痛头晕并伴有肢体无力,随之出现了意识不清,呼之不应,恶心呕吐。家属紧急情况呼叫“120”将患者送到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新院急诊科,途中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呈进行性加重,小便失禁。到急诊科时已经出现脑疝,双侧瞳孔散大,在急诊下行头颅CT检查提示: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量约为60ml,急诊以“脑出血”收入。

杨玄勇向神经外科科主任李美华及科副主任黄学锋汇报病情后,共同制定具体手术方案,第一时间赶至急诊科参与了救治,他们凭借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快速做出初步诊断:出血量大,已出现脑疝、瞳孔散大、脑组织受压明显、需要立即急诊手术对脑组织进行减压,果断决定在积极给予脑部脱水减轻脑组织受压的同时马上进行开颅手术,随后给患者家属解释,患者病情紧急,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深夜,由神经外科ICU杨玄勇副主任医师主刀、黄根波医生等协助,凭借娴熟精湛的手术技能和默契配合的团队协作,用时不足2个小时就顺利完成了这例复杂基底节区脑出血合并脑疝的抢救手术,为这位青壮年赢回了一次生命。


据了解,该名患者手术前病情危重(已经脑疝),手术风险极高,凭借他多年的急救经验,以及丰富的急诊开颅手术经验。在神经外科急诊创伤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使他转危为安。


2


60岁脑出血患者

在2020年4月20日17点30,这位60岁老年患者在工地工作时突发神志不清,伴头晕呕吐,由工友就近送至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新院急诊科,送来时患者已昏迷,在急诊下行头颅CT检查提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破入脑室,生命垂危,给患者家属解释,患者病情紧急,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家属同意签字后,在神经外科急诊创伤团队(周信辉主治医师及郝争医生等)的共同救治下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有一种速度叫
神经外科的速度

在这里,有一种速度叫神经外科的速度,有一种生命的护佑来自于神经外科,有一支团队它的名字就叫做神经外科急诊创伤团队。在每一次惊心动魄的抢救背后,正是这些“生命的守夜人”为患者点亮生命的灯光。


不忘初心 从医而终



高精尖的神经外科手术确实就像在刀尖上舞蹈,一旦有闪失,轻则致残,重则致死,手术风险不容小觑。一个神经外科医生,在治愈疾病后享受崇高职业成就感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在病魔面前,在其职业生涯中,承受了普通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和辛苦。一个电话,立马要从睡梦中赶往医院,这简直是家常便饭,一台大型手术往往一做就是10几个小时,神经外科资深的主任们几十年如一日的为尽力救治患者们努力着,年纪大的医生也像年轻工作时一样,早出晚归,没日没夜,没有正常的三餐准时吃饭,这个特殊的职业一旦选择就是一辈子。


“医生都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谁不想把病人治好而成为‘大英雄’?但除了医生的双手,似乎还有一只无法掌控的上帝之手,主宰着病人的命运。这就是医学的未知。医学是一个不确定的科学,人类对人体的了解太少了,几乎是微乎其微!太多的个体不一样,太多的状况会发生,太多的系统要自衡,我们由此对生命充满敬畏,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做医生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这里,离死亡最近,

却也,离希望最近。

一群绿衣人在无影灯下,

用爱心和奉献,

延续生命的长度。



撰文:徐越

审核:杨玄勇、周信辉

终审:李美华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