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教授,能跟我们介绍一下贵院神经外科的学科建设成果吗?
黄红光教授:
我们的神经外科1996年正式成立,到目前为止,有4个病区、160张床位、46名医生和70余名护士。主要科室包括神经肿瘤、神经血管、神经介入、重症外伤、小儿神经、功能神经外科等。9年前联合其他学科成立了胶质瘤中心,开展MDT工作,这为我们神经肿瘤特别是胶质瘤的诊治起到了巨大的提升作用。
您能跟我们介绍一下贵院的MDT模式吗?
黄红光教授:
我们主要有三种模式:一种是每周三上午都会常规举行的“读片模式”,我们和放射科楼海燕教授一起阅片讨论,给出明确的诊断,如果有疑难的病例,我们会再深入讨论;第二种模式,参与学科会更多,除了放射科外,每个季度还跟放疗科、病理科教授一起讨论,把几个月的重点或者疑点病例拿出来重新审阅一遍,找问题,求提升;第三种是即时的MDT,病人如果觉得有问题的,医生可随时通过医院医务系统进行MDT讨论,为病人制定诊疗方案。
您觉得MDT会诊对于医生或者说对于患者来说,它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黄红光教授:
第一,我觉得对患者的帮助很大,以前老百姓来看病,一个人要跑很多科室,很辛苦,得到的信息不完整。现在有多科室的专家以病人为中心,诊断就容易明确。 第二,对医生也有好处,我们坐在一起去讨论,不同科室的交叉,使医生会学到很多自己专业之外的知识。并且,病人诊断好了,医生心情好了,医疗纠纷也少,所以我觉得MDT还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是对医患都有益处的模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随着颅内压监测,电生理监测等多种术中技术在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应用,您怎么理解其中的作用呢?
黄红光教授:
神经外科这20来年发展非常快,原来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老前辈开刀连磁共振都没有,更不要说去导航了。这20多年来,不但有了神经显微外科,还有术中电生理监测等等,都为了让手术更安全,可以随时了解手术过程中神经组织是否受损,另外可以使手术更加有效,比如术中导航、术中核磁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肿瘤是否全切,在用药方面也增加指导,造福患者。
您觉得咱们学科发展未来还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黄红光教授:
我个人的观点是神经外科一定要专业化,让年轻有志的医生去国内外著名的神经外科中心去学习,把学到东西开展起来;第二点,我觉得要联合其他科室做专业的大课题大研究,比如说我们要跟计算机中心,甚至要和与我们关联不很紧密的科室联合做新的项目,比如说人机耦合等等,要做超越性的、创新性的项目,这样中国神经外科发展会更加有跨越性,实现弯道超车。
严老师,如果有患者可能很难达到手术指征,需要直接进行放化疗,您觉得这样的病人需不需要对他进行MDT会诊?
严丹方医师:
对于这一部分患者的话,应该说我觉得他是更需要MDT的,因为这部分病人如果不能达到手术指征,需要直接做放化疗的话,在放化疗之前,我们是希望能够取得病理活检结果的,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神经外科团队来评估能否在导航下做活检,功能影像结合病理基本能够直接确诊。
对于TMZ的使用方案,除了528方案,还有其他的方案,在MDT会诊当中,贵院一般会遵循怎样的原则进行方案的讨论?
严丹方医师:
一般来讲,对于复发的病人,如果他接受过528方案,然后出现进展,我们后续会推荐吃7天停7天或者每天吃的剂量密度方案。具体采用哪一种,我们在MDT中会主要根据病人的接受度以及耐受情况来选择。
写进NCCN指南的肿瘤电场治疗,也即将在国内上市,您是怎么理解肿瘤电场治疗?
严丹方医师:
肿瘤电场治疗是一种非常新的技术,它的原理是利用一个特定的电场频率,干扰细胞分裂,从而达到抑制肿瘤增长并使肿瘤细胞死亡,是以色列的科学家发明的一种物理治疗手段,是我们胶质瘤诊疗十几年来的创新性研究进展。不管在新发的还是复发的胶质细胞瘤上,都得到了FDA的批准。临床研究证明,它对于PFS以及OS都有所延长。但是,它最大的缺陷是价格昂贵。从平均增加几个月的生存获益来讲,可能我们国内很多病人无法接受这个价格,那么我希望上市后它能够降价,甚至以后进医保,以造福更多患者。
楼老师,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贵院放射科的学科建设吗?您觉得影像科在 MDT会诊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楼海燕教授:
我们放射科目前有207人,分为诊断组、技术组和护理组,同时有4个亚专科分类,有骨神组、心胸组及腹组,其中我在骨神组主要从事神经影像,依托于我们的胶质瘤中心,我会跟其他医生一起,定期的进行胶质瘤的会诊。自从有了MDT以后,我们影像科的医生在MDT里是发挥了一个非常大的作用,我们不仅是局限于阅片时写报告,更多的是在MDT战场上,跟临床医生一起来进行疾病的诊断,辅助他们进行治疗的评估。
我们知道如何判断病人术后影像的变化是假性进展还是肿瘤复发是非常困难的,从您的经验出发,您觉得这种判断需要哪些影像去支持?能跟我们分享一些相关的经典病例吗?
(点击文首采访视频可观看楼教授带来的精彩病例分享)
楼海燕教授:
对于胶质瘤的术后随访来讲,实际上我们能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都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是需要跟外科医生充分的沟通,我自己觉得对于放疗以后的坏死或肿瘤复发的鉴别,有两个方法是比较好的,一个是磁敏感加权,我觉得是能够进行鉴别的,还有一个是灌注成像,最开始主要用于低级别和高级别胶质瘤的分级,现在用于鉴别肿瘤的放疗坏死还是肿瘤复发,我认为还是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这里简单介绍一个病例,患者是53岁的男性,主要是一个左侧丘脑占位的胶质瘤,2013年3月在上海进行了诊断性放疗,4月进行活检穿刺,当时提示是胶质细胞增生,是放疗后反应。5月份进入到我们医院,在5月29日,对患者左侧小脑半球进行了穿刺,当时提示是小脑间质性水肿,后面做了PET-CT都没有显示高级别胶质瘤,6-8月连续进行了磁共振复查,最终显示是肿瘤进展,这就给了我们启发,放射科其实有很多的功能性检查,需要把它很好地应用到患者身上。
任老师,您觉得病理科在MDT会诊中发挥着一个怎样的作用呢?
任国平教授:
医院的病理科实际上是临床病理,为临床直接服务的,我们从事神经病理的医生是需要跟神经外科、放射科的医生交流的。另外我们也发现神经外科医生、放射科医生是需要我们帮助的,临床病理医生在神经病理诊断上的作用是比较重要的。
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在会诊中遇到的印象深刻或者很经典的病例吗?
任国平教授:
前不久我们遇到过一个小儿患者,基层医院诊断是一个低度恶性肿瘤,但是我们通过跟临床医生的交流以后,发现患者肿瘤进展很迅速,并且病变的部位是在中线。现在有一种中线胶质瘤,往往出现在小孩身上,这种肿瘤已经不能用经典的病理学来诊断,而要用分子的角度来认识。我们给他做了H3的分子检测,发现确实有H3的基因突变,诊断出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如果我们没有跟临床医生交流,我们不知道病变的部位,肿瘤发展的速度,如果仅仅看病理玻璃片,我们也会跟原单位一样,判断为低度恶性肿瘤,跟临床事实差距很大。所以通过MDT,我们会给患者一个更精准的诊断。
总结辞
詹仁雅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建院于1947年,是浙江大学创建的首家附属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国家队”医院,首批委省共建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我院神经外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全国首批神经外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及卫生部首批评定的住院医师培训基地。
胶质瘤诊疗中心成立于2011年,到如今已经有9个年头了,一直以来,神外、放疗、影像、病理多科室共同协作,为胶质瘤患者制定标准的治疗方案,使胶质瘤患者获得更多的生存获益。院内胶质瘤MDT定期开展,针对疑难病例及在院待诊治患者进行充分讨论,为患者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另外,我们也一直对所有患者跟踪随访,加强患者管理,促进患者规范化治疗。
团队专家简介
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王忠诚神经外科中心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全国委员
中国老年协会心脑血管病分会全国常务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脑胶质瘤诊治中心副主任
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20余年,其间在德国基尔大学学习,主攻神经外科显微手术技术。主要从事脑肿瘤的临床治疗和研究
严森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放疗学组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放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鼻咽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口腔颌面肿瘤专委会常委
浙江省核医学会理事
浙江省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技术评估专委会委员
浙江省放射卫生技术评审专家库成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中心主任
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病理学会副主委
浙江省病理医师协会副会长
浙江省卫健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病理科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教研室副主任,博士,副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影像中心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传染病学组委员
教学医院从事医学影像诊断20余年,专业方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磁共振成像。
高级脑卒中中心多学科诊治联盟骨干成员、院内胶质瘤诊治中心副主任
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和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主持和参与省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
欧洲放射学会(ECR)通讯会员,国际磁共振学会(ISMRM)和北美放射学会(RSNA)会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疗科主治医师,博士
浙江省抗癌协会鼻咽癌青委会委员
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精准放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肿瘤防治联盟浙江省联盟鼻咽癌专委会委员
浙江抗癌协会神经肿瘤青委会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口腔肿瘤委员会委员
TCR,QIMS,JTD等SCI杂志审稿人
2012年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长期致力于头颈部肿瘤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已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主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厅级项目2项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