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10日发布 | 1838阅读

颅内动脉瘤的手术应该如何选择?

卢旺盛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

达人收藏

大李在一次体检中发现颅内动脉瘤,经过破裂风险分析和医生的诊断,考虑是破裂风险较高,同时考虑自身年龄正值中年。医生的建议是积极手术,而大李因为与医疗圈有些有些交集,也看到好多因动脉瘤破裂而发生一些人间悲剧,让人不禁有些担心和后怕,最后决定长痛不如短痛,确定接受医生的手术建议,对于手术方式大李应该如何选择呢?


处理动脉瘤可靠的手术方式有哪些呢?


对于颅内动脉瘤手术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式是开颅手术,从动脉瘤外部到达病变,最后夹闭瘤颈,将动脉瘤隔离在正常血管之外;第二种方式是血管内治疗(介入治疗),最通用的方式是针对窄颈动脉瘤的固体弹簧圈栓塞(GDC栓塞),通过股动脉穿刺插管直达动脉瘤内部,然后引导弹簧圈填塞到动脉瘤内部,直至完全填满,并将动脉瘤与正常血管完全隔离,达到防止出血的目的。对宽颈动脉瘤可用支架或球囊辅助、密网支架等术式,早期支架主要起“脚手架”作用,将弹簧圈拦住防止脱入载瘤动脉;而后期支架的血流导向作用慢慢突显。


01

介入治疗如何做?



动脉瘤介入手术示意图


02

开颅手术如何做?

动脉瘤开颅手术示意图

颅内动脉瘤的两种手术方式(开颅或介入栓塞),其中开颅手术创伤较大,并发症较高,但复发率较低;而介入方式属微创手术,并发症较低,但复发率相对较高。2016年ISAT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年,介入组致死致残率显著低于开颅夹闭组,主要原因是介入组操作相关并发症较低(开颅组19%,介入组8%);介入治疗的复发率较开颅夹闭高,当然有些并发症发生与医生操作相关,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逐步提高。

其实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利弊,各有千秋,具体选择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与术者经验而定,其中家属的意见也很重要。目前医疗界有一种共识,就是对动脉瘤患者必需要交待存在这两种手术方式,对于从技术上既可行开颅夹闭又可行介入治疗的动脉瘤患者,推荐行介入治疗。面对少数复杂情况,可以采用复合手术,结合两种手术的优势,保证手术更安全。

动脉瘤手术的风险有哪些?


疾病自身有风险,手术也有风险,因此积极治疗需谨慎。选择的关键是把握好手术干预风险与疾病自然风险的平衡,两权相较取其轻。

介入和开颅两种手术,均存在一定风险。第一位风险,也是最重要的,术中破裂出血或术后出血,在手术过程中,操作会对动脉瘤壁形成机械性的直接或间接刺激,可能会撕破这个破口,出现严重后果;第二位风险,就是出现脑血管痉挛或脑缺血/脑梗塞,血管内或血管外操作均可引起血管痉挛,甚至完全闭塞,引起严重功能障碍;第三位风险,是动脉瘤复发,瘤颈残留或不完全栓塞,最终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形成复发,部分复发可能会再出血,但多数情况下及时发现后行补充治疗,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其它风险还有金属弹簧圈不稳定逃逸、载瘤动脉狭窄或闭塞、穿刺部位血肿、造影剂脑病等。这些风险大多较小,发生严重的残疾性并发症(如偏瘫)的几率更小,有经验的外科医生手术风险约为3%-5%。

对于大李来讲,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手术选择应该比较慎重,除了了解手术方式本身的优劣外(手术风险),还应权衡多方面因素,主要包括:身体状态(基础疾病)、预期寿命,自然破裂风险等。最后具体选择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与术者经验而定。但既然手术无法避免,同时手术风险也没法完全避免,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减少这种手术本身的风险。既来之,则安之!

目前动脉瘤手术的发展趋势?


手术治疗是医学中进展最为迅速的,其中以神经介入发展更快,主要因为广疾病谱和新介入器械的发明。我们可以从美国动脉瘤外科治疗与血管内治疗近二十年(1993-2015)的统计中看出一些问题。

美国从1993年到2015年,破裂和未破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总量显著增加,而破裂动脉瘤的夹闭病例量减少,未破裂动脉瘤的夹闭病例总量略有增加。血管内治疗在2002–2004年间增长了三倍,并持续增长。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年入院人数增加了近5倍,而破裂颅内动脉瘤(SAH)患者总量增加不到50%,诊断为动脉瘤(未破裂或破裂)的入院患者总体有26.5%–38.7%得到治疗, 血管内治疗治疗未破裂动脉瘤和破裂动脉瘤分别在2004年和2006年开始占据主导。相比之下,自1998年以来,未破裂动脉瘤治疗后的正常出院率基本保持不变,但夹闭治疗正常出院率较血管内介入治疗低。

大李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相信现代科技。对于发展趋势,大李更为相信。整体来说,目前颅内动脉瘤的两种手术方式均是有效的治疗,但由于神经介入发展更快,而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更多;最后选择还需要考虑具体的病情及实际的医疗条件。

如何保证手术更加安全?选择能更优吗?


每一例患者都是独具个性的,因此每一次选择都是个性化的治疗。事关患者安全的手术当然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手术风险,我们能预估吗?

体外模拟是一条道路。通过体外模型,目前通过3D打印技术,可以按真实的比例与形态打印出动脉瘤,并在此基础上按照术前计划模拟一遍,如彩排、演习或预演。通过这种体外模拟可以熟悉操作,同时发现问题并在实际操作中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从而追求最大程度的手术有效性与安全性。

血流动力学分析是另外一条道路。动脉瘤手术不仅仅是一个解剖修复的问题,更是一个动力学机制纠正过程。通过计算机血流动力学分析,有助于分析手术中的关键点,比较多种不同方案并找出最优,为有效性和安全性找到一个最佳平衡。比如密网支架治疗动脉瘤,是否需要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复发后更好的治疗是什么,CFD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判断。

基于更多医生经验的人工智能算法与选择,可以保证手术更好的安全性。我们能否从成千上万的以往病例中得出一些经验,用于指导我们下一步临床?其实目前临床我们做的正是这样,但普适性原则应用到个体存在一道鸿沟,对于个性化的病例我们依赖更多的是医生经验。而基于大数据的选择可能是一条好的道路,基于广泛病例的智能微导管塑形技术就是一个成功的应用例子。

未来对于手术方案的选择,甚至介入治疗策略、弹簧圈的选择都可能是基于大数据的、更智能化的方法。

大李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和理想主义的混合体,对于现实要脚踏实地,对未来也充满期待。





即日起“神经介入资讯”更名为“神介资讯

周日科普往期回顾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