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XUS是基于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CNS (Congress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由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的Peter Nakaji医生和克利夫兰诊所的Nicholas C. Bambakidis医生组织建立的网站(http://www.cns.org/nexus)。网站完全免费开放,无需任何注册,网站主体基于病例的收集与归类,完美适配移动设备,旨在帮助神经外科医生迅速找到类似病例,并且学习世界各地的神经外科医生如何处理该病例。同时,每一个神经外科医生都可以上传自己的病例,在全世界的神经外科医生面前展示自己的技巧。
脑室内出血的治疗与管理
Katie L Krause MD, PhD Oregon Health and Sciences University, Portland, OR
编译:
杜倬婴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这一病例展示了脑室内出血(IVH)的管理。
50岁男性,既往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病史,被发现倒地,失语以及左侧肢体无力。
收入NICU时,收缩压>220mmHg。
体格检查时,患者无法语言表达,但左侧能遵嘱运动。
右上肢和下肢所有肌群的肌力为0/5级。
左上肢和下肢所有肌群的肌力为>3/5级。
头颅CT平扫显示左侧额叶脑实质内血肿,破入侧脑室和第三脑室。
后续影像学随访包括MRI增强以及包含3支血管的脑血管造影未见导致出血的病灶或血管畸形。
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
与家属沟通后,行脑室外引流术(EVD)。
患者第四脑室和基底池开放。
替代方案包括推迟EVD,密切观察神经功能状态,并定时复查头颅CT。
Kocher点
鼻根后方10-11cm。
中线旁开2.5-3cm,位于瞳孔中线。
冠状缝前方1cm,以防损伤运动皮层。
Frazier 点
枕外隆突上方6-7cm。
中线旁开3-4cm。
最常在手术室内用于俯卧位需要紧急释放脑脊液的情况下。
仰卧位,头位居中。
在头皮上标注Kocher点。
通常作1cm直切口。
使用利多卡因和肾上腺素充分浸润头皮。
由于EVD经常在床旁实施,这一措施有助于减少患者痛苦,同时便于外科医生止血。
将骨膜自颅骨剥离。
可以使用手摇钻形成颅骨骨孔。
十字形切开硬膜。
穿刺方向垂直于颅骨平面,对准同侧内眦。
在插入导芯的情况下置入导管,深度距离颅骨6-7cm处。
置管深度不要超过7cm。
如果没有脑脊液流出,则重新规划穿刺方向。
如果有脑脊液流出,向后方经皮下隧道引出导管。
如果患者可能需要分流的话,避免皮下隧道太靠近切口。
妥善固定EVD导管,并关闭切口。
Whitney et al. Pullout-proofing external ventricular drains. J Neurosurg Pediatr. 10(4):320-3. 2012
设计切口的时候应根据后续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可能性,作相应的整合调整。
小心谨慎的充分打开硬膜,硬膜打开不充分可能导致硬膜外血肿。
如果三次穿刺没有脑脊液流出,可以考虑将导管暂时留置后,行CT扫描,以确认导管位置。
术后第一天,虽然经过多次冲洗导管,EVD仍然时常堵住。
颅内压升高至20mmHg以上的低值。
唤醒患者较前更为困难。
因此,予以鞘内注射(IT)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tPA),每日2次,共3日。
IT-tPA后脑室内出血显著溶解。
然而,多次尝试夹闭EVD,患者的ICP均升高至20mmHg以上的中等水平,出现头痛,意识水平减退等征象。
因此,决定放置右侧脑室腹腔分流,采用可调压阀门。
采用现有的右额脑室外引流头皮切口,并稍稍延长。
近端导管经EVD同一窦道植入。
远端导管置入腹腔内,经皮下隧道引至头部切口。
近端和远端导管连接至阀门,置于事先建立的皮下隧道内。
右侧EVD导管大致处于Monroe孔水平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患者从ICU转出,进入神经外科病房。
在出院转入康复中心时,患者仍然同时具有感觉行和运动性失语,左侧肢体肌力完全恢复,右侧肢体仅能轻度回缩。
近期,1.5年后随访时,患者能完整讲述病史细节,仅有细微的语误。右侧肢体肌力4/5级,左侧5/5级。
这一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研究中,接受EVD的脑室内出血患者随机分配接受鞘内注射rPA(1mg每8小时一次,共12次)治疗和生理盐水生理盐水安慰剂治疗组。
6个月后,rPA治疗组的死亡率比生理盐水组更低。
6个月后,mRS评分评价的功能预后与基线水平相比,两组无差异。
研究显示,在积血较多的脑室内置入导管的患者获益更多。
Thrombolytic removal of intraventricular haemorrhage in treatment of severe stroke: results of the randomised, multicentre, placebo-controlled CLEAR III trial. Lancet. 389(603-611).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