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14日发布 | 6651阅读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二十一):岩前后联合入路

赵英杰

寒江孤影江湖故人

达人收藏

岩前入路,从侧方可以显露侵及内听道上方、上斜坡、岩尖、鞍旁海绵窦后部的病变,而对于侵及内听道下方、中下斜坡的病变却显露困难。岩后入路,从后外侧方向,有利于观察处理内听道下方的岩骨斜坡病变。对于侵及岩尖、Meckel腔、海绵窦后部的病变,则不适合选用岩后入路,因为已经超出岩后入路的显露极限。


基于优势互补、融合利用、克服彼此缺陷的理念,于是便展开了岩前-岩后联合入路(岩前后联合入路)的探索。


Katsuyuki Asaoka博士:岩前后联合入路切除岩斜脑膜瘤


往期推荐


赵英杰老师:乙状窦前入路及岩前后联合入路之我见



1988年,日本Hakuba教授,首次撰文报告岩前后联合入路。Hakuba教授,使用耳前耳后双切口,联合应用耳前经岩入路与耳后经岩入路,术中切除迷路与内淋巴囊,保留耳蜗及听小骨。此报告中,共有8名患者接受岩前后联合入路治疗,其中的7名患者出现术后听力损害。1999年,美国Sekhar教授,撰文报告部分迷路切除-岩尖切除入路,即乙状窦前部分迷路入路-岩前入路联合应用。结果显示,在36例患者中,听力得以保留的患者,占比约80%。


近十余年来,以Fukushima教授、Kawase教授为代表的颅底专家群体,多探索使用功能性岩前后联合入路,术中切除迷路后骨质、岩尖骨质,保护迷路、耳蜗、面神经等,进而达到保护听力、减少面瘫的目的。


前面内容,已对经岩入路的历史、岩尖切除、乙状窦前迷路后切除等,进行过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手术适应证


1. 存有有用听力的巨大岩斜脑膜瘤、病变主体位于中上斜坡的岩斜脑膜瘤;


2. MRI轴位示病变位于内听道前后,前方侵及至Meckel腔、海绵窦后部,冠位示病变位于内听道上下,病变下极至中下斜坡,具有类似影像特征的病变,如脑膜瘤、表皮样囊肿等,可应用岩前后联合入路。



手术要点与步骤


1. 切口设计,前方需考虑岩尖、鞍旁海绵窦、中颅窝底的显露,后方需考虑迷路后磨除的需要,上方需考虑便于颞叶抬起,下方需考虑必要时切口延伸显露颈静脉孔等。


2. 注意骨膜筋膜瓣的形成与保护,以备关颅使用。施行岩前后联合入路,开颅伊始,就需考虑如何做好预防脑脊液漏的处理。


3. 日本颅底外科医生,以及多数欧美颅底医生,通常先进行迷路后磨除,后进行岩尖磨除。Sekhar教授,则是提倡先进行岩尖磨除,后进行迷路后磨除。


4. 开颅过程,注意磨钻的集中使用,减少器械更换次数。使用磨钻,先进行乳突表面轮廓化,后而向前形成颞下骨沟,自乳突尖向后上形成枕下外侧骨沟,再之后用磨钻打两孔,分别位于外耳道上方6cm处(鳞状缝上方约1.5cm)、星点后方2cm处。


5. 迷路后磨除、Trautman三角的显露,参阅岩后入路;岩尖磨除、Kawase三角的显露,参阅岩前入路。


6. 与岩前入路、岩后入路相比较,岩前后联合入路,需要更加充分的硬膜切开,为迷路前与迷路后视野融合、幕上下视野融合做好准备。在岩上窦上方,充分剪开前至岩尖、后至横乙交界的颞枕硬膜。剪开过程中,注意保护Labbe静脉。乙状窦前的后颅窝硬膜,也需充分剪开。


7. 小脑幕切开一处即可。通常选择在上半规管对应的小脑幕位置,进行小脑幕切开。切开方向,轻度斜行向前直至小脑幕裂孔缘。此时,注意滑车神经的保护。


8. 深部视野的利用,注意调整显微镜,以便分别从迷路后轴向、岩前轴向进行观察与操作。


9. 关颅时,注意最大限度的缝合硬膜,注意迷路前颞底硬膜缺损的修补,注意骨膜筋膜瓣的翻转利用,注意腹部脂肪的填塞等。



优势与不足


优势与不足,皆是与单一使用岩前入路或岩后入路相比较而言。

优势

1. 侧方之岩前手术轴向、后外侧之迷路后手术轴向,可利用的手术轴向增多。

2. 实现脑干腹侧、腹外侧充分显露,实现迷路前与迷路后的融合突破、幕上下融合突破,实现全斜坡显露。

3. 可以实现外展神经脑池段自内下至外上的全程显露,有利于在岩斜肿瘤切除过程中对外展神经进行保护。

4. 岩前入路,通常是在三叉神经下方、面听神经上方进行操作;而岩前后联合入路,可以向下拓展至后组颅神经。


不足

1. 岩尖磨除与迷路后磨除,手术耗时较长,对术者的体力与耐力均提出较高要求。

2. 需要保护的血管、神经结构等,明显增多。从静脉角度,既需要保护拉贝静脉,也需要保护岩静脉。乙状窦、横窦,也需时刻注意保护。从神经角度,在开颅时,既需要保护岩浅大神经,也需要保护面神经膝、面神经乳突段等。需要保护的结构越多,越是对术者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3. 脑脊液漏的预防与处理,尤显重要,这常常关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等。

4. 学习曲线较长。中青年颅底外科医生,不容易获得独立的手术机会。



几点思考


1. 从入路方向上,深入理解经岩入路。

岩前入路,是侧方入路;岩后入路,是后外侧入路;岩前后联合入路,是侧方及后外侧入路。入路方向,关乎可以利用的手术轴向,关乎深部结构的视野观察。


以观察内听道位置为例。使用岩前入路,内听道大体在弓状隆起与岩浅大神经构成夹角的平分线上;使用岩前后联合入路,从后外侧手术轴向观察内听道,内听道则是偏离平分线,靠向弓状隆起侧。


2. 从骨质磨除的角度,深入理解经岩入路。

岩前入路:岩尖选择性磨除,即Kawase三角磨除。保护耳蜗。


岩后入路:以目前常用的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为例,则是岩骨后部选择性磨除,显露并利用Trautman三角。保护迷路。


岩前后联合入路:Kawase三角磨除+Trautman三角磨除。保护耳蜗及迷路,保护听力。施行功能性经岩入路,需要对岩骨进行选择性磨除。


岩骨全切除:乳突切除+迷路切除+岩尖切除。


3. 从哲学思辩上,深入理解经岩入路。

岩骨全切除,之所以广受抨击,是因为它的“非功能性入路”之本质。岩前后联合入路,之所以依然使用,是因为尽管磨除很多骨质,耗时较长,但是由于没有损伤听力,没有损伤神经功能,没有造成脑组织的明显牵拉,依然是功能保留的。


本篇中,岩前后联合入路,默认为乙状窦前迷路后+岩前入路形式。经迷路岩前后联合入路,不在讨论之列。


岩前后联合入路,不是岩前入路与岩后入路的简单合并。应努力让其发挥出“1+1>2”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Hakuba A, Nishimura S, Jang BJ: A combined retroauricular and preauricular transpetrosal-transtentorial approach to clivus meningiomas. Surg Neurol 1988; 30:108–116.
2. Sekhar LN, Schessel DA, Bucur SD, Raso JL, Wright DC: Partial labyrinthectomy petrous apicectomy approach to neoplastic and vascular lesions of the petroclival area. Neurosurgery 1999; 44:537–550; discussion 550–532.
3. Ossama Al-Mefty, Surgical management of petroclival meningiomas: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choice of approach, Neurosurg Focus 19 (2):E7, 2005.
4. J. Diaz Day, The middle fossa approach and extended middle fossa approach: technique and operative nuances, Neurosurgery 2012; 70: 192–201.

5. Masahiko Wanibuchi, Photo Atlas of Skull Base Dissection, Thieme. 2009.




相关推荐



(点击此处即可查看合辑)


(点击此处即可查看合辑)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