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2日发布 | 1445阅读

监测有道 | 脑室型ICP监测在神经重症中的应用--【颅脑创伤-神经重症周刊】第161期

龙连圣

浙江湖州市南太湖医院

达人收藏

为更好继续提高、规范中国神经外科医生颅脑创伤救治能力及水平,神外资讯《监测有道丨颅脑创伤-神经重症周刊》继续面向全国收集颅脑创伤病例并展开讨论,由国内医生提供真实病例,经专家审核通过及点评后刊登。
投稿邮箱:shenwaizixun@163.com
投稿联系人:神外助手(微信号:18918666395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监测有道丨颅脑创伤-神经重症周刊》第161期,由湖州南太湖医院神经外科龙连圣教授带来的:脑室型ICP监测在神经重症中的应用 文末由海市颅脑创伤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兼颅脑创伤-神经重症专业组组长、“神外资讯中国颅脑创伤-神经重症专家组”委员高国一教授及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全国委员兼神经创伤学组组长、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急诊创伤中心主任、“神外资讯中国颅脑创伤-神经重症专家组”副组长杨小锋教授作出精彩点评,欢迎观看、阅读。









精彩点评



高国一教授点评.mp300:0002:23
龙主任给我们介绍了脑室型颅内压探头在神经重症病人当中的应用,也举了好几个非常生动精彩的例子,很有学习价值。我谈谈自己的一些补充看法,脑室型颅内压探头,我们是不是要把它作为一种微创技术,给它戴这个帽子。我们用脑室型颅内压探头去控制颅内压,很多时候是一种损伤控制的选择,对于创伤的损伤控制,能不能完全用微创的帽子替代?这是第1个问题。 

第2个问题,重型脑外伤的治疗,它一定是多个环节、多个手段要同时并举的,很少有脑外伤的病人单单靠一个脑室探头引流脑积液,没有用到镇痛、镇静,没有用到呼吸管理,没有用到高渗脱水,就单靠脑积液引流,这种情况我觉得不是特别多。 

既然脑室外引流是治疗体系的一部分,就很难单独给它戴微创的帽子,说它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实际上包括龙主任提到的高血压脑出血在内,提到了7种手术方式,从上到下损伤创伤程度逐渐减小,但是这7种手术方式实际上它对应的是7种不同的病情特点,并不是对某一个病人既可以用大骨瓣开颅,也可以用软通道穿刺,这种情况不多的。特别是我们作为神经外科医生,我们处理这些病人的时候,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病情选用合适的手段,这才是合理和个体化的。不能把所有的高血压脑出血的病人,都用微创的手段来处理。所以我觉得技术是很好的技术,但不一定要给它戴一个大的帽子,病例已经很精彩了,但是帽子一戴,有的时候不一定能撑得住。


高国一 教授
上海市颅脑创伤研究所副所长
上海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
兼颅脑创伤-神经重症专业组组长




精彩点评



杨小锋教授点评.mp300:0003:25

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有主要的三方面因素必须要考虑。第一个是患者的病情,如果适合微创穿刺的,往往是血肿比较稳定的、还没发生脑疝的。如果已经脑疝两次通路大,还要去穿刺,我个人不主张这种选择。第二个是医院的条件,还有就是术者对技术的掌握程度,可能高主任喜欢用枪,我喜欢用刀,只要用得好能解决问题,我觉得都行。但是不管怎么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大的原则就是要把颅压控制下来。而颅压控制的前提,得要知道他的颅压状况。很多病例都不单单是我们脑外伤领域的,也有很多脑血管疾病,包括动脉瘤、脑出血,甚至是肿瘤。什么是颅内压监测?凡是有可能会造成颅压增高的,包括像肿瘤牵拉多的,都应该做颅内压监测。高血压脑出血造成颅压增高的原因,可以是血管的损伤、脑组织的肿胀、缺血、缺氧、脑积液的循环障碍等,颅内压监测在这种状况下面都应该做。 


龙主任病例里面有讲到,比较喜欢做脑室型的颅内压监测,我想很多医院,像我和高主任也一样,我们都比较喜欢做脑室型的颅内压监测。但其中有一个病例,脑室是很小的,当然也会有基层医院的医生提出来可以在这种状况下面穿刺。像这种小的脑室,我觉得穿进去是没问题,但是如果做引流的话,我是控制量的,不会将这种方式作为常规手段。这种方式更重要的是做监测,以此来指导整体的降颅压策略,而不是特别强调脑室引流这一块。在本身脑室非常小的情况下,我会担心过度引流造成的问题。而引流方式上的选择,是采用持续引流还是间断引流,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最后,我们必须得强调颅内压监测本身没有治疗作用,脑室型是例外,因为它可以进行脑积液的引流。颅内压监测最终的目的应该是给颅压管理提供一个靶子,我们知道管理到什么程度了,以此去保证脑组织的血液、氧气、能量的供应,加强脑的保护,这才是颅压监测的最终目的。这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杨小锋 教授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创伤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委员/神经创伤学组组长


往期回顾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