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13日发布 | 6657阅读

赵英杰老师:关于专业微信交流群建设的几点思考及其它

赵英杰

寒江孤影江湖故人

达人收藏

近段时间,经常有同道朋友私信与笔者,表达的内容大体一致,即希望经过笔者的邀请加入一些专业交流群,以便向更多同道学习与交流。笔者的回信表达,也大体一致,即“我自己没有建群。目前,我自身也在少数几个专业交流群中,但我不是群主,因而不便邀请你入群。不过,我可以将群主的名片推给你。”回信同时,笔者也会当即私信联系相应的群主,并提醒群主,请注意入群同道的身份核实。


歉意。有的同道,希望经笔者邀请入群,这是对笔者的信任与抬爱。在此,笔者向这些同道朋友表达深深的歉意。


谢意。群主,大多积极回复笔者,并表示视情况积极促成入群事宜,这是相互尊重与友善的表现。在此,笔者向群主同道表达由衷的感谢。


众所周知,朋友友谊不具有可传递性。A和B是朋友,B和C是朋友,那么经过B介绍,A和C能成为朋友吗?不一定。


笔者认为,从专业交流角度,同道能否入群,其实不重要。但是,有同道想入群,也有群主愿意邀请,笔者能在其间起一定桥梁作用,毕竟不是坏事。


希望入群、申请入群,这种现象,引发笔者一些思考。



其一,有关“群”政策的总体趋势。


1

守法



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讲,针对加入微信群、分享朋友圈等,从未有过“鼓励与提倡”的字眼说法。现在倒是多有“鼓励退群”的提法与要求。不是不让入群,而是鼓励退出一些群。不是不让发朋友圈,而是针对所分享的内容,需要多加自我政审。


微信群,不是法外之地;朋友圈,也不是法外之地。近段时间,广大同道可以通过围绕抗疫处理的一些案件,深有感触,深感警示。


祸从口出。说话前,先过过脑子。落笔行文,遣词用句,要过过脑子。建立底线意识,时刻想想有没有触及法律红线。


2

建群



未来可以预期,再建微信群、QQ群等,将面临更多细化的注册要求,也将面临更加严格的审批程序。


3

入群数量的控制



加强对微信群、QQ群、朋友圈的监管,将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一言一行,皆是可查。比如,你在多少个微信群?即使你从不发言,依然仍可核实。假若核实到你存在于几十甚至上百个微信群,那么,你仍有可能被列入重点观察的对象。


因此,即使从专业交流的角度出发,同道们也不是加入的群越多越好,需要有数量的控制。一般说来,争取使自己在三两个专业群为宜。有一个行业民间舆情的观察端口,就足够了。



其二,群主。


1

责任



谁是群主,谁便负责。群里出了问题,群主即使不需要承担主要责任,也要承担连带责任。因此,群主,特别要注意法律法规的学习。对群中言论、群中行为,群主要有高度的政审意识。


群主,有时碍于情面,保持了沉默,没有发言予以正确引导或制止。但是,如果有群成员截屏举报呢?群主,如有公开制止不当言论、不当行为的证据,那么要承担的责任将会减轻很多。私信制止,不如公开制止,这是从证据的效力而言。


五百人群,形形色色,实存人心叵测。群主,需要有防人之心。


2

几点烦恼



(1)群中气氛不活泼,缺乏交流,冷冷清清。


群主(通常是建群者),好不容易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但是群成员却很少发言,成员之间也没有什么互动交流,这种情形常使群主颇感烦恼。看到别的群里交流热烈,自己的群却冷冷清清,群主或多或少感觉脸面无光。


何以冷冷清清?这,与群主的职场位置、学术团体位置、社会活动能力、人缘品性等诸多因素有关,也与群成员的社会心理等有关。


比如,某些群成员,既往非常活跃,经常发言互动,但是近阶段渐渐很少发言或猛然不再发言了,这种变化常与群主邀请其领导入群有一定关系。自己的领导和自己同在一个群里,还是不说为好。


(2)偏离专业主题,胡言乱语,肆意宣泄情绪。


专业交流群,自是应以专业相关性话题为主。偶有医者情怀表达,也是可以的,但不应成为常态。群成员的发言,偏离专业交流主题,走向针砭社会时政,发言又缺乏分寸把握,这也常使群主感到烦恼。


有的群成员,平素在工作中存在压抑,于是不知不觉中移情转嫁到群中肆意宣泄情绪,这更是群主不愿看到的情形。


与其胡言乱语、肆意宣泄,随之增加风险,还不如让群里冷冷清清、沉默不语。


(3)群中内容空洞,广告太多,缺乏交流的深度与质量。


有的群,看似很多内容,但内容多存空洞表浅。比如会议通知等,很多同道实际已经在一些有影响力的公众号关注过了。举办方同时也是群成员,再次推送相同链接,则显着空洞赘述。


仅在自己科室举办会议时,发一个链接,广而告之,类似的群成员大有人在。将群仅视为广告发布之地,而不进行深层次的互动,这也是群主的烦恼来源。你占着一个名额位置,却没有发挥更好的作用,岂不令群主烦恼?


(4)针对永远沉默者的处理。


沉默僵尸,是网络话语体系的用词,不免有些粗俗。这里用“永远的沉默者”替代。


永远的沉默者,常常是哪一部分人?有行政职务的,特别是一把手。从主任到院长,行政级别越高,越是慎言沉默。这其中缘由,不再展开。


对于一个群而言,需要有这些行业大咖来镇守该群,以体现“高、大、上”,以便吸纳更多的群员。这部分人通常占去30至50个名额,却又总不发言,那就相当于没有进群。


群主,没有足够强大。倘若足够强大,是没有必要建群的。因为群主没有得到所期待的发声力挺,这也使群主深感烦恼。群主的一言一行,总不能在这些超级大咖的眼皮底下裸奔吧?!


依群主性情与需求而定。个别群主,会将这些永不发言的大咖移出群聊。多数群主,仅是定期或不定期清理那些没有职务的普通医生。目前,分布在各个群的诸位同道,可以留意一下所在群的群成员变化。选择性移出,是一个普遍现象。


不用去神化群主,也不用去圣化群主。换位思考,你是群主,你将怎么办?


3

自省



吾日三省吾身,语出《论语》。群主,当如此。


在互联网世界,管理一个微信群聊社区,掌握人员的进入与移出,久而久之,常使群主产生许多错觉,滋生几分虚荣。比如,错认为自己有五百粉丝,或者错认为自己有一支人马。凭借几分虚荣,却想在现实世界兑现。比如,我是知名群主,参加实体会议时怎么不给我VIP待遇?虚荣使然。


你的群,便是你的场。因此,很多群成员的发言,也多是捧场,多是点赞。久而久之,群主,容易滋生飘飘然,容易听不进不同的声音。确实,群成员说真话,说实在话,是会得罪人的。


群,通常是500人。群主以及群成员,都要学会跳出群的有限,拥抱群外的无限。再拓展之,跳出医学世界,跳出中文世界,也是医生提高自身学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三,群中交流内容。


常有群成员,在群里提交术前讨论,或者进行手术病例报告。笔者在这里仅是提醒两点:


1

注意病例资料的完整



比如,拟行垂体腺瘤手术,却缺失磁共振的冠位像;又比如,鞍区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却缺乏病史、缺乏内分泌检查等;再比如,提供的影像倾向于转移瘤,却忘记提供原发肿瘤的病史等等。病例资料不完整,不利于同道进行发言讨论。


2

注意患者与患者家属隐私的保护



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无论是从希波克拉底誓言,还是到当代医学生誓言,都有对患者及其家属隐私进行保密的要求。


因此,在群里分享与患者有关的影像、照片等资料时,要时刻注意其隐私的保护。微信群截屏,分享至朋友圈,而朋友圈的观看人群又没有进行限定,于是,截屏照片便很有可能在社会上流传起来。患者及其家属,告你侵权怎么办?在专业交流群的一时得意展示,却引来可能存在的官司,得不偿失啊。



其四,群成员的独立审视。


举例说明:某位大咖展示了一个病例,如鞍结节脑膜瘤开颅切除,术中展示了前床突磨除技术,手术野确实很开敞,确实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手术的自由度,手术确实漂亮。之后,便是跟着众多点赞。


群成员,特别是青年医生,要培养独立审视的习惯。其实,按照该影像特点,不需要前床突磨除也可以很好的切除肿瘤,也不会降低手术的自由度。


再比如,本来可以施行乙状窦后经天幕入路,却使用了复杂耗时的乙状窦前入路,不过殊途同归,手术漂亮,自然也是跟随着众多点赞。


点赞的成员,未必是真心同意该专家的做法。点赞,常有行业寒暄之意,表示我关注了你。点赞,还可以表达:虽然很久没见,我依然没有忘掉你。不点赞,不代表不同意;点赞,不代表同意。


想入群的同道,多是处于提高期的同道,业务上需要精进,人脉上需要拓展。在此,笔者建议努力养成独立审视的习惯。


未来,专业交流群,是有限制的发展。群主打理自己群,确实辛苦,但也确实需要时刻自省。群主与群成员,群策群力,积极向上,那么群,自然有利于医师的成长。群内是一片天地,群外更是广阔无限。能不能入群,其实不重要。安之若素,便好。



其五,有关群成员身份的核实。


1

为什么要注意群成员的身份核实?



以500人群为例。先后加入的群成员,绝大多数都默认为该群的其他群成员都是神经外科医生,因而觉得既然是行业内部专业人士进行交流,自然就少了几分戒备,发言时也是一吐为快,常常表现出真性情。

事实上,多数群,不仅仅只有神经外科医生。常有三类人,总数不多,伪装成神经外科医生,在角落里、阴暗处,用冷峻的双眼,静静窥视着广大同道的倾心交流。

(1)从事论文生意者,潜伏在群。

“赵老师您好,久仰大名,希望向您学习!”,笔者常常收到这样的邀请。笔者通常不假思索就让其通过我的朋友圈验证。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笔者渐渐发现,他(她)的朋友圈,越来越不像一名神经外科医生的朋友圈。一个行业有一个行业的行为习惯,真医生能够鉴别出哪些是假医生。遂删除之或拉黑之,亦是不假思索。

从事论文生意者,发出邀请具有广覆盖的特点,即不单纯仅向笔者发出邀请,想必群中绝大多数成员都会收到邀请吧。他(她)会让你觉得你是一个大人物,而我们自身也常在虚荣心的迷幻之下,轻易让其进驻我的朋友圈。

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广告词,令笔者印象最深刻者: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同理,没有买卖,就没有从事论文生意者的进入。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如果你的教授职称是通过买论文买来的,那么你的下级医生会从心里服你吗?

有关论文买卖,笔者不再展开讨论。在新媒体时代,很多同道,已经看过很多有关论文买卖的各种评判。总体来看,多数专业交流群,属于民间组织,属于基层组织。从事论文买卖者,无孔不入,渗透到广大基层,这种势态如果不予以遏制,势必严重破坏医生形象、行业生态。正义之声,常在民间发起。专业交流群,应自觉抵制论文买卖者的进驻。


(2)从事市场销售的人员,潜伏在群。



绝大多数正规的药商或器械商,不会鼓励自己的销售人员进入专业交流群。伪装成医生身份,潜入专业交流群的,常常是销售人员的个人行为。

销售业绩与个人收入有关。为了增加收入,有时发生不当行为。

个别销售人员,为了开拓某区域市场,为了明确公关对象以及公关力度,长期潜伏并窥视专业交流群的动态。看看这个区域,哪些人是大咖,哪些人有实权,哪些人有区域影响力。看看群中动态,听听弦外之音,久而久之,该销售人员便建立起通盘印象。

根据群成员的发言内容以及所推送链接的特征,销售人员可以获取很多有价值的情报。比如,某位同道说:“我们科室的显微镜是某某品牌的,第几代产品,不如你们科室的某某品牌显微镜。你们的高、大、上,我们羡慕呀!”。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对于销售人员来讲,便是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3)电信诈骗人员。

这类人员,零星存在于专业交流群,虽少之又少,但危害却是极大。严厉打击电信诈骗,联防联控,人人有责。

从事论文买卖者,有时还会手拎影像片子,在病区晃来晃去,递出的名片也是诸如“科研助手、论文编辑”等,不论怎样,这类人员毕竟还可以被同道面对面遇到,属于“看得见、摸得着”。

从事市场销售者,也常现身于学术会场,现身于产品宣讲。这部分人,也属于“看得见、摸得着”。对于电信诈骗人员,你能看得见吗?你能摸得着吗?

某群的某群员,自称是某地的一名女医生,希望笔者通过朋友圈验证。笔者觉得,女医生很不容易,女神经外科医生就更是不容易,再加之其微信头像白大衣、面貌端庄,遂通过了朋友验证。不过后来,笔者察觉,“她”也许是抠脚大汉,其行为特征明显具有电信诈骗分子的某些特征,遂果断将其清除。

因此,当面加微信,相对是安全的。没有见过面的,不要轻易通过我的朋友圈验证。



2

谁来负责身份核实?



先前谈过,谁是群主,谁负责。群主,需要对群成员的身份认真核实。群成员,也有对群进行监督与提醒的责任。

以上提到的三类人员,多不是经过群主邀请入群的。在建群伊始的刹那间,在后期集中补充群员的高峰时段,这三类人,常经不知名的群员邀请,在一阵混乱拥挤中,混入专业交流群。谁会邀请电信诈骗分子入群?当然,谁也不会。但是,你不知道他(她)是电信诈骗分子。

那么,群主能做些什么?

(1)开启“群主验证”,必要而且重要。

采用群主验证,仅经手一人,这便于管控。其实,多数群主的内心,也不希望群员擅自邀请他人入群。事先经过群主知情同意,再发邀请,这是群主比较接受的情形。

经群主验证带来的好处:在必要的时候,群成员可以向群主询问其他群成员的身份信息。知道该问谁,知道谁能回答,这样会使群成员感到安心。

(2)我在本群的昵称,采用实名制。

门诊挂号,要求实名制。住院患者,也要求实名制。医生其实应对“实名制”要求具有高度的认同。反省自身,怎么就不能在专业交流群采用真实姓名呢?你非常酷爱自己的网名,但也不至于网名高于自己的真实姓名吧。网名可以随时变更,真实姓名能够随便变更吗?

实名制基础上,是否需要附加单位信息,可以依具体情况而定。如能附加单位信息,则是更好,这样便回答了“你是谁?你从哪里来?”,即who和where。

群主制定群规,要求群成员实名制。

总之,注意保持群成员队伍的纯洁性,这样有利于开诚布公的活跃交流,有利于提升交流的层次与质量。当一个群,频繁出现“某某与群里其他人都不是微信朋友关系,请注意隐私安全”,你还敢在这个群发言吗?因此,进行身份核实与确认,并让群成员知情,这些将涉及群的气氛,以及群的精神气象。

发现群成员身份可疑时,私信提醒群主,请注意核实,这种举措是值得提倡的。相互监督,群策群力,为了群的纯洁性。



其六,群与群、群主与群主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传统认识上,人既以群分,便是楚河汉界、泾渭分明,便是群与群之间很难互通融合。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在微信交流群,群与群之间,实则很难实现“人以群分”。此群与彼群,实际有需要加强彼此交流的内在动因。


某一同道,在此群是群成员,在另外一个群确是群主。另外,群成员,多数存在于两个以上的专业交流群。这些就意味着群与群有互动的内在动因。都是同一批人嘛!


1

资源共享时,要体现尊重



群与群的资源共享,要注意体现相互尊重。比如,作为群成员的某位知名专家,仅在某一个群分享了一本精品图书或一张精美图片,该群的群成员,却将此珍贵资源分享至另外一个群或几个群。资源可以分享,互联网的本质特征之一便是分享。但是,默不作声、不说来源,就显着不厚道了。

来自某某群某某专家的资源分享,或者仅说来自某某专家的分享,这样的话语注释,体现出尊重,会让人觉得舒服。

有人抬杠曰,那位专家的分享,不也是来自别处吗?笔者认为,原创作品,自然需要说明出处。对于那些不是原创作品的,但若是你在群里首次看到,你若分享至别处时,还是最好加上一句“来自某某专家的分享”。

不胜枚举的事例,历历在目,触目而惊心。鼓励群与群之间去分享珍贵资源,鼓励相继传递正能量。尊重其他群,尊重其他群的群员,努力实现相互尊重。

2

注意多种形式的互动



具有群主身份的群体,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心态:大家都是群主。不是我的群,我不发言或极少发言,尽管我在你的群中。

群主对于那些不发言的群成员,或轻或重都有这样的心态:既然你没有支持我的群,于是我不给你的朋友圈点赞。你在你的朋友圈里热闹非凡,却对我的群视而不见。

各个群之间,无大小之分,亦无无高低之分。因此,群主之间,要注意互动交流,体现出相互对等与尊重。群主与群成员之间,也要注意互动交流。很多群主,虽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但是不应高高在上。互动多了,气氛便活泼了,大家便提高了。




其七,群的碎片化—公众号链接—其他群及朋友圈分享。



内容的碎片化,是专业交流群的主要缺陷之一。将碎片化内容,进行整理、补充、拓展,可以形成公众号链接。以群成员为读者基数,以群的交流内容为素材,群主可以创建公众号。所制成的公众号链接,便于阅读、分享、收藏,这些链接既可服务本群,也可服务于其他的群。这些链接,自然也可在朋友圈进行分享。

群主,要时刻提醒自己:微信群人数上限500人,朋友圈好友可加至5000人。群之外,还有更广阔的朋友圈。群主,做大自己的朋友圈,并根据朋友圈的发现,对群成员进行更新。

群主,要加强自身的“主持人”意识。比如,群成员抛出病例进行讨论时,群主要注意进行引导,要求其补充病史,补充相关影像资料等。经过引导后的素材,容易制成精彩的公众号链接。

专业交流群,有限制发展。在有限中,努力营造亮点。用夙夜在公的精神去完善交流群,这样的专业交流群,将大放异彩,呈现无限美好。
 
有关“专业交流微信群”的探讨,断断续续的写,时至今日,终于成文了。仅供同道参考吧。





相关推荐





(点击此处即可查看合辑)



(点击此处即可查看合辑)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