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经常有同道朋友私信与笔者,表达的内容大体一致,即希望经过笔者的邀请加入一些专业交流群,以便向更多同道学习与交流。笔者的回信表达,也大体一致,即“我自己没有建群。目前,我自身也在少数几个专业交流群中,但我不是群主,因而不便邀请你入群。不过,我可以将群主的名片推给你。”回信同时,笔者也会当即私信联系相应的群主,并提醒群主,请注意入群同道的身份核实。
歉意。有的同道,希望经笔者邀请入群,这是对笔者的信任与抬爱。在此,笔者向这些同道朋友表达深深的歉意。
谢意。群主,大多积极回复笔者,并表示视情况积极促成入群事宜,这是相互尊重与友善的表现。在此,笔者向群主同道表达由衷的感谢。
众所周知,朋友友谊不具有可传递性。A和B是朋友,B和C是朋友,那么经过B介绍,A和C能成为朋友吗?不一定。
笔者认为,从专业交流角度,同道能否入群,其实不重要。但是,有同道想入群,也有群主愿意邀请,笔者能在其间起一定桥梁作用,毕竟不是坏事。
希望入群、申请入群,这种现象,引发笔者一些思考。
1
守法
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讲,针对加入微信群、分享朋友圈等,从未有过“鼓励与提倡”的字眼说法。现在倒是多有“鼓励退群”的提法与要求。不是不让入群,而是鼓励退出一些群。不是不让发朋友圈,而是针对所分享的内容,需要多加自我政审。
微信群,不是法外之地;朋友圈,也不是法外之地。近段时间,广大同道可以通过围绕抗疫处理的一些案件,深有感触,深感警示。
祸从口出。说话前,先过过脑子。落笔行文,遣词用句,要过过脑子。建立底线意识,时刻想想有没有触及法律红线。
2
建群
未来可以预期,再建微信群、QQ群等,将面临更多细化的注册要求,也将面临更加严格的审批程序。
3
入群数量的控制
加强对微信群、QQ群、朋友圈的监管,将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一言一行,皆是可查。比如,你在多少个微信群?即使你从不发言,依然仍可核实。假若核实到你存在于几十甚至上百个微信群,那么,你仍有可能被列入重点观察的对象。
因此,即使从专业交流的角度出发,同道们也不是加入的群越多越好,需要有数量的控制。一般说来,争取使自己在三两个专业群为宜。有一个行业民间舆情的观察端口,就足够了。
1
责任
谁是群主,谁便负责。群里出了问题,群主即使不需要承担主要责任,也要承担连带责任。因此,群主,特别要注意法律法规的学习。对群中言论、群中行为,群主要有高度的政审意识。
群主,有时碍于情面,保持了沉默,没有发言予以正确引导或制止。但是,如果有群成员截屏举报呢?群主,如有公开制止不当言论、不当行为的证据,那么要承担的责任将会减轻很多。私信制止,不如公开制止,这是从证据的效力而言。
五百人群,形形色色,实存人心叵测。群主,需要有防人之心。
2
几点烦恼
(1)群中气氛不活泼,缺乏交流,冷冷清清。
群主(通常是建群者),好不容易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但是群成员却很少发言,成员之间也没有什么互动交流,这种情形常使群主颇感烦恼。看到别的群里交流热烈,自己的群却冷冷清清,群主或多或少感觉脸面无光。
何以冷冷清清?这,与群主的职场位置、学术团体位置、社会活动能力、人缘品性等诸多因素有关,也与群成员的社会心理等有关。
比如,某些群成员,既往非常活跃,经常发言互动,但是近阶段渐渐很少发言或猛然不再发言了,这种变化常与群主邀请其领导入群有一定关系。自己的领导和自己同在一个群里,还是不说为好。
(2)偏离专业主题,胡言乱语,肆意宣泄情绪。
专业交流群,自是应以专业相关性话题为主。偶有医者情怀表达,也是可以的,但不应成为常态。群成员的发言,偏离专业交流主题,走向针砭社会时政,发言又缺乏分寸把握,这也常使群主感到烦恼。
有的群成员,平素在工作中存在压抑,于是不知不觉中移情转嫁到群中肆意宣泄情绪,这更是群主不愿看到的情形。
与其胡言乱语、肆意宣泄,随之增加风险,还不如让群里冷冷清清、沉默不语。
(3)群中内容空洞,广告太多,缺乏交流的深度与质量。
有的群,看似很多内容,但内容多存空洞表浅。比如会议通知等,很多同道实际已经在一些有影响力的公众号关注过了。举办方同时也是群成员,再次推送相同链接,则显着空洞赘述。
仅在自己科室举办会议时,发一个链接,广而告之,类似的群成员大有人在。将群仅视为广告发布之地,而不进行深层次的互动,这也是群主的烦恼来源。你占着一个名额位置,却没有发挥更好的作用,岂不令群主烦恼?
(4)针对永远沉默者的处理。
沉默僵尸,是网络话语体系的用词,不免有些粗俗。这里用“永远的沉默者”替代。
永远的沉默者,常常是哪一部分人?有行政职务的,特别是一把手。从主任到院长,行政级别越高,越是慎言沉默。这其中缘由,不再展开。
对于一个群而言,需要有这些行业大咖来镇守该群,以体现“高、大、上”,以便吸纳更多的群员。这部分人通常占去30至50个名额,却又总不发言,那就相当于没有进群。
群主,没有足够强大。倘若足够强大,是没有必要建群的。因为群主没有得到所期待的发声力挺,这也使群主深感烦恼。群主的一言一行,总不能在这些超级大咖的眼皮底下裸奔吧?!
依群主性情与需求而定。个别群主,会将这些永不发言的大咖移出群聊。多数群主,仅是定期或不定期清理那些没有职务的普通医生。目前,分布在各个群的诸位同道,可以留意一下所在群的群成员变化。选择性移出,是一个普遍现象。
不用去神化群主,也不用去圣化群主。换位思考,你是群主,你将怎么办?
3
自省
吾日三省吾身,语出《论语》。群主,当如此。
在互联网世界,管理一个微信群聊社区,掌握人员的进入与移出,久而久之,常使群主产生许多错觉,滋生几分虚荣。比如,错认为自己有五百粉丝,或者错认为自己有一支人马。凭借几分虚荣,却想在现实世界兑现。比如,我是知名群主,参加实体会议时怎么不给我VIP待遇?虚荣使然。
你的群,便是你的场。因此,很多群成员的发言,也多是捧场,多是点赞。久而久之,群主,容易滋生飘飘然,容易听不进不同的声音。确实,群成员说真话,说实在话,是会得罪人的。
群,通常是500人。群主以及群成员,都要学会跳出群的有限,拥抱群外的无限。再拓展之,跳出医学世界,跳出中文世界,也是医生提高自身学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
常有群成员,在群里提交术前讨论,或者进行手术病例报告。笔者在这里仅是提醒两点:
1
注意病例资料的完整
比如,拟行垂体腺瘤手术,却缺失磁共振的冠位像;又比如,鞍区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却缺乏病史、缺乏内分泌检查等;再比如,提供的影像倾向于转移瘤,却忘记提供原发肿瘤的病史等等。病例资料不完整,不利于同道进行发言讨论。
2
注意患者与患者家属隐私的保护
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无论是从希波克拉底誓言,还是到当代医学生誓言,都有对患者及其家属隐私进行保密的要求。
因此,在群里分享与患者有关的影像、照片等资料时,要时刻注意其隐私的保护。微信群截屏,分享至朋友圈,而朋友圈的观看人群又没有进行限定,于是,截屏照片便很有可能在社会上流传起来。患者及其家属,告你侵权怎么办?在专业交流群的一时得意展示,却引来可能存在的官司,得不偿失啊。
举例说明:某位大咖展示了一个病例,如鞍结节脑膜瘤开颅切除,术中展示了前床突磨除技术,手术野确实很开敞,确实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手术的自由度,手术确实漂亮。之后,便是跟着众多点赞。
群成员,特别是青年医生,要培养独立审视的习惯。其实,按照该影像特点,不需要前床突磨除也可以很好的切除肿瘤,也不会降低手术的自由度。
再比如,本来可以施行乙状窦后经天幕入路,却使用了复杂耗时的乙状窦前入路,不过殊途同归,手术漂亮,自然也是跟随着众多点赞。
点赞的成员,未必是真心同意该专家的做法。点赞,常有行业寒暄之意,表示我关注了你。点赞,还可以表达:虽然很久没见,我依然没有忘掉你。不点赞,不代表不同意;点赞,不代表同意。
想入群的同道,多是处于提高期的同道,业务上需要精进,人脉上需要拓展。在此,笔者建议努力养成独立审视的习惯。
未来,专业交流群,是有限制的发展。群主打理自己群,确实辛苦,但也确实需要时刻自省。群主与群成员,群策群力,积极向上,那么群,自然有利于医师的成长。群内是一片天地,群外更是广阔无限。能不能入群,其实不重要。安之若素,便好。
1
为什么要注意群成员的身份核实?
(2)从事市场销售的人员,潜伏在群。
2
谁来负责身份核实?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传统认识上,人既以群分,便是楚河汉界、泾渭分明,便是群与群之间很难互通融合。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在微信交流群,群与群之间,实则很难实现“人以群分”。此群与彼群,实际有需要加强彼此交流的内在动因。
某一同道,在此群是群成员,在另外一个群确是群主。另外,群成员,多数存在于两个以上的专业交流群。这些就意味着群与群有互动的内在动因。都是同一批人嘛!
1
资源共享时,要体现尊重
2
注意多种形式的互动
各个群之间,无大小之分,亦无无高低之分。因此,群主之间,要注意互动交流,体现出相互对等与尊重。群主与群成员之间,也要注意互动交流。很多群主,虽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但是不应高高在上。互动多了,气氛便活泼了,大家便提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