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2月27日发布 | 1084阅读

造釉型颅咽管瘤靶向治疗的前景

姬康祁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周文科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科罗拉多儿童医院小儿神经外科的Astrid C. Hengartner等进行文献综述,重点讨论ACP分子学特性的研究进展以及潜在的靶向治疗。文章发表于2020年1月的《Neurosurgical Focus》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Hengartner AC, et al. Neurosurg Focus. 2020 Jan 1;48(1):E7. doi:10.3171/2019.10.FOCUS19705. [Epub ahead of print]】


研究背景



造釉型颅咽管瘤(adamantinomatous craniopharyngioma,ACP)是一类良性异质性脑肿瘤,由拉斯克氏囊(Rathke’s pouch)残留在鞍区或鞍上区发展形成。肿瘤病理成分复杂,包括上皮组织细胞、囊性结构和钙质沉积等。目前,ACP的标准治疗是手术加放射治疗或不加放疗。肿瘤可浸润或损伤邻近组织,全切除较困难,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内分泌损伤。最近,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科罗拉多儿童医院小儿神经外科的Astrid C. Hengartner等进行文献综述,重点讨论ACP分子学特性的研究进展以及潜在的靶向治疗。文章发表于2020年1月的《Neurosurgical Focus》上。

 

研究结果



ACP的一个重要的病理机制是经典的Wnt/β-catenin通路失调。Wnt通路是负责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器官形成及长大成人的干细胞;β-catenin则是Wnt通路中的一个重要蛋白,由CTNNB1基因编码。CTNNB1基因突变可导致β-catenin的积累,从而增强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而β-catenin的积累又进一步造成Wnt通路的失调,加剧肿瘤细胞的侵袭性。Wnt通路或β-catenin抑制可能是一个有前途的治疗ACP的方案,但是潜在的脱靶效应限制其使用。
 
在MRI成像片上显示可强化的实体肿瘤成分, 而90%以上的ACP存在囊性改变。囊肿液快速生成可损害周围组织、颅内压增高和产生对治疗的不可预测反应。ACP囊液和实体肿瘤中的促炎介质水平的升高支持炎症在AC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学者提出靶向炎性的治疗可以阻断其进展。控制囊肿扩大的囊内治疗可能有助于局部抑制肿瘤的发展。促炎介质和免疫抑制剂已转化为临床治疗,包括白细胞介素6和IDO-1抑制。
 

结论



临床前研究揭示,在健康细胞中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APK/ ERK)介导一系列细胞外刺激转导的细胞内信号,调节细胞增殖、存活、分化和运动。而在肿瘤细胞中,MAPK/ERK通路的过度活跃造成肿瘤细胞不受控制地生长、增殖和迁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ACP中的高表达促使MAPK/ERK通路的激活,因此MAPK/ERK通路和EGFR共同参与ACP的生长进展,也为治疗ACP提供潜在途径。此外,还有研究表明,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PD-1/PD-L1)的通路失调,致使各种治疗靶点的出现,PD-1表达通过MAPK/ERK的下游激活与肿瘤产生有关的PD-L1,可能调节与肿瘤相关的免疫细胞活性。此外,PD-L1升高与ACP中EGFR活化相关,该靶点也可作为临床治疗策略的希望。上述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的结果有待转化为临床的靶向目标,指导ACP的治疗。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