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2月02日发布 | 2227阅读

王东海、孟庆虎教授:经对侧额外侧入路颈动脉窝AN并颅内多发AN夹闭术

王东海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孟庆虎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达人收藏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王东海教授和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孟庆虎教授共同完成的病例:经对侧额外侧入路颈动脉窝AN并颅内多发AN夹闭术,欢迎阅读、分享!


术者简介

王东海,山东大学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擅长颅内复杂脑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的微创介入与手术治疗,在应用一站式复合手术治疗复杂脑脊髓血管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致力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开展了颈动脉狭窄的内膜斑块剥脱手术和烟雾病的颅内外血管搭桥,在复合手术颈动脉闭塞和椎动脉开口闭塞再通手术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兼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脑血管病复合手术学组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脑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常委、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中国脑卒中防治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副会长、山东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中国神经介入资讯》、《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委和多家杂志审稿专家。


39岁女性患者,头晕半月,发現在右侧颈内动脉瘤1周入院。有高血压病史1周,最高达170mmHg。查体:无阳性体征。


CTA示右颈内动脉床突段动脉瘤,指向眼动脉窝。


入院后DSA检查:右颈动脉窝AN、右颈内动脉床突段前壁微小AN;左侧MCA分杈部AN、左侧AChA微小AN。



右侧颈动脉窝指向后下的动脉瘤(黄箭),前床突段前壁亦见一小囊状突起考虑AN(黄箭),这个需要术中探查一下的!


3D动图可見床突段前壁为一囊状小动脉瘤,位于眼A近端,床突段后壁AN位于后交通动脉近端,解剖定位位于颈动脉窝!


3D骨窗位动图可見颈动脉窝AN位于前后床突水平之下,常规同侧手术夹闭需磨除前床突显露,右上角图示由蝶鞍内侧侧面观动脉瘤的位置,右下为颈动脉外侧观!


L-ICA可见MCA分杈部小AN(白箭头),宽颈,脉前动脉微小AN(黄箭)!


L-ICA 3D动图清晰展示MCA和AChA两处AN!


采用左侧额外侧入路,孤形打开硬膜,抬起额底,分离蛛网膜即见视交叉前间隙内结构!


由视交叉内间隙垂体外侧分离鞍隔薄层硬膜,显露位于右颈动脉窝指向后下的动脉瘤及瘤颈,742动脉瘤夹一枚准确夹闭,荧光造影证实夹闭完全,载瘤动脉通畅!


视频显示鞍隔硬膜己切开,动脉瘤显露完全,742永久夹夹闭AN,镜下探查见AN夹闭完全,无载瘤动脉狭窄。


这是左侧大脑中A分杈部的动脉瘤(黄箭)和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绿箭),术中镜下直视下迷你夹夹闭!


术后1天CT示术区无渗血无新发缺血,颅内术后改变!


术后造影示右侧颈动脉窝动脉瘤夹闭完全,无载瘤动脉狭窄,颈动脉床突段前壁微小AN应用4U双极弱电极电灼后包裹,造影见突起消失!


术后DSA重建展示双侧颅内动脉瘤夹闭效果良好!


床突段AN发病率约占颅内动脉瘤的0.5~11%,可分为Ⅰ/Ⅱ/Ⅲ型,颈动脉窝(凹)AN为Ⅱa型,临床上更为少见,通常介入处理并不复杂,本例患者属颅内双侧多发AN,瘤子不大,脉前AN入困难,手术处理如何一次解决,所以我们需要充分评估,选择合理入路争取单次手术解决全部病变!




1989年Kobayashi提出颈动脉窝的概念,即颈动脉内侧壁远环以下的小凹,颈动脉凹内侧外环通常比较薄弱,内外环间的颈动脉袖的硬膜结构亦不发达或发育差,为对侧入路处理该区AN提供了可能!


眼动脉窝指颈动脉床突段小凹侧颈动脉硬膜外环水平以下的间隙,如黄箭头所示该间隙位于眼动脉的对侧颈动脉小凹侧!


Carotid  cave:将视交叉翻起上面观、内侧面、外侧面观察颈动脉窝的结构,该区域可向内后方向发出垂体上动脉,内侧生长的Ⅲa型AN也称之为垂体上动脉瘤,而眼动脉窝AN特指向后下的a型床突段动脉瘤!


该部位AN传统方法还是翼点开颅→磨前床突→打开硬膜远环→显露动脉瘤及瘤颈→跨血管夹夹闭AN,该术式主要并发症为磨除前床突带来的视神经/动眼神经损伤、CSf漏等!


采用对侧入路夹闭眼动脉窝AN,除了DSA造影明确动脉瘤位于颈动脉窝,能否对侧入路夹闭还决定于视交叉前间隙的空间,前置视交叉无法经此入路手术!


MR视交叉(绿箭头)向前与双侧视神经(黄箭头)平行层面扫描可以清晰观察视交叉池的间隙,了解视交叉前间隙的大小,为对侧入路手术夹闭AN提供可靠影像学指导!


本图由上而下依次为病人视交叉水平轴位图/术中视交叉间隙镜下所见/视交叉水平模拟解剖图。


结合文献经对侧入路颈动脉窝AN适应征:

1. 眼动脉窝未破裂AN。

2. 动脉瘤<15mm。

3. 病人预期寿命>10年。

4. MR除外前置视交叉。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