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剑桥大学艾登布鲁克医院麻醉科的Francois Mathieu等在假设稳定性自动调节机制受损后,大脑抵抗动脉压波动的能力下降,原发创伤性病灶旁的脑组织更易受血流大幅度变化的影响,脆弱的微血管承受高压,致使创伤性损害病灶扩大;在此观念下研究脑血管反应性是否对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的进展产生影响。结果发表在2019年12月的《Neurocrit Care》在线。
——摘自文章章节
【Ref: Mathieu F, et al. Neurocrit Care. 2019 Dec 3. doi: 10.1007/s12028-019-00885-3. [Epub ahead of print]】
研究背景
急性颅脑外伤(TBI)患者的脑稳定性自动调节障碍和颅内创伤性病灶进展均为预后不良的因素。英国剑桥大学艾登布鲁克医院麻醉科的Francois Mathieu等在假设稳定性自动调节机制受损后,大脑抵抗动脉压波动的能力下降,原发创伤性病灶旁的脑组织更易受血流大幅度变化的影响,脆弱的微血管承受高压,致使创伤性损害病灶扩大;在此观念下研究脑血管反应性是否对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的进展产生影响。结果发表在2019年12月的《Neurocrit Care》在线。
研究方法
该研究选取2006年10月至2014年4月期间在剑桥艾登布鲁克医院诊治的50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研究对象为,年龄>18岁、需入住神经重症监护室(NCCU)进行镇静和通气治疗的TBI患者;在NCCU内均接受高频多模态颅内监测,急性期进行两次或以上的头颅CT扫描。对于去骨瓣减压患者,术前必须进行两次CT扫描。研究者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确定与创伤性损伤进展相关的非神经生理学因素,如初始损伤容积、CT扫描时间和合并凝血性疾病等。对23例采集到颅脑CT扫描记录数据完整的患者进行分析,包括初次CT扫描和重复CT扫描的间隔时间。然后,分析损伤容积测量值与压力反应指数(PRx)、脉冲幅度指数(PAx)和脑灌注压的相关系数(RAC)等脑血管反应性指标的相关性。通过多元回归方法,获得调整单变量分析中确定的非神经生理学混杂因素后的结果。
研究结果
50例患者的单变量分析结果提示,脑血管反应性损害程度与脑挫伤周围水肿的进展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连续CT扫描显示,脑挫伤周围水肿程度与下列脑血管反应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最强:时间百分比:PRx>0.25(r=0.69;p=0.002)或PAx>0.25(r=0.64;p=0.006)。在调整初始损伤容积和平均脑灌注压(CPP)后,这些相关性仍然显著。相比之下,脑挫伤核心出血和轴外出血容量的进展似乎不受稳定性自动调节状态的强烈影响。
结论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脑稳定性自动调节障碍与创伤性脑水肿进展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作者认为,该研究样本量少、回顾性研究存在劣势、样本异质性、平均动脉压的差异、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脑血管反应性评估指标的局限性等因素导致数据分析发生偏倚,研究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必要进行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重新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