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由于其高度的侵袭性,患者预后往往较差。随着目前规范化治疗的不断深入,新的治疗手段层出不穷,胶质瘤治疗面对挑战的同时,也面临了诸多机遇。第一届默沙东肿瘤高峰论坛于2020年1月4日在上海举办。与会期间,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翔教授担任采访主持,特邀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杨学军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建民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吴劲松教授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邱晓光教授接受神外资讯专访,对当前胶质瘤诊疗现状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随着医学的发展,我国治疗水平与国外的差距日渐缩小,但胶质瘤的诊疗仍是一大难题,脑胶质瘤的诊疗规范和指南共识也在不断更新,能否请杨教授介绍一下当前脑胶质瘤在中国的诊疗现状?
杨学军教授:
胶质瘤是人类难治性肿瘤,我国发病率约为5-8/10万,5年生存率不足10%。胶质瘤的诊疗非常困难,目前的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后续进行同步放化疗和替莫唑胺辅助治疗,即STUPP方案。近15年来,新的疗法极为匮乏,只有肿瘤电场治疗获得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其他如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等新疗法,在胶质瘤中几乎都没有获得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在此情况下,通过众多专家的努力,我们积极地制定指南规范胶质瘤的诊疗、发展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模式、努力改善我国胶质瘤的诊疗效果;同时,我们也积极地参与并开展胶质瘤相关临床试验,开始自主研发新的靶向药物;我们也在各级医院推进分子检测项目,以实现患者标准化和个体化的诊疗。我想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胶质瘤诊疗的发展,使我们在世界胶质瘤诊治领域也占有了重要地位。
在胶质瘤诊疗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难题。请问张教授,您认为脑胶质瘤治疗目前遇到最大的困境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和解决?
张建民教授:
近年来,脑胶质瘤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其恶性程度高、复发率高,患者五年生存率不到10%。尽管胶质瘤的治疗方案越来越规范,新的辅助治疗手段层出不穷,但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效果仍不尽人意,如何提高胶质瘤的治疗效果就是我们最大的困惑。面对这样的困境,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规范建设胶质瘤MDT团队,提高胶质瘤治疗效果;其次,要深入探索疾病发生、发展及耐药机制,通过临床研究加以验证,将基础科研团队和临床团队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好临床转化;此外,还需要政府来推动和加强相关措施,合理规划和调配医疗资源;最后,积极开展新兴治疗方法的探索,通过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相信我们会找到突破胶质瘤治疗瓶颈的方法。

邱晓光教授:
从放疗角度来讲,放射治疗发展至今已有五六十年的历史,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改进,但还未实现根本性的突破,放疗的时机、剂量、范围及放疗与替莫唑胺化疗或其他治疗手段的结合仍是关注的重点。我认为将来胶质瘤的发展方向是在分子病理指导下的分层治疗,即结合分子病理推断患者预后,综合考虑不同预后患者的生存时期和生活质量。当然,一些新型的治疗手段,如质子、重离子治疗在部分胶质瘤治疗中有一定获益,但仍未起到颠覆性的作用。胶质瘤治疗的道路漫长且繁杂,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使胶质瘤治疗最终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对于当前热门的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电场治疗等各种新兴疗法,能否请几位教授简单评价一下这些新兴疗法的应用前景?我们是更应该注重传统治疗方式的改良,还是应该大力推进新兴治疗的应用?
邱晓光教授:
从各项指南及国家政策中可以看出,新型治疗的相关临床试验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是针对复发难治性GBM。我认为我们的治疗应该以现有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基础,在规范化指南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只有鼓励创新,胶质瘤治疗才有未来。
吴劲松教授:
包括手术、放疗、替莫唑胺化疗在内的传统治疗仍是胶质瘤的一线治疗方法,但其治疗效果仍然不够理想,其主要原因是残留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如肿瘤细胞的干性、对各种治疗产生的抗性等,以及中枢系统的特异性,如血脑屏障、神经肿瘤异质性、特殊的免疫微环境等。尽管很多新疗法的临床试验尚未获得突破性成果,但仍有部分试验取得了一定临床疗效,我们的科学家和临床学家也逐渐意识到中枢系统和神经肿瘤的特异性,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应该会取得突破性进展。此外,我还想强调新型药物的价格问题,这可能也是将来掣肘胶质瘤诊疗效果的问题,希望在新型药物研发能够兼顾药物的有效性和可获得性。
张建民教授:
改善胶质瘤治疗效果的第一步是做好传统疗法的规范和改良,再配合新疗法的推进。新兴疗法要从基础研究转化到临床应用,需要专业的基础科研团队和临床团队的通力合作,经过临床RCT研究的验证,才能够作为指南,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我国很多医学中心都在积极地参与和开展胶质瘤相关的临床研究,努力尝试新兴疗法,只有不停地尝试和探索,才可能获得成功。此外,在临床研究验证新兴疗法有效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经济性的问题。相信通过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胶质瘤的诊疗效果终会获得提高。
杨学军教授:
我认为胶质瘤的治疗方式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会坚持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目前出现的新兴疗法很难独立于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案而存在。我们对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知之甚少,目前的治疗只是广谱的针对肿瘤细胞的增殖生长,或特异性地针对部分已知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关键节点分子,此类治疗方式尽管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生存,但多数面临脱靶和耐受的问题。至于大家期待的免疫疗法,我认为大方向是没错的,但由于缺乏对肿瘤复杂的局部免疫微环境的了解,仍有待进一步探索。此外,我们目前的临床试验设计多是单臂或者双臂,顶多是三臂试验,效能较低;如今我们即将开启创新性学习型胶质瘤临床试验体系,相信能够高效能地启动一些临床试验,加速胶质瘤新生物标志物和新疗法的探索,期待将来胶质瘤的治疗能够有所突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小结
四位胶质瘤诊疗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充分探讨了当前胶质瘤诊疗面临的众多挑战和机遇。总体来说,胶质瘤的治疗方式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是会坚持手术、放疗和替莫唑胺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目前出现的新兴疗法很难独立于标准治疗方案而存在。相信随着疾病机制的深入探索,临床试验的积极开展,胶质瘤的治疗未来可期。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神经外科教研室主任,脑肿瘤与脑功能病区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欧亚神经外科学院执行委员兼秘书,北京肿瘤学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专委会MDT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组长,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京津冀(晋蒙)胶质瘤诊疗联盟主任委员,天津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及《Glioma》副主编及其他十余种专业杂志编委或审稿专家。
吴劲松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脑胶质瘤诊疗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影像实验室主任、生物样本库及脑库副主任。医学博士、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专家组专家(2019-2022),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张江实验室脑与智能科技研究院特聘研究员(2019-2022),上海市侨界知识分子联谊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脑胶质瘤学组组长(第五届)。
已发表学术论文148篇,其中SCI 85篇;副主编学术著作2部,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第一完成人)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第二完成人)
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09;第三完成人)
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2013神经肿瘤奖”。
邱晓光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脑胶质瘤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疗科主任,主任医师。专业方向:神经肿瘤放化疗。中国胶质瘤协作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放疗专业委员会(学组)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脑胶质瘤及脑深部病,副教授/医疗组长,硕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专委会青年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委会秘书,四川省医学会神经外科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青年神经外科交流协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神经肿瘤学组秘书。
主要从事脑胶质瘤及脑深部病变的诊治及手术治疗,是“华西脑胶质瘤中心”三个治疗组之一,年手术量260台左右。发表第一作者中英文论文40篇(SCI 21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省部级负责人课题3项,专著3部,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