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D Shiel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动脉瘤完全闭塞及缺血性并发症与前两代PED治疗的病例相比无明显区别。
——摘自文章章节
【REF: Trivelato FP, et al. Neurosurgery. 2019 Sep 10. pii: nyz356. doi: 10.1093/neuros/nyz356.】
研究背景
为了尽量降低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可在支架上使用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效应的磷酰胆碱生物相容聚合物涂层来抗栓治疗。第三代PED,是具有护盾技术的栓塞设备(PED Shield;美敦力公司),它将支架上的抗栓涂层和可回收设计机制相结合。
到目前为止,仅有一个小样本关于PED Shield的文献报到。本研究前瞻性地进行了多中心试验,以证实PED Shiel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确定预测动脉瘤闭塞和并发症的预测因子。
研究方法

这是一项根据《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的优势》(STROBE)设计的观察性、前瞻性、多中心的研究,并得到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如下:(1)各年龄段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包括各个部位、大小和形态的动脉瘤;(2)未破裂和破裂的动脉瘤;(3)尝试放置至少一个带有护盾技术的Pipeline Flex;(4)患者或患者的合法授权代表已签署机构审查委员会或EC批准的知情同意书;(5)患者愿意并能够按时随访。




研究结果

151例患者中,女性120例(79.5%),平均年龄52.7岁(表1)。无症状98例(64.9%),头痛46例(30.5%),占位效应相关症状18例(11.9%),7例(4.6%)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患者63例(41.7%),吸烟者28例(18.5%)。有14个动脉瘤为复发动脉瘤(7.7%),其中11个曾行开颅夹闭术,3个曾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治疗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者98例,1分者36例,2分者8例,>2分者9例。

动脉瘤平均直径7.0 mm,其中大动脉瘤27(14.8%),巨大动脉瘤7(3.8%)。动脉瘤多累及颈内动脉眼段(53.8%),其次为海绵状段(11%)。170个(93.4%)动脉瘤位于前循环。囊状动脉瘤169例(92.9%)。在29个动脉瘤中观察到有分支从囊中发出(15.9%)。


151例患者中141例(93.4%)达到了主要安全终点,在其余10例患者中,随访发现轻度卒中3例,致残性缺血性卒中2例,TIA 1例,出血1例,占位效应加重1例,视网膜缺血1例,死亡1例。
单变量分析表明,结合弹簧圈治疗对死亡率有显著影响(OR 6.19,P=0.021)。多变量分析证实了这些结果。初治、非囊状形态、破裂状况和使用多种装置与高死亡率无关(表3)。
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3%,其中颈动脉夹层4例,血栓栓塞性并发症3例,血管穿孔2例,PED支架释放不当2例。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测因子。单变量分析显示球囊血管成形(OR 10.11,p=0.01)和动脉瘤直径(OR 1.07,p=0.048)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测因子。在多变量分析中,只有球囊血管成形对并发症发生率有负向影响。不能预测并发症的变量包括多种PEDs的使用、动脉瘤的位置和破裂状态(表4)。
破裂状态即与围手术期并发症无关,也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无关。所有破裂动脉瘤患者均恢复良好。

随访6个月,血管造影显示2例载瘤血管闭塞,3例支架内狭窄(1例< 25%,1例25 ~ 50%,1例> 50%)。随访1年时的血管造影中,其中2例狭窄改善,1例狭窄无变化。未观察到与载瘤血管狭窄或闭塞相关的症状。
不足:
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