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颅脑创伤-神经重症病例周刊》第144期,由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张亮亮、文宁郁、张景利带来的:脑室型颅内压探头治疗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一例,文末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颅脑创伤专业组组长、“神外资讯中国颅脑创伤-神经重症专家组”委员杨朝华教授作出精彩点评,欢迎观看、阅读。
病例简介
入院诊断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
①左颞顶及右颞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
②双颞顶骨骨折并双颞硬膜外血肿
③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④脑室内出血
⑤左蝶骨及颧弓骨折
⑥左额顶头皮挫裂伤
入院处理措施
1. 患者意识嗜睡状,唤醒后可配合体查,结合头颅CT情况暂先保守治疗。
2. 右美托咪定静脉泵入充分镇痛镇静。
3. 吸氧、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及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变化。
4. 清创缝合,伤后6小时左右复查头颅CT。
病情分析
1. 患者此时仍呈嗜睡状,静脉泵入镇痛镇静药物控制下,大声音呼唤患者能醒,并能正确回答部分问题。监测生命、神志及瞳孔情况稳定。
2. CT特点:
1)双侧颞部硬膜外血肿量增多,右侧约25ml,左侧约10ml。
2)左侧侧裂周围广泛脑挫裂伤。
3)脑内散在出血点。
4)中线无明显移位。
5)第三、四脑室有血凝块,双侧脑室前角稍钝,考虑脑脊液循环可能受影响,但尚未形成脑积水。
目前根据意识和CT所示,颅内压尚在可控范围,因为血肿在两侧属不稳定型血肿,行一侧手术时可能另外一边血肿增大可能。暂时密切观察,必要时随时复查头颅CT或手术治疗。
处理措施:继续保守治疗,密切观察神志及瞳孔变化。
患者意识状态无明显变化,使用镇静镇痛药物稍嗜睡,可唤醒对答。
根椐CT见脑内多处小血肿形成,脑水肿明显,考虑颅内压力明显升高。
处理:向患者家属说明病情,予植入脑室型颅内压探头,可引流脑脊液达内减压目的。仍做好随时开颅去骨瓣准备。
治疗方案
颅内压探头植入后若压力不高则继续保守治疗,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变化。
选用高渗盐水、甘露醇静脉滴注脱水降颅压。
向患者家属谈话,做好需要随时开颅去骨瓣手术准备。
病情变化过程
患者颅内压探头植入术后2天起颅内压明显升高,9月19日患者颅内压持续35mmHg以上,晚上20时患者意识转差,GCS评分下降至10分(E3+V3+M4),呼吸急促,呼吸频率达30次/分。急诊查头颅CT。
病情分析
根椐头颅CT见脑组织广泛肿胀,脑室受压变窄,但环池尚清晰可见,中线无明显移位。
考虑颅内压升高系因脑水肿高峰期到来所致,同时伴有患者意识转差,GCS评分降低。但此时患者仍可唤醒,结合头颅CT显示环池清,中线无移位。暂采取降颅压措施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治疗方案
加用20%白蛋白 50ml q12h配合速尿40mg与3%高渗盐250ml q12h交替,甘露醇 125ml q6h,控制液体入量,密切注意出入量变化,量出为入。
改善通气,床边气管切开,及时排痰,调整体位(床头由30度抬高至45度)。
向患者家属沟通说明病情,如病情进一步加重,颅内压持续升高时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
经处理后连续监测颅内压逐步下降并低于30mmHg。
治疗过程
患者伤后第3天至第9天意识状态一直处于嗜睡状,可唤醒并简单配合检查,按嘱动作,监测颅内压偏高。
患者于伤后9天置入腰大池引流持续引出血性脑脊液。
伤后11天因颅内压探头数椐不准(显示负数),考虑数椐漂移。予拔除脑室内颅内压探头。
伤后21天时病情
头颅CT血肿基本吸收,脑水肿明显消退,脑沟脑回显现,中线居中。
患者意识清醒,可正确对答,自动睁闭眼,能配合体查,四肢肌力约3级。可自行床上排便,逐步进入康复阶段。
患者目前状态(伤后近2个月)
神志清楚,对答切题,语句不连贯,发音可辩听,记忆力、立体定向、计算力较差,肺部感染现已得到控制。四肢肌力4-级,肌张力不高。搀扶下可自由活动,现处于康复、肢体功能锻炼阶段。
讨论
1. 患者伤后2周内一直处于颅内高压临界的危重时期,治疗策略选择尤为困难。
2. 早期行双侧开颅清除血肿或许能让医师免却病情突变的风险,但一侧开颅后对侧的血肿量存在增加之虞。左侧侧裂周围脑挫裂伤严重,如出血量增多会使静脉回流受阻脑水肿加重。
3. 保守治疗医护患三者承担的责任及风险较大,颅内压持续较高的状态会加重继发性脑损伤,待出现不可逆性颅内高压是再手术治疗,预后将会将大打折扣。
4. 病情评估应联合临床表现、颅内压、CT影像综合评估。此例患者中线结构无明显移位、环池基本清晰,意识状态状态无明显加重,其虽然颅压高,但在多种降颅压措施处理及严密监控下保守治疗,平稳度过水肿高峰期,患者最终获得良好预后。
精彩点评
对颅脑创伤患者手术指征的把握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对中型颅脑创伤患者,有时医患双方都对是否手术治疗比较纠结。深圳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张景利团队通过ICP监测成功保守治愈了1例颅内多发损伤的患者,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思考和启迪。
1.诊断问题:该患者为颅内多发损伤,入院时患者嗜睡,GCS12分,后期加重GCS仍有10分,因此按照GCS严重程度分型,该患者应为中型颅脑创伤。此外该患者从约3米高处跌落致伤,早期CT主要表现为左侧外侧裂及脑室积血,要注意是否因动脉瘤破裂出血导致意识障碍而跌伤,可以做CTA初步筛查。
2.手术决策问题:患者刚入院时没有手术指征,给予保守治疗并动态复查CT是合理的。随后复查显示脑挫裂伤、脑室积血增加、硬膜外血肿,为颅内双侧多发损伤,给予脑室型ICP监测有助于病情的监测治疗。随着病情加重,GCS下降至10分,血肿增加,ICP高达35mmHg,此时是否需要进行开颅手术治疗,是整个治疗过程中风险最大、决策最艰难的时候。患者中线无偏移,但对双侧损伤并不能作为不手术治疗的依据。脑室形态偏小,可以作为考虑手术干预的一个因素,但该患者脑室形态变小也可能与释放脑脊液有关。患者GCS10分,环池未完全受压消失,仍有保守治疗的空间,但此时患者的脑灌注压CPP如何、血气的PCO2水平如何,每天释放脑脊液量多少ml以及释放后ICP变化等信息作者没有提供,是否有TCD检查评估脑血流,如果有更多的信息参数或许更加有利于治疗决策。
3.其他问题:脑室型ICP监测最大的优势是可以进行ICP监测的同时也可以释放脑脊液,还可以通过释放脑脊液观察压力变化计算压力容积指数PVI来量化脑顺应性,但在读取ICP数值时应该以关闭引流时的压力为准。该患者有脑室型ICP监测可以释放脑脊液的情况下,在第9天不必做腰大池外引流,此时ICP仍偏高有诱发脑疝的风险。此外该患者没有明确肺部感染气道问题,预期短期内可以清醒的,是否有必要在伤后4天进行气管切开值得商榷。该患者最终经过精心保守治疗顺利康复,说明了脑室型ICP监测对这类患者是有很大帮助的,避免了开颅手术。在保守治疗过程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CT、ICP、CPP、CBF等多参数监测,综合判断决策。
杨朝华 教授
颅脑创伤专业组组长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