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
组稿、审校:
王嘉炜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JNS
2019年10月速览
1. 全球神经外科:创新、策略及前途
Global neurosurgery: innovators, strategies, and the way forward
Author: Michael M. Haglund and Anthony T. Fuller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9.4.JNS181747
当今世界,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LMICs)尚未从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中受益。在这些LMICs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神经外科的处理能力很小甚至没有。在该文中,作者广泛地研究了全球从事神经外科领域的个人、组织和大学等不同层面应对许多LMICs国家所面临的挑战时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关键策略包括外科训练营、教育计划、培训计划、卫生系统加强工程、卫生政策变更/发展和宣传。全球神经外科已经开始联合起来,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为这项工作统一发声。多边、多国参与的大规模合作将是我们面临全球神经外科领域中的问题时采用的唯一有效的解决方案。关键的参与者已经开始致力于实现这一最终解决方案,我们坚信全球神经外科的未来一片光明。(译者注:全球神经外科发展的不均衡,如何促进全球神经外科医生的同质化,这也是2019年WFNS特别会议的主题之一)。
图:全球神经外科项目分布(蓝色代表高收入国家,橙色代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王嘉炜】
2. 取出左炔诺孕酮释放型宫内节育器后,Chiari畸形减压术后的颅内高压得到缓解:一例病例报告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after Chiari decompression resolving after removal of a levonorgestrel-releasing intrauterine device: case report
Author: Georgios A. Maragkos, Rouzbeh Motiei-Langroudi, Aristotelis S. Filippidis and Efstathios Papavassiliou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5.JNS18315
在育龄期女性中,临床上常用左炔诺孕酮释放型宫内节育器(LIUDs)来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供了一个难治性脑积水伴假性脑膜膨出(PMC)最终得到治疗的病例,这两种病症在LIUD取出后都得到了完全治愈。
一位植入LIUD的35岁女性诊断为Chiari畸形I型,在接受了枕下减压手术治疗后,出现症状性PMC和脑积水。在接下来的8个月中,她接受了脑室腹腔分流手术,并尝试了两次头皮针穿刺减压,但结果是除了很少一段时间的缓解外,她的症状及PMC基本没有得到改善。随后,她接受了LIUD摘除手术。在取出LIUD三周后,在没有任何其他干预的情况下,她的脑积水症状以及脑膜膨出完全消失了。因此,作者得出结论,枕下减压术后颅内压升高和持续性PMC可能部分跟LIUD放置有关。
这个病例表明,在LIUD取出后,跟LIUD相关的问题(PMC及颅内高压)迅速得到缓解。目前已经证实孕激素跟颅内压增高有关,然而,目前没有证据表明LIUDs(局部释放孕激素)和脑积水之间存在联系。LIUDs作为引起颅内高压的原因仍然存在疑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评估LIUD和颅内高压之间的潜在因果关系。作者建议临床医生在鉴别诊断时考虑到这种情况的可能。
图:Chiari畸形I型后颅窝减压术后2个月出现难治性脑积水、假性脑膜膨出,行V-P分流术后,脑室变小,但假性脑膜膨出依然存在。这些症状在LIUDs取出后得到明显缓解。
【张洪亮】
3. 对脑室分流后再梗阻患者在急诊行内镜下第三脑室造瘘术治疗,对导致造瘘术失败的独立预测因素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
Emergency 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 for blocked shunts?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independent predictors for failure.
Author: David Y. C. Chan, Anderson C. O. Tsang, Wilson W. S. Ho, Kevin K. F. Cheng, Lai F. Li, Frederick C. P. Tsang, Benedict B. T. Taw, Jenny K. S. Pu, Gilberto K. K. Leung and Matthew W. M. Lui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6.JNS1865
脑积水合并脑室腹腔分流(VP分流)术后梗阻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急诊内镜下进行第三脑室造瘘术(ETV)可作为一种治疗方式。这项研究的目的是确定与ETV治疗VP分流后梗阻患者的失败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作者回顾性分析2000年~2016年因VP分流管堵塞而接受ETV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年龄、性别、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史、既往分流手术次数、作为急症或择期手术进行的手术、专家人数以及其他因素,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以确定与VP分流梗阻患者进行ETV后失败的相关的独立因素。结果,在研究期间,共有121名患者接受了ETV。在这些患者中,31名VP术后阻塞患者(25.6%)接受了ETV治疗。在这31例中有25例(80.6%)作为急症手术进行了ETV。急症手术成功率为(64%[成功/总数=16/25]),择期手术成功率为(66.7%[成功/总数=4/6];OR 0.062,95%CI 0.001-2.708;p=0.149),ETV的成功率在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表明,CNS感染史是ETV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 0.030,95%CI 0.001-0.888;p=0.043)。结论为,急症ETV的成功率与择期ETV相当。CNS感染史是ETV治疗分流后再堵塞患者的失败的独立预测因子。
图: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史直接影响了对VP分流后再梗阻患者进行内镜下第三脑室造瘘术的成功率。
【张洪亮】
4. 为期1天的脑脊液腰椎外引流操作对于特发性常压性脑积水分流手术选择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Accuracy and safety of 1-day external lumbar drainage of CSF for shunt selection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
Author: Pasquale Gallina, Giancarlo Lastrucci, Saverio Caini, Nicola Di Lorenzo, Berardino Porfirio and Antonio Scollato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6.JNS18400
在临床上,通过在术前进行3~5天的脑脊液(CSF)腰椎外引流操作(ELD)是对特发性常压性脑积水(INPH)选择脑室腹腔分流(VPS)手术的一种常用试验。本文中,作者分析了较短(1天)ELD操作的准确性和并发症发生率。在本文中,作者回顾性分析2005年~2015年间接受1天ELD的INPH患者资料,患者选择采用带有程控分流阀的VPS手术。排除VPS并发症、分流阀功能障碍或随访不到1年的患者。通过计算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来评估1天ELD对预测术后1个月和术后12个月随访时VPS临床获益有效与否的能力。结果,对于93例接受1天ELD治疗的患者中,3例未完成手术。在其余90例患者中,2例出现一过性神经根刺激。24名患者的测试评定为ELD阴性(放液试验阴性),66名患者的测试结果为ELD阳性(放液试验阳性)。24例ELD阴性患者中,有9例患者有术中头痛,作者把“术中头痛”作为1天ELD阴性预测结果的预测因子,其敏感性为37.5%(95%可信区间[CI]19.5%-59.2%),特异性为100%(95%CI 93.1%-100%)。68例患者(6例ELD阴性和62例ELD阳性)接受了VPS插入,在术后1个月的随访中,两组分别有0例和58例成功。术后随访1个月时检测预测手术结果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95%CI 92.3%-100%)和60%(95%CI 27.4%-86.3%),准确性为94.1%(95%CI 85.6-98.4%)。在1天ELD阳性的患者中,2例在术后12个月的随访中显示没有临床获益。术后12个月随访时预测手术结果的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95%CI 92.5%-100%)和75.0%(95%CI 35.6%-95.5%),准确性为97.1%(95%CI 89.8%-99.6%)。结论:1天ELD是治疗INPH的可靠预测工具,并发症风险低,引流持续时间短。鉴于在术后1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随访中,成功结果的概率很高,所以该研究在预测哪类患者将通过VPS置入获得阳性结果方面非常一致;对于1天ELD阴性结果患者,VPS手术失败的风险很高。操作术中头痛为1天ELD结果为阴性的预测症状。
图:93例特发性常压性脑积水(INPH)中,90例进行了1天腰椎外引流操作(ELD)。24例ELD阴性结果患者中,6例接受了脑室腹腔分流 (VPS)手术,在术后1个月和12个月的随访中,0例获益。66例ELD阳性患者中,62例接受VPS手术,在1个月随访中,58例临床获益;在12个月随访中,60例临床获益。操作术中头痛为1天ELD结果为阴性的预测症状。
【张洪亮】
5. 特发性常压性脑积水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脑脊液动力学比较
Comparison of the CSF dynamics betwee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 and healthy volunteers.
Author: Johan Jacobsson, Sara Qvarlander, Anders Eklund and Jan Malm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5.JNS173170
颅内压(ICP)、流出阻力(Rout)和心脏相关ICP搏动(AMPs)幅值是描述CSF水动力学系统的既定参数。人们通常认为这些参数(但未证实)在特发性常压性脑积水(INPH)中受到影响。作者在本研究中,比较了INPH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之间的CSF流体动力学特征差异。本次研究包含了62例INPH患者(平均年龄74岁)和40名健康志愿者(平均年龄70岁)。由两位神经学医生通过评估患者的病史、神经学状态和MRI结果后独立作出诊断。通过腰椎穿刺进行CSF动态研究。在本次研究中,神经科医生对ICP和其他CSF动态变量在诊断过程中采取盲法,并且不作为INPH的诊断依据。结果如下:尽管相当数量的INPH受试者有正常的Rout值,但INPH组Rout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ROUT17.1vs11.1;p<0.001)。INPH患者和对照组在ICP方面没有差异(平均11.5mmHg)。静息压力下,INPH组AMP有升高的趋势(2.4vs2.0mmHg;p=0.109)。AMP和ICP之间的具有相同的斜率,但INPH的曲线显著左移(P0降低[p<0.05];即相同ICP的AMP较高)。作者得出结论,本研究证实INPH的脑脊液动力学与健康志愿者的脑脊液动力学特征有显著差异,因此INPH应被认为是一种颅内流体动力学发生病理生理学改变的疾病。
图:特发性常压性脑积水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在颅内压(ICP)、流出阻力(Rout)和心脏相关ICP搏动(AMPs)幅值等脑脊液动力学方面的差异比较。
【张洪亮】
6.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的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的疗效及并发症: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
Outcomes and complications of different surgical treatments for idiopathic 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uthor: Enrico Giordan, Giorgio Palandri, Giuseppe Lanzino, Mohammad Hassan Murad and Benjamin D. Elder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5.JNS1875
目前,不同的脑脊液分流手术(脑室-腹腔、脑室-心房、腰大池-腹腔分流术)已经被用于治疗特发性常压性脑积水(iNPH)。最近,一些研究认为内镜下第三脑室造瘘术(EVT)是一种合理的选择。本研究的目的是进行系统性的回顾和荟萃分析评估每种治疗方法的总体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另一个目的是明确与阀门类型(固定和可调压的)相关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作者们检索了多个数据库(如PubMed,MEDLINE等)中包含特发性脑室增大、非继发性脑积水、腰穿放液或引流试验中开放压小于25mmHg以及年龄大于60岁患者的研究。疗效分析包括步态、认知和膀胱功能有改善的患者比例。分析中关注到的不良事件包括术后缺血/出血并发症、硬膜下积液、癫痫、需要翻修手术以及感染。他们共筛选出33项研究,包含2461名患者。分析显示超过75%的患者在分流术后有改善,但不同技术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关于不良事件,没有发现在不同的治疗策略之间有差异,除了在EVT患者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的概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总的来说,75%的患者步态改善,超过60%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55%患者尿失禁改善。与固定阀门相比,可调压阀门减少翻修手术(12%vs 32%)和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9%vs 22%)。在逆转iNPH症状方面,EVT的疗效并没有明显低于颅外分流术,尽管尚不清楚所包括的研究中成功施行EVT的患者是否确实诊断为iNPH。综上,他们得出如下结论:不同的脑脊液分流技术之间的疗效没有显著差异,报告显示超过75%的患者总体改善;使用可调压阀门减少了术后翻修手术和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也间接证明了这些可调压阀门较高的初始成本可能是合理的。
【苏兴奋】
7.改善青少年和年轻成人脑积水患者的保健过渡和纵向护理:来自脑积水协会过渡峰会的报道
Improving health care transition and longitudinal care for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with hydrocephalus: report from the Hydrocephalus Association Transition Summit
Author: Michael A. Williams, Tessa van der Willigen, Patience H. White, Cathy C. Cartwright, David L. Wood and Mark G. Hamilton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6.JNS188
患有脑积水的儿童需要的医疗保健一直持续到儿童和青少年以后;然而,儿童医院和小儿神经外科医生往往无法在他们成年后为他们提供医疗保健。在美国,每年约有5000-6000名患有脑积水的青少年和年轻人(统称为年轻人)必须进入成人保健系统,这一过程被称为保健过渡(HCT)。对于患有脑积水的年轻人来说,保健服务存在明显的缺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脑积水协会于2017年2月17日至18日在华盛顿州西雅图召开了一次过渡峰会。
脑积水协会对焦点小组中的青年和家庭进行了调查,以确定HCT的共同关注点,用于峰会的主题。七次全体会议由正式发言组成。四个分小组确定了HCT模式和实践相关的关键优先事项和行动建议,准备和接触患者,培训保健专业人士,并解决付费问题。所有参与者都对分小组结果进行了讨论,以形成一致的建议。
建立有效的保健过渡(HCT)的障碍包括难以找到成人神经外科医生将年轻的脑积水患者纳入到他们的工作中;神经科医生、初级保健提供者和其他保健专业人员对脑积水患者的护理原则不熟悉;没有足够的基础设施和流程为年轻人提供有效的HCT,对患有脑积水的成人提供纵向护理;以及对保健服务补偿不足。
确定了最佳做法,包括国家卫生保健过渡改善中心的“卫生保健过渡2.0的六个核心要素”;提出脑积水专项过渡方案或将脑积水纳入现有的常规HCT方案;以及成立成人脑积水纵向护理专科中心。
在美国和加拿大,年轻脑积水患者缺乏正规的HCT和纵向护理是一个重要的保健服务问题,神经外科和神经病学专业协会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脑积水协会过渡峰会协商一致建议:1)医院、卫生系统为满足当地社区的需要而采取措施和行动,以改进HCT服务和纵向护理的流程和基础设施;2)成人和儿童神经外科及神经病学专业协会采取行动满足国家的需要,改进HCT服务和纵向护理的流程和基础设施;加强脑积水内科和外科治疗、HCT和纵向护理的培训;并通过加强研究资助来证明HCT和纵向护理的结果和有效性。
【苏兴奋】
8.现代脑积水诊断和治疗的奠基人: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Walter Dandy
Founder of modern hydrocephalus diagnosis and therapy: Walter Dandy at the Johns Hopkins Hospital
Author: Ari M. Blitz, A. Karim Ahmed and Daniele Rigamonti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4.JNS172316
Walter Dandy是20世纪杰出的神经外科医生,被认为是神经外科和神经放射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认识和治疗神经外科疾病方面作出了卓越和开创性贡献。他在脑积水病理生理学和治疗方面的工作为我们理解脑脊液流动通路及其障碍铺平了道路。在脑积水领域,Dandy发展出了革命性的研究模型、成像方法和手术方式。Dandy为脑积水的现代影像诊断和治疗创建了许多框架。Dandy发明了脑室造影术和气脑造影术,这是第一个观察活体病人大脑的方法。这些开创性的神经放射学方法使用空气代替脑脊液,在大脑与通常充满脑脊液的脑室和蛛网膜下腔之间形成对比。Dandy在1918年首次详细描述了脑积水的分类,介绍了切除脉络丛治疗脑积水的手术技术,并根据脑脊液阻塞的部位开发出合理的脑积水治疗方法。他还开展了第三脑室造瘘术,使脑脊液从脑室系统分流到蛛网膜下腔。他的论文及放置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艾伦梅森切斯尼的医疗档案,包含了关于每个案例的简要描述的手术日志以及他的书面报告的补充。当前的论文强调了Dandy在脑积水识别、诊断、分类和治疗方面的革命性工作,描述了促使他研究的临床经验。作者根据这些材料,回顾他职业生涯中病例材料的多样和知识的演变,让我们知晓他的天才在多大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脑脊液疾病和脑积水。
【苏兴奋】
9. 回顾性分析在适当治疗下脑室切开术相关感染的自然史以及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Natural history of ventriculostomy-related infection under appropriate treatment and risk factors of poor outcome:a retrospective study
Author: Roman Mounier, Ron Birnbaum, Fabrice Cook, Paul-Henri Jost, Mathieu Martin, Bouziane Aït-Mamar, Biba Nebbad, Séverine Couffin, Françoise Tomberli, Ryad Djedid, Gilles Dhonneur and David Lobo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6.JNS18853
本研究对在适当治疗下脑室切开术造成的相关感染(VRIs)的自然史和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研究者将所有年龄大于18岁且已行脑室外引流(EVD)的患者纳入到本回顾性研究中,同时也包括需要治疗的由于脑室切开术造成的相关感染(VRI)患者。研究者将D0定义为抗生素使用第一天,每天比较患者的临床和生物学参数信息变化情况。从D1开始,直到D10以及再次回到D0这样的改变。作者将D0定义为对照组,即脑脊液培养结果为阳性,没有任何感染迹象的那一天。然后作者在VRIs组中寻找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在2007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需要行EVD的567例患者中,有39例发展为VRIs,且大多数为单菌感染,包括47种微生物(45%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在对照组里的前2天,临床参数变化很大,2天后回到基线水平。在对照中,对于脑脊液参数的分析,需要较长的时间才后出现明显变化,且5天后恢复到基线水平。脑脊液无菌的中位时间为2天。研究发现,鞘内途径或EVD与不良预后无相关性。没有临床或生物学参数表明D3和D5之间的结果与预后相关。
以上研究结果证实,临床状态改变快于脑脊液参数变化(分别在D5前后)。部分脑脊液参数直到D10才出现异常。体温和微生物培养比其他参数变化更快。
图:脑室外引流的患者数及符合要求的患者数。
【张继】
10. 胃造口术导管的放置会增加脑室-腹腔分流的感染风险: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
Gastrostomy tube placement increases the risk of 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 infection: a multiinstitutional study
Author: Wajd N. Al-Holou, Thomas J. Wilson, Zarina S. Ali, Ryan P. Brennan, Kelly J. Bridges, Tannaz Guivatchian, Ghaith Habboub, Ajit A. Krishnaney, Giuseppe Lanzino, Kendall A. Snyder, Tracy M. Flanders, Khoi D. Than and Aditya S. Pandey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5.JNS18506
胃造口术导管放置会短期使得腹膜腔播散细菌。因此在理论上,当两种手术同时进行时,有一定几率增加分流感染的风险。研究人员假设放置胃造口术胃导管不会增加脑室-腹腔分流感染的风险。而本研究的目的正是通过使用来自多个机构的大量患者队列来验证这一假设。
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研究,在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来自五所医院的诊断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所有成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脑室-腹腔分流感染风险这一主要结果进行研究。采用标准统计方法,对包括胃造口术导管放置情况等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
整个队列包括432名患者,有47%接受了胃造口术胃导管放置,而其总体的分流感染率为9%。能够预测分流感染的唯一变量是胃造口术胃导管放置(p=0.03),且在多变量分析中仍然有显著差异((p=0.04)。放置胃造口术后感染的发生率,超过2周(25%)较术后1-2周(18%)发生比例高,但分流术与胃造口术之间的时间关系并能够作为分流感染的预测因素。
总之,放置胃造口术导管能够显著增加脑室-腹腔分流感染的风险。
图:胃造口术后V-P分流发生感染时间分布箱线图。
【张继】
11. 中低收入国家难治性癫痫手术预后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Surgical outcomes for medically intractable epilepsy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uthor: Alireza Mansouri, Shervin Taslimi, Aram Abbasian, Jetan H. Badhiwala, Muhammad Ali Akbar, Naif M. Alotaibi, Saleh A. Almenawer, Alexander G. Weil, Aria Fallah, Lionel Carmant and George M. Ibrahim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5.JNS18599
作者系统回顾了发展中国家进行癫痫手术的病例,共纳入了20项研究,其中16项来自亚洲。所有研究中,手术患者的平均年龄均小于30岁,癫痫的平均术前持续时间为3至16.1年。颞叶硬化占951例有手术病理中的437例,1773例手术中的1294例为ATL±AH。根据7项研究(646例),ATL±AH后的癫痫无发作率为68%(95%CI 55%–82%)。基于8项研究(1096例),癫痫无发作率为79%(95%CI 74%–85%)。结果表明:1)在发展中国家,有很多中心在开展癫痫手术;2)癫痫手术预后与发达国家一样好;3)手术是安全的。他们建议需要更多的支持,资源和资金,以保证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及时得到手术治疗。
图:前颞叶切除±杏仁核-海马切除(ATL±AH)治疗难治性癫痫的荟萃分析。
【王军】
12.创伤后多灶性癫痫中迷走神经刺激对神经振荡的调节作用(病例报告)
Modulation of neural oscillations by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in posttraumatic multifocal epilepsy: case report
Author: Adeel Ilyas, Emilia Toth, Diana Pizarro, Kristen O. Riley and Sandipan Pati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6.JNS18735
迷走神经刺激术(VNS)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机制,可能是海马和丘脑皮质回路的去同步化,但是,关于剂量-反应关系和时间动态的具体机制了解甚少。在非癫痫大鼠模型中的研究结果表明,快速周期(RC)VNS比标准周期(SC)VNS具有更好的去同步化效果。作者首次在人体中,报告了在创伤后双侧中颞叶-颞叶癫痫病(药物和SC-VNS耐受)患者中VNS的神经调控剂量-反应关系。在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记录期间,VNS先处于关闭状态(off-set),改为SC-VNS,再改为RC-VNS设置。频谱分析显示,与off-set相比,SC-和RC-VNS的theta(4-8Hz)和alpha(8-15Hz)频段的功率总体降低(p<0.001)。在α波段,与off-set相比,SC-和RC-VNS都有较明显的全局去同步化(p<0.001)。在双侧海马体中,RC-VNS与SC-VNS相比,光谱功率进一步降低(p<0.001)。剂量-反应和时间效应表明,VNS对区域和全局动力学的调控作用不同。
图:试验流程图。
【王军】
13.从SEEG高频震荡看颞叶癫痫的发作网络
Ictal networks of temporal lobe epilepsy: views from high-frequency oscillations in stereoelectroencephalography
Author: Syu-Jyun Peng, Chien-Chen Chou, Hsiang-Yu Yu, Chien Chen, Der-Jen Yen, Shang-Yeong Kwan, Sanford P. C. Hsu, Chun-Fu Lin, Hsin-Hung Chen and Cheng-Chia Lee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6.JNS172844
作者研究了癫痫发作期间的高频振荡(HFO)网络,以确定HFO如何从局灶性大脑皮层扩散并在大脑的各个区域同步。作者利用自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TLE)患者的立体脑电图(SEEG)信号,计算出所有接触对之间的接触间交叉系数,构建5例患者发生的20例癫痫发作的HFO网络。然后,他们将癫痫发作持续时间数据标准化为10个相等长度的间隔(标记为I1–I10),从而在计算出癫痫发作持续时间数据后,计算了HFO网络拓扑指标(即网络密度和组件大小)。研究发现,从皮层和皮层下HFO网络的动态拓扑结构的角度,作者观察到在I5–I10间隔期间网络密度显着增加。在I3–I8间隔期间,总能量也显着增加。子网分析的结果表明,癫痫发作后组件的数量连续减少,在I3–I10间隔期间,这些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在癫痫发作期间,大多数结点都连接到一个主要成分,并且最大部分内的结点百分比显着增加,直到癫痫发作终止。一致的拓扑变化表明TLE受常见的癫痫发作模式影响,这有助于阐明表征TLE的致癫痫网络,同时提示,包括皮层切除,皮层刺激和对网络拓扑结构敏感的神经调控在内的方式可以提高癫痫的控制率。
图:该图显示了重建的皮质表面中的各个节点(A)。红色结节位于左海马区。癫痫发作之前(-1),癫痫发作开始(间隔I1)(C)和癫痫发作中期(间隔I6)(D)的单次发作(B)的代表性网络。LAH=左前海马;LAI=左前岛;LFus(1)=左梭状回(1); LFus(2)=左梭状回(2); LMH=左中海马体;LPH=左后海马;LPI=左后岛 LTrig=左三角区。
【王军】
14.激光间隙热疗胼胝体切开术的验证:一种多模态方法
Validation of corpus callosotomy after laser interstitial thermal therapy: a multimodal approach
Author: Kurt R. Lehner, Erin M. Yeagle, Miklos Argyelan, Zoltán Klimaj, Victor Du, Pierre Megevand, Sean T. Hwang and Ashesh D. Mehta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4.JNS172588
通过胼胝体切开术(CC)离断大脑半球是缓解难治性全面性癫痫的一种有效手段,激光间隙热疗(LITT)是一种微创治疗癫痫的有效方法,但在临床研究中,尚未通过基于电生理学和影像学的方法评估。作者回顾性分析单中心的5例接受LITT胼胝体切开的患者相关资料,包括MRI弥散张量成像和静息功能MRI,以评估解剖学和功能连接性。在同时SEEG的3例患者中,皮层皮质诱发电位和静息皮层脑电图被用来评估电生理相关性。5例患者均为全身性或多灶性发作。在围手术期期间,3名术前有可能出现侧偏证据的患者接受了SEEG。LITT 胼胝体切开4例,1例涉及放错位置需再次操作。使用增强MRI和弥散张量成像确认CC是否足够。静息功能MRI,皮层皮质诱发电位和静息皮质电图显示大脑半球功能断开。术后监测显示,3例术前怀疑是隐匿性偏侧发作的患者均出现癫痫发作。5例患者中有4例的总体癫痫发作频率降低> 80%。2名接受后续局部切除术的患者在2年内无临床发作。1名患者在入颅处出现9mm的脑实质内血肿,在术后继续发作。作者认为,MRI引导的LITT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微创CC替代疗法,用于治疗与跌倒发作,双侧同步发作和快速继发性泛滥有关的癫痫发作。通过解剖学和功能性神经影像学检查、电生理学检查可以确定这种分离。
图:DTI显示患者1(A)和患者2(B)接受LITT CC术后胼胝体的局部各向异性(FA)大大降低。高FA为第一行中的白色区域和第二行中的红色区域。左右方向显示为红色,前后方向显示为绿色,“ z”方向(从上到下)显示为蓝色。
【王军】
15.老药新用:普萘洛尔治疗von Hippel-Lindau病的抗肿瘤作用
Repurposing propranolol as an antitumor agent in von Hippel-Lindau disease
Author: Matthew J. Shepard, Alejandro Bugarini, Nancy A. Edwards, Jie Lu, Qi Zhang, Tianxia Wu, Zhengping Zhuang and Prashant Chittiboina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5.JNS172879
Von Hippel-Lindau病(VHL)是一种肿瘤易感综合征,其特征是缺氧诱导因子激活(假性低氧)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HBs)和肾透明细胞癌(RCC)。由于缺乏有效的VHL治疗药物,HBs和RCC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最终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普萘洛尔FDA批准的泛β肾上腺素能拮抗剂,对婴儿血管瘤(IH)及VHL HBs可能具有抗肿瘤作用。作者研究了普萘洛尔对假性低氧驱动的VHL-HBs和VHL-RCCs的抗肿瘤功效。利用普萘洛尔对患者来源的VHL相关的HBs(VHL-HBs)或786-O-VHL-/-RCC细胞进行体外处理,并通过活力测定,流式细胞术,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体内实验,在786-O异种移植肿瘤的无胸腺裸鼠中证实了普萘洛尔的抗肿瘤活性。最后,分析了参加VHL自然史研究(NCT00005902)的患者的普萘洛尔摄入量。普萘洛尔针对VHL-HBs的活性通过体积HB生长动力学分析进行了回顾性评估。作者发现,普萘洛尔降低了HB和RCC的体外生存力,IC50(半数最大抑制浓度)分别为50μM和200μM。与先前关于婴儿血管瘤的报道相似,普萘洛尔在患者来源的VHL-HBs和786-O细胞中诱导凋亡,却增加了VEGF-A mRNA表达。虽然普萘洛尔处理不会影响细胞内VEGF蛋白水平,但普萘洛尔可降低786-O细胞中HIF表达(降低7.6倍,p<0.005)。在786-O异种移植荷瘤小鼠中,普萘洛尔与对照组相比减缓了肿瘤进展(7天时体积减少了33%,p<0.005)。在纵向VHL-HB研究期间,三名患者(携带25个生长期CNS HBs)开始使用心得安。在心得安治疗期间,这些患者的HBs趋向于生长缓慢(中位生长速率为27.1mm³/年vs 13.3mm³/年)(p<0.0004)。作者认为,普萘洛尔可能通过调节VEGF表达和诱导细胞凋亡来降低VHL-HB和VHL相关的RCC生存能力。普萘洛尔在体内可消除786-O异种移植肿瘤的进展,回顾性临床数据表明,普萘洛尔可减少HB的生长。这些结果表明,心得安可能在VHL相关肿瘤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王军】
16. 原发性颅内粘液瘤的手术管理和预后因素:一项来自单中心经验的系统性回顾
Surgical management and prognostic factors for primary intracranial myxoma: a single-institute experience with a systematic review
Author: Jian-Cong Weng, Lai-Rong Song, Da Li, Liang Wang, Zhen Wu, Jun-Mei Wang, Gui-Lin Li, Wang Jia, Li-Wei Zhangand Jun-Ting Zhang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6.JNS181132
原发性颅内粘液瘤(PICMs)是一种极其罕见的肿瘤,其手术管理和预后因素尚不明确。本文作者旨在通过详细地阐述其影像学特点,评价其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危险因素,并且基于该中心和既往文献报道的相关病例资料,提出该疾病的诊疗策略。
有关PICMs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来自该中心所诊治的患者,以及回顾性收集了从1987年至2017年12月的英文文献报道的病例。该文作者搜索了Ovid MEDLINE, Embase, PubMed和Cochrane 等几个数据库,关键词为“粘液瘤”、“中枢神经系统”、“颅内的”、“脑内的”、“颅底”、“颅骨”或“脑”。文献的病例根据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优先报告的条目指南(PRISMA)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进而对经该中心诊治和既往文献报道的相关数据进行合并,并对危险因素进行评估。
该中心的病例纳入了21名男性和9名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35.7±1.7岁。全切组(GTR)和非全切组(non-GTR)分别为6例(20.0%)和24例(80.0%)。该组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86.7 ± 14.1月,其中6例(24%)患者复发,中位PFS为85.2月(36.0-136.0月),无死亡病例。从1987年至2017年收集的35例PICMs患者中,男性14名,女性21名,平均年龄为31.7± 3.2岁。GTR组和非GTR组分别为23例(65.7%)和9例(25.7%),另有3例无相关数据。该组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25.8 ± 6.9月,其中4例(14.3%)患者复发,中位PFS为11.1月(3.0-36.0月),无死亡病例。1年、5年和10年的PFS分别为93.0%、80.6%和67.9%。多因素模型证实了GTR(HR 0.058, 95% CI 0.005–0.680, p = 0.023)是良好PFS的唯一相关因素。
PICMs这种罕见肿瘤在男性的发生率略高,GTR是良好PFS的唯一相关因素。基于统计学分析,如果条件允许,本文作者提倡GTR可作为PICM治疗的最佳治疗策略。尽管如此,术中倾向于选择姑息性切除,是为了避免损伤重要的解剖结构。PICMs在初次手术若干年后有一定复发几率,这与术中不完全切除有关。因此,密切地术后随访是必须的。上述结论还需要积攒更多的病例来证实。
图:GTR是良好PFS的唯一相关因素。
【刘畅】
17. 内镜下经眶入路手术治疗梅克尔腔和颅中窝肿瘤:手术技术和早期结果
Endoscopic transorbital surgery for Meckel’s cave and middle cranial fossa tumors: surgical technique and early results
Author: Chiman Jeon, Chang-Ki Hong, Kyung In Woo, Sang Duk Hong, Do-Hyun Nam, Jung-Il Lee, Jung Won Choi, Ho Jun Seol and Doo-Sik Kong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6.JNS181099
由于梅克尔腔周围复杂的神经血管解剖结构和深在位置,其相关肿瘤的手术治疗极度具有挑战性。本文作者探索了一种全新的微创技术,通过内镜下经眶入路(eTOA),从上眼睑的皱褶入路,直达梅克尔腔和颅中窝病灶,并且探讨了该手术入路操作步骤的优缺点。
本研究收集了从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行eTOA手术的梅克尔腔和颅中窝肿瘤患者共9例。这9例患者包括4例三叉神经鞘瘤、2例脑膜瘤、1例颅内转移瘤、1例软骨肉瘤和1例皮样囊肿。其中7例患者单独行eTOA手术,另2例eTOA手术联合经鼻内镜入路或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手术。文章收集了有关手术技术和临床结果的相关资料。
9例患者中,有7例(77.8%)患者肿瘤全部切除。4例患者行eTOA扩大切除(眶缘外侧截骨术)。蝶骨底部钻孔,颅中窝剥离技术,进而充分暴露梅克尔腔内的肿瘤。9例患者中,3例硬膜外肿瘤,6例硬膜下肿瘤。术后均无脑脊液漏发生。
eTOA手术入路可直达梅克尔腔和颅中窝病变。这种全新的入路可以成功的切除颅底病变。成功全切肿瘤的关键在于充分的磨除蝶骨大翼和嵴。然而,由于eTOA手术的工作通道的限制,其并不适用于颅后窝的病变。
图:eTOA手术彩图。
【刘畅】
18. 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首次疾病进展的二线多模式治疗与支持治疗的生存效果比较
Survival effects of a strategy favoring second-line multimodal treatment compared to supportive care in glioblastoma patients at first progression
Author: Pantelis Stavrinou, Aristotelis Kalyvas, Stefan Grau, Christina Hamisch, Norbert Galldiks, Sotirios Katsigiannis, Christoph Kabbasch, Marco Timmer, Roland Goldbrunner and George Stranjalis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7.JNS18228
在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治疗中,目前尚缺少对该类患者的多模式二线治疗与支持治疗的生存效果比较的相关数据。因此,本文作者通过评估两组以人口为基础的相似队列的数据,该两组队列均为欧洲的大学附属医院,但针对首次疾病进展,治疗方式有所不同。
本文作者回顾性研究了两家神经肿瘤中心的新诊断为胶质母细胞瘤的患者。这两组患者确诊为胶质母细胞瘤后,均接受相同的治疗,但是当患者出现首次肿瘤进展时,两家中心采用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在A中心(希腊),首次疾病进展的大多数病例选择接受支持治疗或单一模式的治疗方式。在B中心(德国),相似的病例选择了多模式二线治疗方案。主要评估指标为进展后生存期(SaP)。文章采用多因素分析评价影响SaP的治疗策略。
研究共纳入A中心103例和B中心156例患者,肿瘤进展的患者中,A中心86例,B中心136例。在A中心,53例(72.6%)接受支持治疗,在B中心,91例(80.5%)接受二线治疗。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相似(9.4月vs 9.0月;p=0.97)。然而,针对SaP,B中心多模式二线治疗组(7月,95%CI 5.3-8.7月)显著高于A中心支持治疗组(4.5月,95%CI 3.5-5.5月;p=0.003)。在多因素分析中,不同治疗中心为总体生存率的独立预后相关因素(HR 1.59,95% CI 017-2.15;p=0.002)。
胶质母细胞瘤进展期的治疗策略倾向于多模式二线治疗,而不是维持最低限度的治疗或支持性治疗,前者可以显著提高总体生存率。
图:B中心的SaP显著长于A中心的SaP。
【刘畅】
19. 内窥镜经蝶窦手术治疗后的非功能性垂体大腺瘤患者内分泌功能及腺体容积研究
Endocrine function and gland volume after endoscopic transsphenoidal surgery for nonfunctional pituitary macroadenomas
Author: Maya Harary, Aislyn C. DiRisio, Hassan Y. Dawood, John Kim, Nayan Lamba, Charles H. Cho, Timothy R. Smith, Hasan A. Zaidi and Edward R. Laws Jr.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5.JNS181054
非功能性垂体腺瘤(NFPA)所导致的垂体功能丧失,可能是由于垂体受到压迫所致。有学者提出,腺体的大小和围手术期腺体的相对扩张可能与垂体功能的恢复有关,但影响程度尚不清楚。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评估NFPA经蝶窦切除术后激素的变化情况,以及垂体扩张与内分泌恢复的关系。
本研究选择经蝶窦内窥镜手术切除非功能性大腺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而将既往有脑垂体手术或放疗的患者被排除在外。研究人员通过填写的表格信息获取患者特征和内分泌功能信息。采用长期MRI对术前和术后(≥6个月)垂体容积进行评估,从而研究内分泌功能随时间变化与临床特征(包括腺体体积)之间的关系。
在16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中,47.5%为女性,而56.9%的患者术前垂体前叶激素存在缺乏。术前中位肿瘤直径及腺体体积分别为22.5mm和0.18cm³。在55%的患者中,经过为期24.4个月的中位数临床随访期,他们的内分泌功能恢复正常或得到改善。研究表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与内分泌恢复的可能性存在相关性,患者的平均恢复时间为12.2个月,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患者的恢复最慢。虽然腺体从术前到术后明显地重新扩张,但这与内分泌功能改善并无相关性。
内分泌功能的恢复可能需要手术后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持续时间,而有超过50%的患者表现出改善或正常的功能。维持或恢复患者的内分泌功能与肿瘤大小有关,而与腺体体积无关。
图:kaplan meier曲线显示,甲状腺功能减退与肾上腺机能不全和性腺功能减退相比,恢复速度较慢。
【张继】
20. 第三脑室内颅咽管瘤的鼻内窥镜经蝶窦切除术:手术结果
Endonasal endoscopic transsphenoidal resection of intrinsic third ventricular craniopharyngioma: surgical results
Author: Jonathan A. Forbes, Edgar G. Ordóñez-Rubiano, Hilarie C. Tomasiewicz, Matei A. Banu, Iyan Younus, Georgiana A. Dobri, C. Douglas Phillips, Ashutosh Kacker, Babacar Cisse, Vijay K. Anand and Theodore H. Schwartz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5.JNS18198
第三脑室内颅咽管瘤(IVCs)已被业内认为是所有颅咽管瘤(CPAs)中“构成最大的手术挑战”的一类。各种开放性显微外科手术方法已被用于切除这类肿瘤。尽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会使用鼻内镜入路(EEA)的方法,但许多研究人员仍然建议不使用EEA的方法来切除IVCs。本文作者报道了迄今为止最大数量的利用EEA去切除IVCs。
研究人员回顾了过去14年前瞻性地的手术病例,在纽约长老会医院与威尔康奈尔医学院中通过EEA切除IVCs的数据。术前检查MRI的结果被两名独立神经外科医生和一名神经放射学家用于鉴定IVCs。而患者的术前和术后的内分泌、眼科或放射学以及其他相关疾病情况,则通过回顾性的图表和容量放射学分析来确定。
在2006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间,共10名患者(4名男性,6名女性),年龄从26岁到67岁不等,接受了利用EEA方式的IVCs切除术。术前内分泌障碍患者占70%,而视力下降患者占60%。在该10例患者中,有9例(90%)实现了全切除,其余患者实现了近全切(98%),30%的患者病理为鳞状乳头型。有采用封口“密封垫”技术,利用鼻中隔皮瓣覆盖并进行腰大池引流(9例)或脑室引流(1例)。术后患者,分别有90%和70%的患者存在完全的垂体前叶和垂体后叶功能不全。此外,有4例患者的术前视力正常,3例术后视力稳定。另外,其中一位病人在术后发现了不协调的眼斜视。在6例视力低下的患者中,2例术后视力稳定。其余4例患者肿瘤切除后视力均有明显改善,1例患者视力完全恢复正常。除了上述的一病例(10%)外,没有术后神经功能下降的病例。而1例病态肥胖患者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的情况,需要再次手术进行修补。在平均随访46.8个月(4-131月)后,2例患者(20%)出现肿瘤复发,1例接受放疗,1例接受化疗。而这两名患者都是第三脑室内颅咽管瘤全切者。
本研究报告中描述的10例患者是迄今为止使用EEA进行切除治疗的最多的IVC患者。EEA切除第三脑室内颅咽管瘤属于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应被认为是治疗这类具有挑战性的肿瘤的一种较优的手术方式。
图:IVCs切除的手术步骤示意图。
【张继】
21. 保留还是牺牲垂体柄? 经鼻内镜下切除颅咽管瘤后的内分泌结果、切除范围和复发率
Preserve or sacrifice the stalk? Endocrinological outcomes, extent of resection, and recurrence rates following endoscopic endonasal resection of craniopharyngiomas
Author: Edgar G. Ordóñez-Rubiano, Jonathan A. Forbes, Peter F. Morgenstern, Leopold Arko, Georgiana A. Dobri, Jeffrey P. Greenfield, Mark M. Souweidane, Apostolos John Tsiouris, Vijay K. Anand, Ashutosh Kackerand Theodore H. Schwartz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6.JNS18901
颅咽管瘤(CPs)的全切(GTR)具有潜在的治愈,是外科手术的目标,但牺牲垂体柄将引起内分泌功能障碍。在一些病例,可以尝试GTR,但仍需保留垂体柄;然而,垂体柄周围操作或血供干扰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这种情况下,残留肿瘤,将可能肿瘤复发。
本文回顾了12年来纽约长老会医院与威尔康奈尔医学院中首次采用内镜下经鼻入路行CP切除术的患者的前瞻性研究。研究人员通过手术记录、视频和术后MRI回顾性评估了垂体柄部术后的完整性,并根据位置将肿瘤分为I型(鞍内型)、II型(鞍内鞍上型)和III型(纯鞍上型)。同时,回顾了术前和术后的内分泌功能、肿瘤位置、体重指数、GTR率、放射治疗和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发现,本研究共收集54例经鼻内窥镜首次切除CP的病人中。33例(61%)患者保留了垂体柄,而21例(39%)患者的垂体柄被切除。而在GTR患者中,24例(73%)保留了垂体柄,21例(100%)切除了垂体柄(p=0.007)。在33例患者中,仅有4例(12%)的垂体柄保留手术达到了GTR并完全维持了垂体功能正常。16例(49%)保留垂体柄的患者术后出现永久性术后糖尿病尿失禁的情况,而有20例(95%)牺牲垂体柄的患者术后出现永久性术后糖尿病尿失禁(p=0.002)。而在柄保留患者组中,与极隔放射治疗相比,次全切除或近全切除的进展率和放射率更高。然而,对于完成了GTR的患者,与切除GTR的患者(5%,p=0.61)相比,保留垂体柄并没有显著增加复发率(12.5%),而保留垂体柄可以预防33%的垂体前叶功能不全和50%的尿失禁。
虽然保留患者垂体柄会降低约50%的术后内分泌病的发生,但会导致垂体前叶和垂体后叶的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性提高。保留垂体柄并不能保证保留内分泌功能,且会伴随着更高的进展风险和需要后续进行辅助治疗。然而,为了减少术后的内分泌障碍,如果能够达到全切,就应该尝试保留垂体柄。
图:三种类型的颅咽管瘤。
【张继】
22. 经鼻内镜颅底手术后的腰大池引流是否能减少术后脑脊液漏?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Does lumbar drainage reduce postoperative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 after endoscopic endonasal skull base surgery?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uthor: Nathan T. Zwagerman, Eric W. Wang, Samuel S. Shin, Yue-Fang Chang, Juan C. Fernandez-Miranda, Carl H. Snyderman and Paul A. Gardner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4.JNS172447
基于统计学上的无效假设,研究人员提出以下假设:即内镜鼻内镜手术(EES)后使用短期腰大池引流(LD)进行硬膜内病理不能防止术后CSF的漏。本研究进行了一项试验来评估标准重建术后LD对术后脑脊液漏的影响。
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在2011年2月至2015年3月之间内的窥镜鼻内镜颅底手术后放置腰大池引流引流患者情况。收集所有患者均有3个月的随访资料。在腰大池夹闭前,外科医生不知道哪些病人接受或不接受引流管手术。作者基于先验功效分析的计算结果,发现在非LD组术后有5%的脑脊液泄露率,而LD组中为16%,其计划样本量为186例。研究人员每招募50例患者时会进行常规数据和安全检查,以确保数据随机化和安全性。这些临时测试均由一名统计学家执行分析。本研究中收集的230例成年颅底病变患者,均符合内镜下鼻内镜切除的条件。入选标准(高流量渗漏)为:大于1cm²的硬膜缺损(强制性),广泛的蛛网膜剥离,和/或剥离入脑室。最终,有60例患者因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排除。而其余170名患者被随机分为接受或不接受腰大池引流组中,平均年龄51.6岁(范围19-86岁),38%是男性。
结果发现,术后使用LD的实验组,其脑脊液漏发生率为8.2%,而对照组为21.2%。在106例术中测量缺陷大小的患者中,缺陷大小与术后脑脊液泄漏率存在相关性。此外,根据BMI<25、25-29.9和>30kg/m²这些指标对患者进行分组时,发现脑脊液瘘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
综上研究结果可知,在接受手术的患者中,根据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则患者脑脊液漏的风险非常高。而术中应用带血管蒂鼻瓣修补,则可显著降低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
【张继】
23. 复发非颅底脑膜瘤再次手术的疗效分析
Surgical outcomes after reoperation for recurrent non-skull base meningiomas.
Author: Stephen T. Magill, Cecilia L. Dalle Ore, Michael A. Diaz, Daara D. Jalili, David R. Raleigh, Manish K. Aghi, Philip V. Theodosopoulos and Michael W. McDermott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6.JNS18118
复发脑膜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放射治疗或再次手术切除两种方法。而目前对于复发性脑膜瘤再次手术治疗的疗效及预后了解不足。鉴于现状,本文主要对复发性幕上非颅底脑膜瘤再次手术的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探讨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文章总共纳入67例已经接受过单次脑膜瘤切除的复发性幕上非颅底脑膜瘤患者,本研究过程中这些患者经历了111次再次开颅手术。患者中位年龄为53岁,女性占49%,中位随访时间为9.8年。再次入院最多见的症状是头痛,虚弱和癫痫发作。最后一次再次手术后的病理提示WHO等级为I级占22%,II级占51%,III级占27%。与患者初次手术相比,再次手术时肿瘤恶性程度变高的占22%。从肿瘤部位来看,有位于凸面(52%),矢状窦旁(33%),大脑镰旁(31%)和多发的(19%);其中52%的病例累及矢状面上中间三分之一。在总的111次再手术中,在32名患者身上发生了48次并发症(48%),其中26次(54%)并发症需要手术干预。没有围手术期死亡的患者。并发症主要包括神经功能缺损(总计14%,永久性8%),伤口裂开/感染(14%)和脑脊液漏/假性囊肿/脑积水(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累及矢状面中间三分之一(优势比 6.97,95% 置信区间1.5-32.0,p=0.006)和有认知功能改变的患者(优势比 20.7,95% 置信区间 2.3-182.7,p=0.001)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相关。首次再次手术后的中位生存期的生存时间为11.5年,术后2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1.0%,68.8%和50.0%。研究表明复发性幕上非颅底脑膜瘤的再次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前有认知功能改变或者肿瘤位于矢状面中间三分之一的患者是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作者最后指出:虽然对于复发脑膜瘤再次手术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但是考虑到并发症的发生率,希望今后更多的基础研究能提供好的分子治疗手段。
图:复发脑膜瘤再次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徐建国】
24. 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后的垂体功能减退:多中心、国际性研究
Hypopituitarism after Gamma Knife radiosurgery for pituitary adenomas: a multicenter, international study
Author: Diogo Cordeiro, Zhiyuan Xu, Gautam U. Mehta, Dale Ding, Mary Lee Vance, Hideyuki Kano, Nathaniel Sisterson, Huai-che Yang, Douglas Kondziolka, L. Dade Lunsford, David Mathieu, Gene H. Barnett, Veronica Chiang, John Lee, Penny Sneed, Yan-Hua Su, Cheng-chia Lee, Michal Krsek, Roman Liscak, Ahmed M. Nabeel, Amr El-Shehaby, Khaled Abdel Karim, Wael A. Reda, Nuria Martinez-Moreno, Roberto Martinez-Alvarez, Kevin Blas, Inga Grills, Kuei C. Lee, Mikulas Kosak, Christopher P. Cifarelli, Gennadiy A. Katsevman and Jason P. Sheehan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5.JNS18509
复发或残留垂体腺瘤经常用伽玛刀放射外科手术治疗,GKRS后垂体腺瘤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垂体功能低下。作者详细介绍了多中心、国际性垂体腺瘤患者接受GKRS治疗的垂体功能低下的时间和类型。十七家机构汇总了从1988年至2016年接受GKRS治疗的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数据,排除了先前接受过放射治疗的患者。共有1023名患者符合研究纳入标准,治疗后的病变包括410例非功能性垂体腺瘤(NFPA),262例库欣病(CD)和251例肢端肥大症。中位随访时间为51个月(6-246个月)。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估与新发性垂体功能减退相关的因素。在最后一次随访中,有248例患者出现了新的垂体激素缺乏症(NFPA86例,CD66例,肢端肥大症96例)。在这些患者中,150(60.5%)有单个和98(39.5%)有多个激素缺乏。新的激素变化包括82个皮质醇(21.6%),135个促甲状腺激素(35.6%),92个促性腺激素(24.3%),59个生长激素(15.6%)和11个加压素(2.9%)缺乏症。垂体功能低下的1年,3年,5年,7年和10年发生率分别为7.8%,16.2%,22.4%,27.5%和31.3%。垂体功能减退的中位时间为39个月。在单变量分析中,新发性垂体功能减退的发生率与较低的等剂量线(p=0.006,HR=8.695),全鞍靶向(p=0.033,HR=1.452)和功能性垂体腺瘤(p=0.008,HR=1.510)的治疗显着相关。在多变量分析中,仅发现较低的等剂量线是新发垂体功能减退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1,HR=1.38)。作者认为,垂体功能减退仍然是GKRS治疗垂体腺瘤最常见的并发症。除非有必要,否则在等剂量线为50%或更高的情况下处理目标体积并避免进行全鞍区照射,可能会减轻GKRS后垂体功能减退的风险。需要对这些患者进行随访,以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内分泌疾病。
【王军】
25. GKRS治疗三叉神经痛失败后重复伽玛刀放射外科手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比较: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Repeat Gamma Knife radiosurgery versus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llowing failure of GKRS in trigeminal neuralg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uthor: Devi Prasad Patra, Amey Rajan Savardekar, Rimal Hanif Dossani, Vinayak Narayan, Nasser Mohammed and Anil Nanda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5.JNS18583
伽玛刀放射外科(GKRS)已成为治疗经典三叉神经痛(TN)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几乎一半的患者GKRS后无效或病灶复发,通常需要再次治疗。现有文献没有证据表明,重复GKRS与微血管减压术(MVD)哪种方法更好。作者通过对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以及对来本单位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试图比较GKRS失败后的TN接受GKRS或MVD的患者的总体预后。作者对PubMed,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和CINAHL数据库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荟萃分析,分析最初GKRS治疗TN失败后,重复GKRS或MVD患者的资料。主要结局为1年时完全缓解疼痛(CPR)和部分缓解疼痛(APR)。次要结果是术后面部麻木率和再治疗率。合并的数据用R软件分析。使用漏斗图和I2检验分别评估偏差和异质性。共有22项研究符合入选标准,被纳入最终数据检索和荟萃分析。该研究未发现任何直接比较接受重复GKRS患者与经历MVD患者之间结局的对比研究。因此,作者的最终分析包括两组:描述重复GKRS后结果的研究(n=17)和描述MVD后结果的研究(n=5)。作者的机构研究是唯一可以直接比较两个队列的研究。对主要结局的汇总评估为:重复GKRS的患者83%和MVD的患者88%(p=0.49),重复GKRS的患者46%的患者CPR和MVD的患者72% (p=0.02)。次要结果的汇总估计是接受重复GKRS的患者中32%的面部麻木,接受MVD的患者中22%的面部麻木(p=0.11);接受重复GKRS的患者的再治疗率为19%,接受MVD的患者为13%(p=0.74)。作者的机构研究包括42例患者(15例重复GKRS,27例重复MVD),再治疗后1年的结果是80%重复GKRS的患者APR和81%MVD的患者(p=1.0) ;接受重复GKRS的患者中有47%达到了CPR,接受MVD的患者中有44%达到了CPR(p=1.0)。术后面部麻木或再治疗的发生率没有差异。作者认为,当前的荟萃分析未能在APR,术后面部麻木和再治疗率方面确定一种治疗方法优于其他治疗方法的任何优势。但是,与重复GKRS相比,MVD显示提供了更好的CPR机会。
图: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史里夫波特医疗中心的三叉神经痛治疗方案。
【王军】
26.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后复发的特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长期疼痛控制效果:首次微血管减压和重复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前瞻性比较
Long-term pain outcomes for recurrent idiopathic trigeminal neuralgia after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a p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first-time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and repeat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Author: Kunal P. Raygor, Doris D. Wang, Mariann M. Ward, Nicholas M. Barbaro and Edward F. Chang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5.JNS172243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手术(SRS)治疗三叉神经痛后可发生疼痛复发。在这项研究中,作者研究了三叉神经痛患者在接受SRS后复发时,首次进行微血管减压(MVD)或重复SRS时的预后。UCSF的数据表明,MVD队列比SRS队列更快地实现了疼痛控制,并且疼痛持续时间更长, 两者都是安全有效的选择。该研究可能有助于为SRS后仍持续疼痛的患者进行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王军】
27. 高频局部脑组织氧分压(PbtO2)监测在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中的作用分析:对治疗阈值的探讨
Analysis of high-frequency PbtO2 measures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sights into the treatment threshold
Author: Ryan Hirschi, Gregory W. J. Hawryluk, Jessica L. Nielson, J. Russell Huie, Lara L. Zimmermann, Rajiv Saigal, Quan Ding, Adam R. Ferguson and Geoffrey Manley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4.JNS172604
脑组织缺氧在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较为常见。目前存在可以检测脑组织缺氧并指导纠正治疗的技术。目前针对重症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指南建议保持局部脑组织氧分压(PbtO2)>15-20mmHg。然而,关于最佳的治疗阈值仍具有不确定性。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局部脑组织氧分压(PbtO2)值与预后之间的关系。
在6年内,从旧金山总院的神经重症病房患者中,持续的采集患者每分钟的局部脑组织氧分压(PbtO2)数值。分析了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30天内各个时期在0mmHG-75mmHg之间的在75阈值以下的局部脑组织氧分压(PbtO2)数值的比例以及患者的平均局部脑组织氧分压(PbtO2)数值。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确定患者预后。作者通过生成了675个独立接收器的工作特性曲线和675个广义线性模型来验证不同时间段每1mmHg的阈值,推断出了假定的治疗阈值。
总共在190名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中记录了1380841个局部脑组织氧分压(PbtO2)数值。无论检查的时间段如何,绝大部分局部脑组织氧分压(PbtO2)值都在20mmHg以下。低于治疗阈值的时间比平均局部脑组织氧分压(PbtO2)值与预后的关系更加明显。于是我们提出一个治疗窗口期:特别是在第3-5天,根据预后19mmHg是最能明确区分患者的阈值;而将局部脑组织氧分压(PbtO2)值保持在至少33mmHg是最有益的。
对高频生理数据的分析实际上揭示了局部脑组织氧分压(PbtO2)值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中局部脑组织氧分压(PbtO2)的治疗窗口期以及最小值和首选的局部脑组织氧分压(PbtO2)治疗阈值可能会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验证。与预后相关性最强的传统治疗阈值可能并不是最佳选择。
【罗赤星】
28. 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行单侧血肿清除术后对侧进展:体积比可否作为预后因素?
Contralateral progression after unilateral evacuation of bilateral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s: the volume relation ratio as prognostic factor?
Author: Florian Scheichel, Branko Popadic, Karl Ungersboeck and Franz Marhold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6.JNS18467
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行单侧清除的术后再治疗率要高于初始就行双侧治疗。其中一个原因是单侧治疗后对侧的血肿大小可能进展。因此作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寻找对侧需要再治疗的预测因素上。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5年内(2017年07月-2017年06月)在St. Poelten大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过单侧或双侧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所有患者。术前血肿体积以XYZ/2的方法计算。
在103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有61例行了双侧清除,有42例行了单侧清除。双侧清除术后的再治疗率明显低于单侧清除术后的再治疗率(分别为14.8%和31%,P=0.049)。行单侧清除术后对侧需要再次手术清除的有9例(21.4%)。开始行单侧清除后需要对侧再次清除的患者,术前对侧体积明显要高(分别为68.4cm³和27.4cm³,P<0.001)。此外,对侧需要再治疗时,用较小的血肿体积除以较大的血肿体积产生的体积比明显更高(分别为0.56和0.21,P<0.001)。
需行手术治疗的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如果较小一侧血肿体积大于40cm³,且体积比大于0.4,则考虑一次性清除双侧血肿。
【罗赤星】
29. 使用人工神经网络识别基于反向眼跳的脑震荡和脑震荡后综合征患者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to identify patients with concussion and postconcussion syndrome based>Author: Alexander P. Landry, Windsor K. C. Ting, Zsolt Zador, Alireza Sadeghian and Michael D. Cusimano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6.JNS18607
包括神经外科领域在内,人工神经网络被用来作为医学中的决策支持工具已经显示出了广阔的前景。但是它们在在脑震荡和脑震荡后综合征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作者探讨了使用人工神经网络识别基于反向眼跳的脑震荡和脑震荡后综合征患者的价值。
研究对象均前瞻性的来自于多伦多的一家大型教学医院的急诊科和头部外伤诊所。使用研究对象的熟人作为对照。使用具有反向眼跳预编程的自动便携头戴式设备测量眼跳。每个研究对象进行了100次该任务的试验,并为每个试验记录了11个眼跳参数。使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进行人工神经网络分析,并用ROC曲线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了个体眼跳参数。
将对照组,脑震荡组,脑震荡后综合征组按年龄及受教育程度匹配。作者检查了11个眼跳参数,发现对照组和脑震荡/脑震荡后综合征组中眼跳前兆错误率(p=0.04)和反向眼跳潜伏期中位数(P=0.02)有显著差异。当神经网络用于区分脑震荡和脑震荡后综合征参与者与对照组时,其准确率分别为67%和72%。这种方法无法区分脑震荡患者和脑震荡后综合征患者,提示脑震荡后综合征患者眼球运动异常持续存在。作者的观察还表明了通过更大的训练样本可以获得更好的潜在结果。
这项研究探讨了人工神经网络在基于反向眼跳的脑震荡和脑震荡后综合征的诊断中的应用。通过使用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在小队列研究中获得适度的准确性。另外,作者还探讨了这种新颖方法的优点和缺陷,并指出了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罗赤星】
30. 脑外伤后患者脑灰质和白质的改变及缺血性水肿损伤
Changes in the gray and white matter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edematous insults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uthor: Hakseung Kim, Young-Tak Kim, Eun-Suk Song, Byung C. Yoon, Young Hun Choi, Keewon Kim and Dong-Joo Kim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5.JNS172711
创伤性脑损伤后大脑灰质与白质容易引起缺血性水肿损伤。定量CT被用来分析脑外伤后的继发性损伤程度。这些损伤程度可以用传统的定量CT测量。大脑灰白质比和最近提出的光密度测量法用来评估这些损伤的程度。但是,用灰白质比判断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能力目前尚未得到验证。此项研究旨在测试灰白质比判断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价值,并评估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获得的可作为替代参数的光密度分析法。此外,将常规创伤性脑损伤预后模型(IMPACT模型)和严重颅脑损伤后根据皮质类固醇激素随机分组模型(CRASH模型)的预后判断能力与定量CT测量的判断预后能力作了对比。
在整个幕上的脑CT图像上,以CT像素比例来评估深部灰质和整个白质的正态性分布,其中灰质的亨氏单位为31-35,白质的亨氏单位为26-30.出院时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估预后。(GOS评分≤3,n=100)
正常密度在深部灰质和全部白质中所占比例越低预示预后越差。正常白质所占比例显示出显著的预后能力(AUC曲线=0.844).最终结果与白质密度正常值之间的相关性显著,在成人(AUC=0.792),儿童(AUC=0.814),老年患者(AUC=0.855).在儿童中,用总体密度的灰质密度的正常值表示预后(AUC=0.751).平均灰白质比与结果无关(AUC=0.511).IMPACT和CRASH模型在儿童和老年患者组中显示出足够的可靠性,而在成人组中则没有。最高的整体预测性是通过IMPACT模型中光密度测量增强实现的。
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早期,深部灰质和白质均易受到缺血性水肿损伤。通过分析深部灰质和白质的正常值要比计算灰白质比能更好的评估继发性损伤的程度。
【罗赤星】
31. 美国国内需要行动脉瘤手术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院间转诊分析
Nationwide analysis of hospital-to-hospital transfer in patients with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requiring aneurysm repair
Author: Christopher Roark, David Case, Mark Gritz, Patrick Hosokawa, David Kumpe, Joshua Seinfeld, Craig A. Williamson and Anne M. Libby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4.JNS172269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具有毁灭性的后果。医疗机构的体量大小和aSAH患者预后改善之间的关系已被广泛研究。然而,探索aSAH患者院间转诊模式与患者预后关系的文献很少。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人员的增加,人们对护理分散、机构体量下降和患者预后恶化的担忧日甚。本文作者使用一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数据库来探索与aSAH患者转诊相关的各种因素。
作者使用2013年和2014年的美国全国住院病人样本库(NIS)中的脑动脉瘤破裂患者来作为研究群体。本研究首先纳入了所有SAH患者(ICD-9-CM 430),并排除了创伤或其他颅内血管异常的患者以及没有进行后续颅内动脉瘤手术的患者。最终本研究共入选了4373例患者,其中1379例进行了显微外科手术,2994例进行了血管内治疗。本研究着眼于患者的转诊状态,并使用NIS中的数据元素TRAN_IN定义该状态。并确定了包括年龄、性别、主要支付人、家庭收入中位数、邮编、种族、医院规模、医院质量控制、医院教学状况和医院位置等作为研究变量。本文使用描述性统计、双变量相关分析和多变量逻辑回归建模对这些变量进行评估,以确定它们与转运状态的关系。
结果表明,在城市教学医院就诊的aSAH患者中由其他机构转入的几率高于城市非教学医院(OR2.15,95% CI 1.71-2.72)。白人患者比其他任何种族的患者转诊率更高(p<0.0001)。此外,与低收入地区的患者相比,生活在高收入地区的患者转诊的可能性更小(OR0.78,95% CI 0.64-0.95)。手术类型(夹闭或者栓塞)和主要付款人与转诊状态无关。
因此,作者得出结论,aSAH患者在急症护理医院之间转诊的比例相对较高。种族和收入与转诊状态有关。白人患者比其他种族更可能转诊。高收入地区的病人比低收入地区的病人转诊率低。转诊患者优先送至城市教学医院。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与转诊状态无关。
【谢光斌】
32.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于进展期颅内动脉瘤出现瘤壁环形强化的研究
Circumferential wall enhancement in evolving intracranial aneurysms>Author: Shunsuke Omodaka, Hidenori Endo, Kuniyasu Niizuma, Miki Fujimura, Takashi Inoue, Toshiki Endo, Kenichi Sato, Shin-ichiro Sugiyama and Teiji Tominaga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5.JNS18322
最新的MR血管壁成像研究表明,处于活动期的颅内动脉瘤可以出现瘤壁环形强化(CEAW)。虽然破裂动脉瘤经常表现出CEAW,但处于进展期(即生长期或症状期)的未破裂动脉瘤是否也有CEAW尚无详细研究。本文作者通过定量比较评估进展期未破裂动脉瘤、稳定期未破裂和破裂动脉瘤中的CEAW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通过MR血管壁成像技术对26例处于进展期的未破裂动脉瘤进行CEAW定量分析。在注射对比剂之前和之后分别获得三维T1加权的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成像,以脉瘤壁与垂体柄的MR对比度作为CEAW数值(CRstalk)。将这26例动脉瘤特征与69例稳定期未破裂动脉瘤和67例破裂动脉瘤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进展期动脉瘤的CRstalk值显著高于稳定期动脉瘤的CRstalk值(0.54vs.0.34,p<0.0001),并低于破裂动脉瘤(0.54vs0.83,p<0.0002)。在多因素分析中,进展期未破裂动脉瘤的CRstalk值与稳定期未动脉瘤之间有显著差异(优势比12.23,95%置信区间3.53-42.41),与破裂动脉瘤比较亦差异明显(优势比0.083,95%置信区间0.022–0.310)。该研究表明进展期未破裂动脉瘤的CEAW高于稳定期未破裂动脉瘤的CEAW,且低于破裂动脉瘤的CEAW值。作者指出 CEAW的变化可能反应了颅内动脉瘤从未破裂到破裂的过程,今后也许可以作为未破裂动脉瘤需要手术干预的指标。
图:破裂动脉瘤,进展期未破裂动脉瘤及稳定期未破裂动脉瘤的MR增强表现。
【徐建国】
33. 闭塞性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瘤的风险高于预期:连续620例患者的治疗结果分析
Riskier-than-expected occlusive treatment of ruptured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s: treatment and outcome of 620 consecutive patients
Author: Justiina Huhtakangas, Martin Lehecka, Hanna Lehto, Behnam Rezai Jahromi, Mika Niemelä and Riku Kivisaari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4.JNS18145
闭塞性治疗后交通动脉 (PCoA) 动脉瘤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相当简单的过程。本文的目的是确定PCoA动脉瘤破裂和治疗后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预后,并评估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在一项回顾性的临床随访研究中,作者收集了1980年至2014年间在同一中心接受过破裂PCoA动脉瘤治疗的连续620名患者的资料。治疗后至少随访1年或直至死亡。
结果发现,在620例患者中,83%采用显微外科夹闭,8%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2%采用联合治疗,1%采用间接手术方法,6%采用保守方法。最常见的手术并发症是与治疗相关的脑梗死(15%)。动脉栓塞的发生率高于预期(显微外科组10%,血管内治疗组8%)。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年后,多数患者恢复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386例[62%])。严重残疾的患者比例相当小(mRS评分4-5分:27例[4%])。20%的患者在发病第一年内死亡。根据多变量分析,导致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术前临床条件差、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脑内或硬膜下血肿、年龄超过65岁、术后血管造影发现动脉闭塞、与闭塞治疗相关的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和需要行分流术的脑积水。
因此,作者认为尽管大多数患者在PCoA动脉瘤破裂和治疗后的第一年恢复良好,但闭塞性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仍高于预期,而且在最初分级良好的患者中也有一定的发病率。即使在体量大的神经血管病中心,闭塞性治疗破裂的PCoA动脉瘤似乎也是一个高风险的过程。
图:闭塞性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瘤1年后患者出现不良预后(mRS评分>2)的独立危险因素。
【谢光斌】
3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浆中血管活性肽尾加压素II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Association between vasoactive peptide urotensin II in plasma and cerebral vasospasm afte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
Author: Thomas Clavier, Alexandre Mutel, Laurence Desrues, Antoine Lefevre-Scelles, Gioia Gastaldi, Mohamad El Amki, Martine Dubois, Anthony Melot, Véronique Wurtz, Sophie Curey, Emmanuel Gérardin, François Proust, Vincent Compère and Hélène Castel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4.JNS172313
脑血管痉挛(VS)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严重并发症。尾加压素II (Urotensin II, UII)是一种激活尾加压素(Urotensin, UT)受体的强效血管活性肽,可能与脑血管疾病有关。作者假设UII / UT系统及UT受体拮抗剂/偏向性配体urantide可能与SAH后的脑血管痉挛有关。这项研究的目的是:1)利用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小鼠模型来研究尾加压素能系统拮抗剂对神经系统预后的影响;2)探讨患者血浆中UII水平和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之间的关系。
作者采用SAH小鼠模型,研究UII和UT受体拮抗剂/偏配体urantide对脑血管痉挛和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然后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进行了临床研究。从住院第一天开始至第九天,每天测量SAH患者的血浆UII水平,并与健康志愿者的血浆UII水平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在小鼠模型中,urantide可以预防脑血管痉挛和SAH相关的精细运动协调障碍。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室外引流的患者被纳入临床研究。血浆UII的平均值为43pg/ml (IQR14-80pg/ml)。从第0天到第8天,每日血浆UII平均值(17例患者的中位值)没有显著变化。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患者在SAH后第9天血浆UII中位数高于无症状脑血管痉挛的患者(77pg/ml [IQR33.5-111.5pg/ml] vs 37pg/ml [IQR21-46pg/ml],p<0.05)。伴有脑血管痉挛的SAH患者的血浆UII水平 (中位数66pg/ml(IQR30-110pg/ml))和不伴脑血管痉挛的SAH患者有显著差异 (27个pg/ml(IQR15–46pg/ml),p< 0.001)。但脑血管痉挛的SAH患者和健康志愿者(44pg/ml [IQR27-51pg/ml])之间无显著差异,不伴脑血管痉挛的SAH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之间也无显著差异。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urantide对UT受体的拮抗作用可预防小鼠SAH后脑血管痉挛并改善其神经功能,而血浆UII的增加与人类SAH后脑血管痉挛相关。虽然SAH后血液循环中的UII水平和脑血管痉挛之间的因果关系仍有待确定,但根据本研究结果,作者认为UT受体是SAH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图:伴有脑血管痉挛的SAH患者的血浆UII水平较不伴脑血管痉挛的SAH患者显著升高。
【谢光斌】
35. 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可促进慢性脑梗死模型大鼠的功能恢复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promotes functional recovery in a rat model of chronic cerebral infarction
Author: Takahiro Namioka, Ai Namioka, Masanori Sasaki, Yuko Kataoka-Sasaki, Shinichi Oka, Masahito Nakazaki, Rie Onodera, Junpei Suzuki, Yuichi Sasaki, Hiroshi Nagahama, Jeffery D. Kocsis and Osamu Honmou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5.JNS18140
静脉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改善大鼠脑梗死模型的行为学功能。虽然临床研究还在进行中,但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急性或亚急性期的卒中。本研究中在诱导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8周,经静脉输注大鼠骨髓MSCs,以探讨延迟注射MSCs是否能改善大鼠卒中慢性期的功能预后。
作者在诱导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8周后,随机给大鼠静脉注射MSCs或溶剂。并检测大鼠的缺血体积和行为表现。本文通过静脉注射伊文思蓝后定量检测其渗漏到脑实质的量来评估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并利用免疫组化分析评估血脑屏障的稳定性。
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的运动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且改善迅速(注射后1周可见明显改善)。在实验组大鼠中还观察到血脑屏障的渗漏减少,微循环改善和新生血管增加。这些结果表明,全身输注MSCs可通过稳定血脑屏障等,改善脑梗死慢性期的结构,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图:免疫荧光结果显示MSC治疗组较对照组微循环明显改善。
【谢光斌】
36. 脑血运重建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单中心经验
Cerebral revascularization for the management of complex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
Author: Eric S. Nussbaum, Kevin M. Kallmes, Jeffrey P. Lassig, James K. Goddard, Michael T. Madison and Leslie A. Nussbaum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4.JNS172752
由于神经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常见的颅内动脉瘤(IAs)更多的是通过介入治疗完成。鉴于这种情况,神经血管外科已经将重点放在需要进行血运重建的复杂动脉瘤上。本文作者通过对系列复杂动脉瘤阻断载瘤动脉并进行血运重建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希望分享有关脑血运重建的决策过程以及该方法用于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预后情况。作者对1997年7月和2015年6月之间在国家脑动脉瘤中心接受治疗脑血运重建的动脉瘤患者进行分析,分析动脉瘤的位置,动脉瘤的破裂时患者的状态,动脉瘤的大小以及随访时患者的神志状态(mRS),动脉瘤本身及桥血管状态,并发症和死亡率。研究纳入126例动脉瘤,其中97例(77.0%)未破裂, 99例(78.6%)位于前循环。从动脉瘤大小来看,有101例巨大动脉瘤(≥25mm),9例大动脉瘤(10-24mm),16例小动脉瘤(≤9mm)。对83例患者行84次低流量搭桥手术(65.9%),32例患者行高流量搭桥手术(25.4%)。11例患者(8.7%)行原位或颅内-颅内搭桥手术。低流量搭桥患者出现2例(2.4%)严重并发症(mRS得分4或5),高流量搭桥患者中出现3例(9.1%)。从手术死亡率来看,低流量搭桥和高流量搭桥组分别出现2例,占2.4%和6.1%。在12个月的随访期中,有83(98.8%)低流量搭桥和30(93.8%)高流量搭桥保持通畅。75例(90.4%)低流量搭桥和28例(84.8%)高流量搭桥患者的mRS评分≤2。低流量搭桥和高流量搭桥在术后通畅率和并发症没有统计学差异。作者认为将血运重建策略作为手术备选方案对于复杂动脉瘤有助于取得良好预后。并提议大的临床中心应建立多学科团队应对复杂的颅内动脉瘤,提供全方位的神经血管外科技术及血管内治疗方案,使这部分患者最大获益。
图:巨大大脑中动脉瘤,巨大大脑后动脉瘤通过阻断载瘤动脉并行搭桥手术的治疗方案。
【徐建国】
37. 静脉输注间充质干细胞对成年大鼠永久性基底动脉闭塞模型中脑干梗死的保护作用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brainstem infarction in a persistent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 model in the adult rat
Author: Ai Namioka, Takahiro Namioka, Masanori Sasaki, Yuko Kataoka-Sasaki, Shinichi Oka, Masahito Nakazaki, Rie Onodera, Junpei Suzuki, Yuichi Sasaki, Hiroshi Nagahama, Jeffery D. Kocsis and Osamu Honmou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4.JNS173121
尽管急性卒中的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后循环卒中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是个问题。研究已证实静脉输注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实验性幕上脑卒中模型中的疗效。然而,由于缺乏可靠的后循环缺血动物模型,该疗法在后循环缺血中的疗效尚未经过试验。本研究的目的是运用新开发的大鼠脑干梗死模型,探究静脉注射MSCs是否可促进其功能的恢复。
作者采用10-0尼龙单丝线选择性结扎大鼠基底动脉近心端4个点,以建立大鼠基底动脉闭塞模型。并在模型诱导后1天静脉输注MSCs。利用MRI和组织学检查评估缺血性病变体积,同时进行多种行为学测试评估其功能恢复。
结果显示,MSC处理组缺血病变体积明显缩小,而行为学检测显示,MSC处理组在MSC输注后28天内的改善明显大于对照组。在脑干的缺血病灶中还可观察到大量的间充质干细胞。
因此,从本研究新开发的永久基底动脉闭塞大鼠模型中的结果证实,间充质干细胞可改善实验大鼠的功能预后,并减少缺血体积,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图:大鼠永久性基底动脉闭塞模型的制作流程。
【谢光斌】
38. 毗邻颅内静脉窦区手术术后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研究
Postoperative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in the setting of surgery adjacent to the major dural venous sinuses
Author: Carolina Gesteira Benjamin, Rajeev D. Sen, John G. Golfinos, Chandra Sen, J. Thomas Roland Jr., Sean McMenomey and Donato Pacione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4.JNS18308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静脉窦区手术已知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尽管大多数CVST无症状,但重症CVST具有灾难性后果。本文作者通过前瞻性研究,评估术后CVST的发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研究纳入74例经乙状窦后、经迷路或经枕下入路行后颅窝肿瘤切除或经幕上开颅行矢状窦旁肿瘤切除术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静脉窦的通畅性。74例患者中有24例(32.4%)术后MRV证实存在CVST,这些患者均无症状。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包括年龄(p=0.352),BMI(p=0.454),性别(p=0.955),手术入路(p=0.909),手术时长(p=0.785),体液平衡(p=0.943),甘露醇使用(p=0.136),肿瘤类型(p=0.46,p=0.321)或肿瘤切除程度(p=0.253)与血栓形成均无明显相关性。除1名患者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其他患者均保守治疗。没有出现静脉梗塞,出血或神经功能障碍的病例。血栓形成组脑脊液漏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血栓形成组(p=0.01)。作者指出,从影像学来看,术后CVST的发生率远高于之前回顾性研究所报道的发生率。对于未出现症状的CVST患者可以进行保守治疗。虽然未发现明确的危险因素,但术后脑脊液漏可能与CVST的发生关系密切。
图:术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V和保守治疗4个月后的MRV影像。
【徐建国】
39. 累及小脑后下动脉和唯一脊髓前动脉起源的椎动脉梭形动脉瘤:病例报告与治疗模式提议
Fusiform vertebral artery aneurysms involving the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origin associated with the sole angiographic anterior spinal artery origin: technical case report and treatment paradigm proposal
Author: Kristine Ravina, Ben A. Strickland, Robert C. Rennert, Vance Fredrickson, Joshua Bakhsheshian, Mark Chien, William Mack, Arun Amar and Jonathan J. Russin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5.JNS18681
涉及后小脑下动脉(PICA)的椎动脉(VA)梭形动脉瘤是罕见且具有挑战性的。脊髓前动脉(ASA)通常起源于单支椎动脉,开口于PICA远端。阻断单一开口的ASA可能导致双侧延髓内侧综合征。作者提出了一个基于ASA开口与梭形椎动脉瘤的距离来保留ASA的动脉瘤治疗模式,并分享了3代表性案例。在第一个病例中,他们首先行V3-PICA搭桥,然后椎动脉动脉瘤进行血管内栓塞术。动脉瘤和椎动脉完全闭塞同时也造成了ASA梗阻,造成不良结局。接下来的两个病例都是先接受PICA-PICA搭桥手术,随后进行血管内治疗闭塞椎动脉。两个病例均保留了远离动脉瘤的唯唯一ASA开口。ASA的解剖位置是累及PICA的梭形椎动脉瘤治疗方案选择的最关键因素。当ASA起源于动脉瘤,建议在有或无PICA搭桥的情况下行椎动脉近端闭塞。如果ASA远离动脉瘤,作者建议进行PICA搭桥,然后阻断动脉瘤载瘤动脉。而如果ASA紧邻动脉瘤,则应考虑行PICA搭桥和行动脉瘤孤立手术。
图:脊髓前动脉和动脉瘤的空间关系决定不同的治疗模式。
【徐建国】
40. 组织裂解术(histotripsy)在脑病治疗中的在体实验
In vivo histotripsy brain treatment
Author: Jonathan R. Sukovich, Charles A. Cain, Aditya S. Pandey, Neeraj Chaudhary, Sandra Camelo-Piragua, Steven P. Allen, Timothy L. Hall, John Snell, Zhiyuan Xu, Jonathan M. Cannata, Dejan Teofilovic, James A. Bertolina, Neal Kassell and Zhen Xu
DOI: https://doi.org/10.3171/2018.4.JNS172652
组织裂解术(histotripsy)是一种基于超声的机械性的组织裂解法,作者首次在体实验中证实,组织裂解术可以安全、有效地在猪脑模型中消融脑组织。组织裂解术有可能被用作微创手术工具,以治疗一系列脑部疾病,包括肿瘤,癫痫灶和脑出血。
图:左:组织裂解术传感器的照片。在治疗过程中用于指导和监视的超声成像探头被插入到该图像中央缝隙中。右:治疗期间使用的装置示意图。US=超声。
【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