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神介资讯“慧眼视介”专栏为大家带来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李聪慧教授的“颅内小动脉急性闭塞取栓策略”,欢迎阅读、分享!
颅内动脉取栓是个辛苦活,经常三更半夜,夜深人静时接到电话:“快来,有取栓的”。无论多么不情愿,都要飞奔到医院,争分夺秒抢救急性脑梗病人。
所以如果单枪匹马,没有一个强大的取栓团队是很难长久开展这项工作的。必须依靠医院支持,科室(神经内外科、导管室、麻醉科、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手术室等)间密切合作。

何为颅内小动脉?
目前对颅内小动脉没有明确的定义,我们暂时定义为M1、A1、P1以远,这类血管直径基本在1.5mm左右。管腔更细,走形迂曲,路径更远。取栓操作更危险,之前遇到这些部位急性闭塞更多是采用静脉溶栓或动脉内碎栓和溶栓,但随着取栓材料的发展和临床技术的提高,这些部位的取栓会越来越安全有效。
病例分享
病例一:左侧大脑中动脉M2下干
临床资料:
术后24小时:
运动性失语逐渐好转,
右侧肢体肌力4级,
NIHSS18→4分。
病例二:右侧A3急性闭塞
临床资料:
1. 男性,61岁。
2. 突发左侧下肢无力3小时。
3. 查体:神清。左侧下肢肌力0级,左侧上肢肌力4级,左侧病理反射阳性。
4. 头颅CT:(-),ASPECTS评分:10分。
5. 急诊溶栓无效。
患者术后即刻下肢肌力恢复至3级,后逐渐恢复至正常。
病例三:左侧M3急性闭塞
临床资料:
1. 女性,73岁。
2. 突发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能2.5小时。
3. 查体:嗜睡,混合性失语,右侧上肢肌力0级,右侧下肢肌力1级。右侧病理反射阳性。NIHSS15分。
4. 头颅CT未见异常,ASPECTS10分。
病变血管管径细,操作难度及手术风险高,放弃?
病例四:左侧A4段急性闭塞
临床资料:
1. 女性,66岁。
2. 突发右侧肢体无力3小时。
3. 查体:神清语利,右侧下肢1级,右侧上肢3级。
4. 头颅CT:(-)。
病例五:左侧P2急性闭塞
临床资料:
1. 男性,69岁。
2. 突发头晕伴言语不利,右侧肢体无力5小时。
3. 既往房颤病史。
4. 查体:神清,混合性失语。右侧肢体肌力3级。
5. 头颅CT:(-)
病例六:左侧M2闭塞,术中痉挛
临床资料:
1. 女性,55岁。
2. 突发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利3小时。
3. 查体:嗜睡,失语,右侧肢体肌力1级。
4. 头颅CT:(-)。
近端血管痉挛严重:
1. 支架通过痉挛部位时血栓脱落可能性大
2. 支架通过痉挛部位使内膜剥脱可能性大
放 弃

2. 取栓失败怎么办?
3. 是否终止手术?
思 考
1. 颅内小动脉急性闭塞取栓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仍需多中心RCT研究进一步证实。
2. Aperio可以在1.7F的微导管内通过,可以到达更远的部位减少对血管的刺激。为远端血管开通研制的新材料出现, 必然使手术的安全性增加。但我们仍须谨慎,因为一旦出血将前功后弃。
3. 如果没有新材料,用现有的取栓支架要注意下拉支架前,尽可能的多回收,少释放,减少对血管的牵拉,并且拉动时观察远端滞留造影剂移动距离,判断血管受牵拉程度,边拉边松,缓慢移动。
作者简介
李聪慧 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学科主任,河北省神经介入治疗中心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导,中华医学会河北省神经外科分会介入学组候任组长,中国卒中学会复合介入神经外科分会常委。
国内首次报道微导管成袢技术栓塞特殊角度脑动脉瘤,熟练使用Onyx18栓塞颅内动脉瘤,创新性拓展神经介入电凝技术、意向性栓塞技术治疗各种类型的颅内动脉瘤。开创性使用编织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及慢性闭塞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