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7日发布 | 1545阅读

孙鹏教授: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

孙鹏

山东省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达人收藏

今日与大家分享的是《正海-妙术视界》第一百七十一期,由山东省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孙鹏教授带来的: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欢迎观看、分享。



术者简介



孙鹏,医学博士,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取得博士后学位,硕士和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山东省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西海岸病区主任、功能神经外科主任。


在神经外科疾病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专业技能,尤其在颅内肿瘤,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开展的帕金森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顽固性癫痫、植物人促醒、痉挛性斜颈等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全省领先,受到包括中央电视1台、青岛日报、青岛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争相报道10余次。


国家、省、市级专业委员会任职20余项,如: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功能神经外科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功能神经外科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调控联盟常务理事,山东省医师协会神经调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和山东省自然基金等课题10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3项,曾获山东省高校优秀课题成果一等奖2项、山东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


2015被评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13年被评为黄岛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后荣获青岛市“工人先锋号”、青岛大学“教学先锋”、 师德标兵、优秀共产党员、黄岛区“百名好医生”、医院特殊贡献奖等近20项荣誉称号。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 DA)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由此而引起纹状体DA含量显著性减少而致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同时患者可伴有抑郁、便秘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一般的辅助检查多无异常改变。手术治疗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有效的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PD患者的预期寿命与普通人群无显著差异。


病例简介


患者10年前出现右侧肢体不自主抖动,静止时明显,活动后减轻,伴行动迟缓、姿势前倾,行走时小碎步,但翻身、转身尚可,症状逐渐进展,出现双侧肢体静止性震颤,伴行走困难,夜间翻身、转身缓慢,伴背部僵硬感,诊断为帕金森病,予以美多巴、泰舒达等治疗,症状明显改善,后规律服用药物。近1年诉症状加重,震颤及行动迟缓感较前明显,伴行走困难,伴冻结步态。手术前服药:美多巴1# tid;泰舒达:1# tid。已出现较严重的药物并发症,有明显的异动,并有不自知的幻觉。术前H-Y分级:V级。


术前视频


手术过程


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分为刺激电极的植入和刺激发生器的植入。


第一步:术前1天行磁共振检查,手术当天安装立体定向头架,行CT检查;使用手术计划系统确定STN核位置,并融合CT图像,获得STN核坐标数据。


第二步:电极植入+术中测试

在头顶部位钻一个直径为14mm的圆孔(双侧手术要钻两个孔),插入电生理记录或刺激系统,术中STN核信号明显,并能检测到震颤波,证明术中穿刺靶点准确。经术中测试,患者双侧肢体震颤及行动迟缓症状均在给与电刺激后明显缓解,增大刺激电压并未出现不良反应。


第三步:刺激发生器的植入

在锁骨下切开皮肤约80mm长,将刺激发生器植入皮下并用连接导线与刺激电极在皮下相连。


第四步:术后首次开机

通常在手术后1个月开始,目的是排除由于电极植入对核团的机械性毁损所导致的“微毁损效应”;DBS术后程控是一个系统化、个体化的治疗过程。



开机视频1



开机视频2



开机视频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