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葡萄牙里斯本Egas Moniz医院神经内科的João Pedro Marto开展了此项研究,目的是在一个前瞻性收集的连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队列中进一步了解MT成功后再闭塞的频率、相关因素和长期预后。
————摘自文章章节
【REF:Marto JP, et al. Stroke. 2019;50:00-00. DOI:10.1161/STROKEAHA.119.026228.】
早期快速动脉再通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基石,也是良好预后的重要决定因素。然而,在初次成功再通之后,2%-20%的患者可能会发生与不良预后相关的再闭塞。目前尚不清楚机械性血栓切除术(mechanicalthrombectomy, MT)成功后再闭塞的预测因素和临床影响。因此,来自葡萄牙里斯本Egas Moniz医院神经内科的João Pedro Marto开展了此项研究,目的是在一个前瞻性收集的连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队列中进一步了解MT成功后再闭塞的频率、相关因素和长期预后,结果发表在2019年8月的《Stroke》上。
Lausanne急性卒中登记和分析(Acute StrokeRegistry and Analysis of Lausanne)是一项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距最后正常时间24小时内入住Vaudois大学中心医院卒中病房或重症监护病房的所有连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研究者从该登记队列中纳入了2003年至2018年8月期间成功进行MT(mTICI评分2b-3)和具有24小时血管成像数据的连续的前循环和后循环卒中患者。在24小时评估成功MT后是否存在再闭塞,并将其定义为MT结束时再通的动脉节段内出现新发颅内闭塞。在MT期间既往正常区域的栓塞不视为再闭塞。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研究者调查了相关因素和3个月结局。在一个4:1的匹配队列中评估了在再通术后血管造影图像上存在的残余血栓或狭窄是否是再闭塞的潜在预测因素。根据WASID方法(华法林-阿司匹林症状性颅内动脉疾病试验),将残留血栓碎片定义为管腔内局灶性充盈缺损,将狭窄定义为局灶性不规则动脉狭窄>50%。
结果显示,研究共纳入473例成功再通患者中的423例(89%)患者,其中28例(6.6%)患者24小时发生再闭塞。多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入院前他汀类药物治疗(aOR: 0.27,95%CI: 0.08-0.94)、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aOR: 3.53, 95%CI:1.50-8.32)、通过次数(aOR: 1.31, 95%CI: 1.06-1.62)、MT期间短暂性再闭塞(aOR: 8.55, 95%CI: 2.14-34.09)和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因(aOR: 3.14, 95%CI: 1.34-7.37)与再闭塞存在独立相关性(表1)。在匹配队列分析中,与未发生再闭塞的患者相比,随后发生再闭塞的患者在再通后血管造影图像上出现残余血栓或狭窄的频率更高(71.4% vs 20.5%)。多变量分析提示残余血栓或狭窄与再闭塞相关(aOR:15.6, 95%CI: 4.6-52.8)。发生再闭塞的患者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相关,但与脑实质血肿或症状性出血性转化无关,发生再闭塞的患者具有较差的结局(aOR: 5.0, 95%CI: 1.2-20.0)。

最后,研究结果表明,MT成功后24小时内再闭塞是比较少见的,但在临床上与患者结局具有相关性。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MT术中一过性再闭塞、器械通过次数、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再通术后存在残余血栓或狭窄与24小时再闭塞独立相关;此外,他汀类药物预处理似乎具有保护作用。再闭塞对长期结局的影响凸显了监测和预防这种早期并发症的必要性,尤其是在认为存在再闭塞高风险的患者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