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二十年来国际医学界在血管微创介入、植入技术和手术耗材开发等方面出现许多突破性的创新,行业发展迅速。以冠脉药物洗脱支架为代表的新型医疗器械为病人提供了有效可靠的治疗手段,临床效果显著,已逐渐超越传统的开放手术而成为全球血管治疗金标准的趋势,也踊跃出具有国际水平的优质中国企业。紧跟冠脉介入的步伐,以颅内取栓支架和血流导向装置等领衔的高端神经血管介入装置正在跨入快速发展阶段,预计未来十年,国内行业规模将保持持续高速增长。

《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发布,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是造成我国寿命年损失(YLL)的第一位病因。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整体仍呈上升趋势,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现患人数达1242万,脑卒中疾病负担不断加重。进口产品价格昂贵,供应中国产能不足等原因,极大限制了脑卒中病人的治疗。与已相对成熟、产品国产占有率超过七成的冠脉介入领域相比,神经血管介入产品的研发、生产和营销才刚刚起步。目前,进口产品占到九成的绝对市场主导份额,未来进口替代拥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通桥医疗布局和深耕上述细分领域,战略意义和发展前景深远。

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
赵中博士创立的「通桥医疗」始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颅内取栓支架,弹簧圈系统,密网支架等神经血管类高端医疗器械。“在有限的生命、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患者需要的、有质量的产品来替代进口”,作为前全球最大医药公司美国强生Cordis首席科学家之一赵中博士这样定义自己的创业。

蛟龙取栓支架即将上市
在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的神经介入领域,还没有产品线齐全的本土大公司,是巨大的蓝海市场。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领域,国内企业与海外企业发展近乎同步,对医生的市场教育已初步完成,是神经介入器械创业的黄金窗口期。针对急性缺血型卒中,传统的静脉溶栓改善闭塞效果欠佳,2015年五大临床研究证明了机械取栓能显著改善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作为指南首选疗法,即将上市的通桥蛟龙取栓支架将努力打破进口高份额垄断,通过机械性消除堵塞在颅内血管血栓以达到恢复血流的治疗目的。
据悉,该产品获得CFDA创新通道,完成注册临床入组与随访,即将上市。蛟龙取栓支架采用独特侧边螺旋上升的开放式结构将血栓旋转缠住,对内嵌的血栓夹持力更强,血栓不易脱落。相比进口垄断产品,能够实现更好的血栓抓捕,且型号更齐全,提供更多临床选择。配套使用的球囊导引导管,颅内支撑导管也即将推出。此外,颅内缺血狭窄市场缺乏有适应症的优秀产品,目前通桥医疗也在全力推进颅内狭窄支架,药涂支架,药涂球囊等创新产品的研发,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案。


蛟龙取栓支架和颅内血栓
出血性卒中领域是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在国产替代的政策支持下,依然缺乏质量稳定媲美进口产品的颅内弹簧圈。目前进口产品占据市场超过85%份额,并且价格昂贵,给患者家庭和医保基金造成了巨大负担。通桥医疗自主研发的凤系列弹簧圈,已经完成注册临床入组,被临床誉为“刷新对国产弹簧圈的认识”。

特别鸣谢盛京医院李志清教授提供的凤弹簧圈病例
此外,在动脉瘤血流导向新治疗理念下,自主研发的密网支架也在紧锣密鼓的验证过程中,目前反馈良好。在出血性红海市场上,通桥医疗将以出色的质量和产品稳定性为特色,提供包括弹簧圈,导引导管,远端支撑导管,辅助弹簧圈栓塞支架,密网支架在内的高质量创新解决方案。

银蛇·远端支撑导管

蛟龙·取栓支架

凤· 弹簧圈
为更好为病患服务,通桥医疗引进超过2亿风险投资基金,获得国投创新战略合作。公司聘请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公司顾问。荣获第七届中国创业创新大赛生物医药全国亚军,医疗器械全国冠军,国家级科技人才项目,广东省领军人才项目,广东省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广东省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金奖,珠海市独角兽种子企业等荣誉称号。

通桥医疗董事长赵中博士
面对这些成绩,赵中博士表示只有把产品做好、做扎实,才能抓住机会与大公司同台竞争。“对自己诚实”,赵中希望在有限的生命、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患者需要的、有质量的产品来替代进口。对于公司的发展,赵中博士很有信心,包括不久前刚刚完成协议的B轮融资,符合他对公司价值的判断——当自己把产品做到了业界闻名,融资、合作、资源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关键是把产品和公司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