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汉诺威国际神经研究所神经外科的Helmut Bertalanffy等回顾性研究中脑海绵状血管畸形显微手术切除患者资料,对比术前与术后的临床表现、CM形态学特征、手术入路及疗效;CM在中脑内的分布按中脑地形图进行分类,并引入微小肿瘤的概念。文章发表于2019年3月《Operative Neurosurgery》在线。
——摘自文章章节
【Ref: Tsuji Y , et al. Oper Neurosurg (Hagerstown). 2019 Mar 19. pii: opz026. doi: 10.1093/ons/opz026. [Epub ahead of print]】
研究背景
既往研究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brainstem cavernous malformations,BSCM)时,多数情况是将中脑、脑桥和延髓的海绵状血管畸形(CM)合并进行统计分析。但是脑干各节段的结构复杂,应该把中脑、脑桥和延髓病变分别研究。德国汉诺威国际神经研究所神经外科的Helmut Bertalanffy等回顾性研究中脑海绵状血管畸形(midbrain cavernous malformation,MCM)显微手术切除患者资料,对比术前与术后的临床表现、CM形态学特征、手术入路及疗效;CM在中脑内的分布按中脑地形图进行分类,并引入微小肿瘤的概念。文章发表于2019年3月《Operative Neurosurgery》在线。
研究方法
共有72例MCM患者(其中35例男性)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在术前行MRI-T1加权和T2加权成像,根据中脑地形图对MCM进行分类(图1):在轴位上:大脑脚(A1)、被盖(A2)、顶盖(A3)、大脑脚和被盖(A4)、被盖和顶盖(A5)以及包括大脑脚、被盖和顶盖3个区(A6)。在矢状面上:中脑(S1)、中脑伴丘脑延伸(S2)、中脑伴脑桥延伸(S3)、中脑伴丘脑和脑桥延伸(S4)。单侧病灶,即局限于中脑一侧,不超过中线(L1);双侧病灶,病变范围超出中线(L2)。
图1. 中脑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地形图分类。
研究结果
在MRI-T1加权像上测量病灶直径,4~55mm不等。绝大多数患者可从手术中获益,平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显著降低,从入院时1.6降至出院时1.3;术后随访6-247个月,mRS评分降至0.7。5例(6.9%)患者术后MRI成像提示迟发性肥大性橄榄核变性,1例术后早期再出血,行手术清除;无严重长束损害或其它致残性并发症、迟发性再出血以及手术死亡。
MCM病灶偏侧化是显著的术后持续性眼球运动障碍的预测因子,L2病变更易引起动眼神经麻痹或核间性眼肌瘫痪。入院时年龄超过40岁、mRS评分>2分(mRS评分3-5分)、病灶大小超过18mm与术后随访时mRS评分提高显著相关。
结论
最后作者总结,该研究提出新的MCM在中脑分布的地形学分类,可有助于预测术后眼球运动障碍。持续性动眼神经障碍的其它预测因素,包括MCM症状发作与手术之间的时间间隔和患者年龄超过40岁。对有眼球运动障碍的患者建议早期手术。MCM大小超过18mm、患者年龄超过40岁和入院时mRS评分高分是长期预后不良的重要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