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19日发布 | 726阅读

CTA检测颅内动脉瘤增大的准确性研究

马晓晔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

陈晓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美国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神经科的Sami Al Kasab等评估神经放射科专家使用CTA识别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增大的准确性和评定者之间的可靠性,结果发表在2019年3月的《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在线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Al Kasab S, et al. J Neurointerv Surg. 2019 Mar 6. pii: neurintsurg-2019-014737. doi: 10.1136/neurintsurg-2019-014737. [Epub ahead of print]】


研究背景



80%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发病后30天内患者死亡率接近50%。动脉瘤增大是破裂的重要预测因素。因此,动脉瘤增大的早期准确诊断显得至关重要。评估颅内动脉瘤大小可通过CT血管造影(CTA)、MR血管造影(MRA)、DSA及其3D血管重建。既往研究表明,DSA及其3D血管重建可提供更准确可靠的动脉瘤大小测量值;然而,该方法的侵入性和并发症风险比CTA和MRA成像严重得多。CTA已用于检测和随访动脉瘤的大小,但有关精确度的资料很少。美国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神经科的Sami Al Kasab等评估神经放射科专家使用CTA识别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增大的准确性和评定者之间的可靠性,结果发表在2019年3月的《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在线上。


研究方法



该研究使用3D打印机的血管模拟LCC(Vascular Simulations LCC)创建两个完整Willis环硅胶流体模型,各自包含8个不同大小和位置的动脉瘤(图1)。模型中的8个动脉瘤部位为:前交通动脉(A-com)、右侧大脑中动脉(MCA)、左侧MCA、左侧ICA–眼动脉、右侧后交通动脉、左侧ICA末端、基底动脉(BA)和右侧ICA的海绵窦段。


图1. 其中一个Willis环硅胶流体模型的动脉瘤。A-com:前交通动脉;BA:基底动脉;CTA:CT血管造影;L.IC-ter:左侧颈内动脉末端;L.MCA:左侧大脑中动脉;L.Oph: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R.IC-cav: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R.MCA:右侧大脑中动脉;R.P-com:右侧后交通动脉。


模型1中的动脉瘤大小和位置代表患者真实的动脉瘤。模型2中的动脉瘤位置与模型1相同,而大小在各个方向上有所增大(表1)。


表1. Willis环硅胶流体模型1、2上动脉瘤大小。


研究结果



由伦理委员会认证的3名对动脉瘤大小不知情的神经放射科专家在CTA头尾向、横向和前后向3个维度上测量模型1和模型2中每个动脉瘤的大小。评估3位专家对动脉瘤增大的检出率和评定者间的一致性。结果显示,评定者A、B和C在3个维度上动脉瘤增大检出率分别为12.5%、0%和25.0%(p=0.32),平均检出率为12.5%。3位评定者在3个维度上对动脉瘤增大评估一致性的Fleissκ测量值为0.22。评定者A、B和C对至少1个维度上的动脉瘤增大检出率分别为62.5%、37.5%和75%,平均58.3%;评定者间一致性的Fleissκ测量值为0.11。检测准确率与动脉瘤增大的大小无关(R2=0.01,β=-6.4;p=0.82),评定者间存在显著的测量变异性。


结论



作者指出,该研究首次评估CTA检测动脉瘤大小变化状况,以及评定者间识别动脉瘤大小变化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当使用CTA评估动脉瘤时,准确识别动脉瘤增大的比率相对较低;神经放射科专家之间动脉瘤增大检出率的一致性较差,也就是说,与阅片评定专家准确识别动脉瘤增大的能力相关。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