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5日至29日,第15届世界蛛网膜下腔出血大会(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barachnoid Hemorrhage)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办,此次会议由世界蛛网膜下腔出血大会(ISAH)和神经重症医学协会(Neruocritical Care Society)共同承办,共有来自35个国家的350位学者参加。世界蛛网膜下腔出血大会的前身为世界脑血管痉挛大会(Vasospasm Conference),每2年举行一次。过去20年,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已逐渐向早期脑损伤转变。此次大会侧重于关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病理机制研究,以及临床上,颅内动脉瘤治疗、神经重症监护、救援疗法、康复和预防等方面,因此,此前的“世界脑血管痉挛大会”正式更名为“世界蛛网膜下腔出血大会”。浙医二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陈盛,邵安文以及博士生方远坚三人受邀在大会报道浙医二院神经外科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图1)。
图1. 从左至右,分别为方远坚,陈盛,邵安文
大会首日,会议主席Dr. Mervyn Vergouwen和Dr. Nima Etminan两人对近年来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研究进展及此次世界蛛网膜下腔出血大会的17个章节作了简要的介绍,并向参会的同行发出了第16届世界蛛网膜下腔出血承办的邀请(图2)。
图2. 大会主席Dr. Nima Etminan发表致辞
在第一个“早期脑损伤”章节中,邵安文报道了与哈尔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彤宇博士共同合作的关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新机制的研究,题为”TT01001 restores oxidative stress-based apoptosis via mitoNEET included mitophagy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rats”。该研究发现新型药物TT01001能够作为mitoNEET抑制剂,减少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 和Parkin的藕联,进而缓解线粒体凋亡介导的氧化应激凋亡程序,减轻早期脑损伤,改善预后。短短10分钟的汇报赢得台下同好一致好评,大会主持点评认为该实验题目新颖,设计合理,为未来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提供一个新思路(图3)。
图3. 邵安文博士的发言
在随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神经血管网及脑血流动力调节”章节中,方远坚博士进行了题为“New risk score after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for prediction 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的报告。该研究回顾性总结了2014年和2015年浙医二院所收治的1119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通过对患者人口统计学、影像学以及临床资料的分析,建立一项可用于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发生的评分模型,该评分结合了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避免了单一临床表现或影像学评分在迟发性脑缺血预测上的片面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对迟发性脑缺血的作用。大会主席点评认为:该评分模型为首个预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评分,尤其是对于那些临床表现与影像学不一致的患者可能会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但该评分由于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的特性,其应用价值仍需外在队列的进一步验证(图4)。
图4. 方远坚博士的发言
大会次日的“神经功能预后“章节中,陈盛博士进行了题为”The effectiveness of lumbar cerebrospinal fluid drainage in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with different bleeding amounts”的报告。在报告之前,他首先向大会主席以及听众简单介绍了浙医二院神经外科的病区情况,主要包括病床数,医生人数,年手术量等。台下欧美神经学的同行对于浙医二院神经外科如此大规模的临床资源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表达了未来蛛网膜下腔出血多中心临床研究合作意向。报告回顾性研究了2014年在浙医二院进行动脉瘤夹闭手术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资料,研究了腰大池置管术在低出血量组(modified Fisher Scale, mFS 0-2)及高出血量组(mFS 3-4)中的应用价值,显示腰大池置管引流明显降低高出血量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改善临床预后。对于低出血量(mFS 0-1)的患者,考虑到腰大池置管术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其可作为一种辅助但不是必不可缺的治疗。报告结束同样引起了场内同好的兴趣与讨论,大会主席认为该研究与目前德国Charite Unversity正在进行的大型多中心前瞻性研究“EARLY DRAIN”的初步结果在一定程度形成了高度的吻合,对临床腰大池应用有着一定的指导价值(图5)。
图5. 陈盛博士的发言
近年来,浙医二院神经外科在张建民主任的带领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作为研究的突破口,每年可获得此方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相继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通过此次会议,我们成功的向世界同行展示了浙医二院神经外科在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基础及临床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浙医二院神经外科的国际知名度,为未来国际化临床研究的合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