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01日发布 | 790阅读
颅底和内镜

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并不影响儿童中面部的发育

蒋天伟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苏燕东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达人收藏

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的Arjun K. Parasher等通过比较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与开颅切除颅咽管瘤术后,患儿中面部结构的参数变化,分析对于中面部发育的影响。结果发表在2019年5月的《The Laryngoscope》在线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Parasher AK , et al. Laryngoscope.  2019 May 9. doi: 10.1002/lary.28063. [Epub ahead of print]】


研究背景



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expanded endonasal approach,EEA)切除颅咽管瘤,逐渐被各大医疗中心接受。然而,对手术路径中破坏相应结构,可能导致儿童中面部发育畸形,引发担忧。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的Arjun K. Parasher等通过比较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与开颅切除颅咽管瘤术后,患儿中面部结构的参数变化,分析对于中面部发育的影响。结果发表在2019年5月的《The Laryngoscope》在线上。



研究方法




该研究纳入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进行颅咽管瘤切除手术的22例患儿。其中,12例采取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10例开颅手术。术后随访3年均行MRI成像检查。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包含双侧上颌窦造口+筛房全切+右侧中鼻甲切除+鼻中隔后部切除至中鼻甲前部;而打开蝶窦和鞍膈以及鼻中隔黏膜瓣颅底重建的方式均同常规手术。1例患儿在EEA手术后,肿瘤复发再行开颅手术,该患者列入EEA组。


作者在患者头颅MRI-T1加权矢状位成像上,选择4个手术前后不易改变的解剖学标记--鼻根、上牙槽、后鼻棘和蝶鞍,作四点的连线:鼻根-上牙槽线 (nasion–subspinale distance)为前中面部高度,蝶鞍-后鼻棘线 (sella–posterior nasal spine distance)为后中面部高度,上牙槽-后鼻棘线(subspinale–posterior nasal spine distance)为上腭长度以及蝶鞍-鼻根线的长度(sella–nasion distance)(图1)。


图1. 头颅MRI-T1加权矢状位成像上的4个解剖学标记--鼻根、上牙槽、后鼻棘和蝶鞍,及其连线:A.鼻根-上牙槽线为前中面部高度;B.蝶鞍-后鼻棘线为后中面部高度;C.上牙槽-后鼻棘线为上腭长度以及D.蝶鞍-鼻根线长度。



研究结果




术后随访期间复查头颅MRI发现,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与开颅手术患儿上述4条连线长度的改变均无显著差异(表1)。


表1. 两种手术入路的4条连线长度变化的差异。



结论




最后作者指出,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与开颅手术切除颅咽管瘤对于患儿中面部发育无明显影响。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是适合儿童患者的安全有效手术方法。


译者按:这是一篇探讨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对于儿童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方面的文章,具有新意。近期亦有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的Wendy Chen等发表的相似文章(DOI:https://doi.org/10.3171/2018.8.PEDS18183),实验设计不同,结论相似;存在的共同问题是患儿选择以及随访时间。根据颜面部发育学的研究,中面部青春期的改变多从13-14岁开始至16-18岁结束,这与两项研究所覆盖的年龄有一定的差距。未来的研究不仅应采用MRI矢状面成像参数,也要采用MRI横截面和冠状面成像的参数,因为后两个参数对于颜面部的影响很大。全面综合应用参数可以进一步动态地认识颜面部发育过程中力驱动(force driving development)的影响,将为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或是开颅手术对颜面部影响的研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