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他州大学神经外科的Yair M. Gozal等对2002年至2017年15年内手术的海绵窦脑膜瘤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对次全切除加减压术的预后进行评价,结果发表在2019年2月的《J Neurosurg》在线。
——摘自文章章节
【Ref: Gozal YM, et al. J Neurosurg. 2019 Feb 15:1-8. doi: 10.3171/2018.10.JNS181480. [Epub ahead of print]】
研究背景
海绵窦脑膜瘤(cavernous sinus meningiomas)占所有海绵窦肿瘤的41%。海绵窦的解剖结构特殊,内含大量静脉丛以及颈内动脉,因此历来认为是“手术禁区”。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和对海绵窦解剖认识的提高,神经外科医生对海绵窦脑膜瘤的治疗态度逐渐转为积极的手术切除。目前,该部位脑膜瘤的治疗方案,包括随访、手术切除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对于体积较小、或局限于海绵窦内的脑膜瘤,SRS能较好地控制肿瘤,并发症也少。海绵窦脑膜瘤压迫视神经复合体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力受损则为该肿瘤手术切除的指征。
研究方法
美国犹他州大学临床神经科学中心神经外科对海绵窦脑膜瘤的治疗观点为,首先是安全切除肿瘤,尽量降低神经血管损伤的风险;将手术重点放在安全切除附于海绵窦外侧壁上的窦外部肿瘤,而对窦内部分尽量保守,同时行视神经减压术。犹他州大学神经外科的Yair M. Gozal等对2002年至2017年15年内手术的海绵窦脑膜瘤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对次全切除加减压术的预后进行评价,结果发表在2019年2月的《J Neurosurg》在线。
该项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002年至2017年50例海绵窦脑膜瘤患者,均接受所谓的次全切除加减压术,即通过额颞开颅进行肿瘤次全切除术,并同时行海绵窦和同侧视神经减压术。记录并分析患者的预后指标,包括颅神经功能、肿瘤控制率和手术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为64.6个月。
研究结果
所有患者中,手术主要指征是出现肿瘤占位效应相关症状,头痛26例(52%)、视力损伤31例(62%)、继发于眼球麻痹的复视35例(70%)、眼球突出症22例(44%)和新发癫痫4例(8%)(表1)。其中,25例(50%)患者采取SRS治疗海绵窦内残余肿瘤。
表1. 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资料。
术前有颅神经功能障碍的35例(70%)患者中,52%的神经功能在术后得到改善,46%保持稳定,仅2%发生恶化。值得注意的是,10例术后出现12例次新发颅神经功能障碍,50%为暂时性,最终恢复。97%术前视力障碍的患者在术后得到改善或保持稳定。5例(10%)肿瘤复发由影像学检查发现,平均复发时间4.6年。
结论
作者认为,无论是否采用SRS辅助治疗,次全切除加保守减压手术治疗海绵窦脑膜瘤是有效的治疗策略,可以较好地控制肿瘤,并降低神经损伤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