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30日发布 | 531阅读

院前气道管理与重型TBI者EOVAP发生的相关性

马鹏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昆山分院

冯军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达人收藏

意大利Maggiore医院麻醉、重症医学科和院前急救部的Lorenzo Gamberini等对多种院前气道管理措施及其与早期呼吸机性肺炎(early-onset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EOVA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表于2019年4月的《The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在线。


——摘自文章章节


【Ref: Gamberini L, et al. J Emerg Med. 2019 Apr 15. pii: S0736-4679(19)30058-7. doi: 10.1016/j.jemermed.2019.02.005. [Epub ahead of print] 】


研究背景


目前各国的临床指南均推荐,对于GCS评分9分以下的重型颅脑损伤(TBI)患者,院前急救时行经口气管插管,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误吸,而且控制通气和改善供氧可减少脑组织缺氧所引发的损伤。但气道管理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其有效性仍缺乏确凿的、可信度高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且近年来出现的声门上气道管理措施使重型TBI处理更加复杂。意大利Maggiore医院麻醉、重症医学科和院前急救部的Lorenzo Gamberini等对多种院前气道管理措施及其与早期呼吸机性肺炎(early-onset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EOVA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表于2019年4月的《The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在线。



研究方法


该项单中心、回顾性和观察性研究,对2010年至2017年间的223例重型TBI患者进行分析。按气道管理措施分为3组:面罩通气组、喉管插管组和经口气管插管组。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不同院前气道管理方式与EOVAP发生的相关性;其次,研究者对EOVAP的发病率、死亡率、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也进行评估。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发现,与喉管插管组和经口气管插管组相比,面罩通气组患者的中位GCS评分明显较高;面部简明损伤评分(AIS)较低;可交给经验较少的人员管理,并且由地面交通进行转运。此外,院前气道管理显著延长急救时长;相较经口气管插管组,喉管插管组对救治时长的影响最小。三组间患者死亡率、辅助通气时长、住院时长和GOS评分无明显差异。EOVAP明显延长辅助通气时间、ICU及住院时长。研究期间,各年间的三种气道管理措施的相对分布无明显差异。最常用的镇静药为咪达唑仑加芬太尼或者咪达唑仑加氯胺酮,16%患者未经镇静后完成气道操作。


131例(58.7%)患者发生EOVAP,102例气管内痰标本培养阳性,31例为多重细菌感染。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年龄、性别与EOVAP的发生显著相关。排除院前气道管理因素,EOVAP组辅助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住院总时间均延长,但是两组间GOS评分预后无明显差异。



结论


EOVAP是重型TBI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既往预防措施未能显著降低其发病率。同时,无明显证据表明院前气道管理措施或其它院前处理措施与EOVAP的发生有关。考虑到EOVAP对重型TBI患者影响较大,尚需进一步研究EOVAP的影响因素及可能的应对策略。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