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13日发布 | 693阅读

苍白球电刺激治疗肌张力障碍概率图的研究

胡柯嘉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李楠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即使电极植入位置有所不同,只要通过选择适当的刺激参数能覆盖到内侧苍白球腹后部及苍白球底部的白质,苍白球电刺激就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结果。

——摘自文章章节

【Ref: Reich MM, et al. Brain. 2019 May 1;142(5):1386-1398. doi: 10.1093/brain/awz046.】


研究背景


苍白球内侧部(internal globus pallidus,GPi)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治疗原发性全身性和颈部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手段,但25% 的患者对此治疗无反应。DBS电极放置部位的差异和刺激设置不适当可能是导致治疗结果不理想的原因。德国维尔兹堡Julius-Maximilians大学医院神经内科的Martin M. Reich等在欧洲数个医疗中心开展大型临床研究,探讨苍白球区的最佳刺激方案,结果发表于2019年05月的《Brain》杂志。


研究方法


列入该研究的105例接受苍白球电刺激肌张力障碍患者中,87例(包括43例颈部肌张力障碍和44例全身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纳入后续的“标准化大脑(Normative Brain)”空间分析。


研究结果


结果表明,肌张力障碍运动评分的平均改善率,颈部肌张力障碍患者为 50.5±30.9%,全身性肌张力障碍患者为58.2±48.8%,而19.5%的患者对治疗无反应(获益<25%)。


研究者在标准化大脑空间内确定个体电极位置和激活组织范围(volume of tissue activated,VTA),并与运动症状的改善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揭示导致运动症状不同程度改善的电刺激区域分布状况,由此获得抗肌张力障碍效应的概率图。运动症状改善与激活组织范围存在显著相关性,与电极位置关系不大。对运动症状有效改善的电刺激脑区范围在内侧苍白球腹后部和苍白球底部的白质。


接着,作者应用基于汇总VTA的结局图对患者个体VTA进行评级,并构建线性回归模型来预测个体预后。该预测模型显示,预测结果与观察到的临床改善程度之间符合,相关系数r2=0.294(P<0.0001)。肌张力障碍改善的预测值与观察值相差16.9±11.6%。例如,临床上患者术后肌张力障碍改善65%,该模型预测改善范围在49%至81%之间。该预测模型在10例肌张力障碍患者中得到验证,疗效预测值和观察值之间的相关性为r2=0.52(P=0.02),平均预测误差为10.3±8.9%。


结论


最后作者指出,即使电极植入位置有所不同,只要通过选择适当的刺激参数能覆盖到内侧苍白球腹后部及苍白球底部的白质,苍白球电刺激就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结果。在脑概率图的基础上进行个体激活组织范围的建模,可能成为未来计算机辅助程控的临床工具。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