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台北荣民总医院神经医学中心神经外科的Chih-Chang Chang等通过对不同置钉方式的比较,推荐三种螺钉的组合技术,结果发表于2018年10月的《J Neurosurg Spine》在线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Chang CC, et al. J Neurosurg Spine. 2018 Oct 19:1-8. doi: 10.3171/2018.6.SPINE171390. [Epub ahead of print]】
研究背景
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寰枢椎内固定技术不断进展,其中寰枢椎关节螺钉固定术大大提高寰枢椎关节融合率。为了避免损伤椎动脉,有三种螺钉技术固定枢椎(C2),分别是经椎弓根螺钉技术(pedical screw)、经峡部螺钉技术(pars screw)以及经椎板螺钉技术(translaminar screw)。研究已表明,三种技术具有相似的置钉强度,但是三种技术的组合却鲜有报道。中国台湾台北荣民总医院神经医学中心神经外科的Chih-Chang Chang等通过对不同置钉方式的比较,推荐三种螺钉的组合技术,结果发表于2018年10月的《J Neurosurg Spine》在线上。
研究方法
该研究回顾行后路寰枢关节内固定治疗的63例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37例。寰枢关节不稳定的病因分别是25例退行性病变、29例创伤、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2例先天性异常。寰椎(C1)置钉方式均为双侧经峡部螺钉固定,枢椎置钉方式分别是经椎弓根螺钉技术、峡部螺钉技术以及椎板螺钉技术两两组合,根据置钉组合方式共分5组:24例双侧经椎弓根组(Ped-Ped组)、7例双侧经椎板组(La-La组)、6例双侧经峡部组(Par-Par组)、7例单侧经椎弓根与单侧经峡部组合组(Ped-Par组)、19例单侧椎弓根与单侧经椎板组合组(Ped-La组)(图1)。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动态影像学图像(过屈位片、过伸位片)以及CT来评估手术成功率。
图1. 为两种置钉方式的比较:A为双侧经椎弓根组(Ped-Ped),B为单侧椎弓根与单侧经椎板组合组(Ped-La)。
研究结果
结果显示,术后平均随访34.3个月;55例患者成功融合或修复,修复率87.3%。各个组的修复率分别为:Ped-Ped组100%、Par-Par组57.1%、La-La组100%、Ped-Par组100%和Ped-La组78.9%。未行经椎板固定组成功率高于一侧或双侧经椎板固定组(100%比73.1%,p=0.0009)。7例融合失败的患者,均有一侧或双侧经椎板固定,其中4例在Ped-La组,3例在La-La组)。作者展示了两例失败的病例(图2、图3),分别为椎弓根与经椎板组合方式(Ped-La)以及双侧经椎板螺钉固定(La-La)。
图2. 慢性外伤性齿状突骨折患者,行C2椎弓根与经椎板组合方式(Ped-La)的寰枢椎内固定术;A、B为术前X线过屈及过伸位片,C为CT片,D为磁共振成像。E和F为术后X线平片与CT片,显示完全复位固定。G和H为术后1.5个月患者复查的片子,患者没有明显症状,继续密切随访。
图3. 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行经峡部螺钉固定,C2行经椎板螺钉固定。A、B为术前X线过屈及过伸位片;C为MRI成像;D、E为术后3天X平片及CT片,展示术后脱位明显减轻;F为2月后缓慢复发;G为6月后C1螺钉断裂。
结论
最后作者指出,在寰枢内固定术中,C2的双侧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双侧经峡部螺钉固定或两者的组合均能提高成功率;而一侧或双侧经椎板固定成功率明显降低,因此推荐C2行经峡部螺钉固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