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前动脉(ACA)近端分支和前交通动脉(AcomA)是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同时与前颅底、鞍上区肿瘤的毗邻关系密切;特别在切除嗅沟、鞍结节以及蝶骨平板脑膜瘤时极易损伤。
——摘自文章章节
【Ref: Najera E, et al. Oper Neurosurg (Hagerstown).2019 Jan 12. doi: 10.1093/ons/opy308. [Epub ahead of print]】
研究背景
大脑前动脉(ACA)近端分支和前交通动脉(AcomA)是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同时与前颅底、鞍上区肿瘤的毗邻关系密切;特别在切除嗅沟、鞍结节以及蝶骨平板脑膜瘤时极易损伤。因此,在内镜下经鼻至鞍上区切除中线部位的前颅底肿瘤时,必须熟练掌握大脑前动脉近端分支和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解剖结构及其常见变异。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神经外科的Edinson Najera等开展在内镜下经鼻手术途径中的鞍上区神经血管解剖研究,结果发表在2019年1月《Operative Neurosurgery》在线上。
研究方法
作者在25例成年尸头标本上,进行内镜下经鼻解剖途径的研究,特别注重回返动脉(recurrent artery of Heubner,RAH)、眶额动脉(fronto-orbital artery,FOA)和额极动脉(frontopolar artery,FPA)等三根大脑前动脉近端的分支,以及前交通动脉复合体、视交叉和嗅束等结构空间解剖。
研究结果
结果显示,20例(80%)标本中前交通动脉位于视交叉后半部分上方,5例位于视交叉前半部分上方(图1)。回返动脉从大脑前动脉A1段发出,在进入前穿质之前分成几个分支,其走行与同侧的ACA-A1段平行。根据RAH与A1段的空间关系分为三种类型:RAH位于A1段前方占40%,位于A1段上方占22%,位于A1段后方占38%。眶额动脉通常从ACA的A2段发出,越过嗅束和直回,达额叶的眶面。嗅束的近端三分之一是FOA越过的最常见部位,其次是中三分之一。额极动脉从ACA的A2段发出,也可与FOA共干起源(图2、3)。作者对RAH、FOA和FPA的直径、三者的起源部位至前交通动脉的距离等解剖关系进行数据统计(表1~3),作为内镜下经鼻入路的解剖学基础。
图1. A.AcomA位于视交叉的前半部分上方;B.内镜下显示,位于视交叉前半部分上方的AcomA;AcomA位置靠前,可增加手术损伤AcomA的风险;C.AcomA位于视交叉后半部分的上方;D.内镜下显示,位于视交叉后半部分上方的AcomA。
图2. A.内镜下显示,RHA最常见的起源部位是A1或A1-A2交界处;RHA在A1的上、前或后与A1平行走行;B.内镜下显示,右侧RHA位于A1的上方,而左侧RHA则位于A1的前方;C.内镜下显示,左侧RAH位于左侧A1的前面;该照片显现粗大的胼胝体下动脉(SbA);D.内镜下显示,右侧FOA起源于A2段,与嗅束的近侧1/3处相交叉;RAH在左侧位于A1的前方;E.内镜下显示,FOA和FPA的共干起源。
图3. A.内镜下显示,FOA通常来自ACA的A2段,越过嗅束和直回,到达额叶眶面。嗅束的近端三分之一是与FOA交叉的最常见部位;B.内镜下显示,右侧FOA越过嗅束近端三分之一;C.内镜下显示,FOA进入嗅沟并为其提供血供;D.内镜下显示,右侧FPA与FOA发自同一共干;左侧二者是独立的;E.内镜下显示,另一标本中AcomA复合体和ACA近端分支;双侧FOA未越过直回,而与嗅沟平行。右侧FPA与FOA起源于同一共干,并进入大脑纵裂;F.内镜下显示,在另一样本中,双侧FOA均从ACA的A2段发出,平行于直回走行,到达嗅沟。
表1. 回返动脉、眶额动脉和额极动脉的起源部位。
表2. 回返动脉、眶额动脉和额极动脉的起始部位至前交通动脉(AcomA)的距离和平均直径。
表3. 内镜下回返动脉、眶额动脉和额极动脉与邻接结构的解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