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06日发布 | 404阅读

Silk Vista Baby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徐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Silk血流导向装置家族中最新以及最小的产品是Silk Vista Baby(SVB),2018年通过了欧洲标准,是目前市面上唯一能够适配0.017’微导管的血流导向装置。

————摘自文章章节

【Ref:Martínez GM, et al. J Neurointerv Surg. 2019 Mar 9. DOI: 10.1136/neurintsurg-2019-014770】


研究背景

过去十年里,血流导向装置逐渐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已有大量的临床研究和一些大样本的临床队列证实了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基于这一装置能够重建载瘤动脉的特性,它们的适应症也由最初的大型动脉瘤逐渐扩大到小动脉瘤以及一些位于小血管上的动脉瘤。导管工艺的改进以及日益简化的输送系统使得这些装置可以被用来治疗Willis环甚至更远部位的动脉瘤。然而,由于目前应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上述部位动脉瘤的临床研究甚少,因此,尚无法明确这一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Silk支架(Balt Extrusion, Montmorency, France)是最早一代的血流导向装置,由4根铂金丝和44根镍钛合金丝编织而成,早在2008年就通过了欧洲标准,批准进入欧盟市场。随后,第二代Silk支架,即Silk+,在2012年通过了欧洲标准。Silk+由48根镍钛合金丝,8根铂金丝以及4枚铂金弹簧圈编织而成,具有更强的径向支撑力。它的金属覆盖率达到了35%–55%。如果释放到它的命名直径,其金属覆盖率可高达45%–60%。Silk+适配0.021’以及0.025”的微导管,可回收长度达到90%。目前已有超过1500例的临床病例证实了这一装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Silk血流导向装置家族中最新以及最小的产品是Silk Vista Baby(SVB),2018年通过了欧洲标准,是目前市面上唯一能够适配0.017’微导管的血流导向装置。它是由48根DFT金属丝编织而成(注:DFT金属丝系由铂金丝芯包裹于镍钛合金丝中拉制而成的单根金属丝)。与前代产品相比,DFT金属丝的特性使得它无需额外的镍钛合金丝即可在射线下通体可视。它具有90%的可回收长度,并且设计适用于1.5至3.5mm的血管。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多中心连续入组的41例患者(43个颅内动脉瘤)应用SVB治疗的结果。本研究通过分析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来评价这一新装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方法

本研究自2018年6月至9月在欧洲及加拿大多个中心连续入组了41例(28例女性,13例男性,平均年龄50.5岁)颅内动脉瘤患者(共计43个颅内动脉瘤),均使用SVB治疗,详见表1。


表1


动脉瘤的尺寸以最大直径计,平均大小为9.5mm(2-30mm)。34例动脉瘤为未破裂。这其中,24例无症状,8例患者有头痛表现,1例患者表现为运动性失语及癫痫,一例患者具有同向性偏盲。5例患者系破裂动脉瘤栓塞后复发。余2例患者为急性破裂动脉瘤,其中一例患者在MCA发育不良的上干(M2)上有三个动脉瘤,另一例患者为胚胎型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


本研究未强制要求检测血小板功能。20/41例患者进行了血小板功能检测,未发现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抵抗。29例患者术前给予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11例患者接受了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1例患者术中给予依替巴肽,随后替换为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出院后继续双抗治疗。


SVB的直径为2.25至3.25mm,长度10至25mm。产品设计应用于1.5至3.5mm的血管。35例患者中,SVB通过Headway17微导管(MicroVention, Tustin, CA, USA)输送,5例患者中,通过Vasco-17微导管输送(Balt, Montmorency, France),另一例患者,通过Echelon-10微导管输送(Medtronic Neurovascular, Irvine, CA, USA)。13例患者术中应用了中间导管的同轴系统(8例Navien 058 (Medtronic Neurovas- cular, Irvine, CA, USA),9例Sofia 6F ((MicroVention, Tustin, CA, USA),3例Fargo Max (Balt, Montmorency, France))。另外20例患者则未使用任何中间导管。


应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后的O’Kelly–Marotta评级(OKM)对术后即刻动脉瘤的闭塞程度进行评价。标准为:根据瘤腔内造影剂在动脉期、毛细血管期以及静脉期的瘀滞程度分为A完全显影,B次全显影,C血流瘀滞,D完全不显影。


研究结果

动脉瘤位置及形态结果详见表1。41例患者累计使用了49枚支架。所有支架均成功释放。其中12例患者术中回收支架并调整释放位置。除2例患者外,所有支架均即刻完全打开。一例患者由于反复回收调整支架位置导致支架近端打开不佳,术中应用球囊成型;另一例患者系在梭形的SCA动脉瘤中支架近端呈“鱼嘴样”释放,故叠加了另一枚支架使其能够充分打开。


41例患者中,6例使用了多个SVB。这其中3例患者,由于首枚支架位置不良,术中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瘤颈覆盖效果桥接了另一枚支架。1例患者桥接支架原因如上述。2例患者,由于支架长度不足以覆盖动脉瘤,术中为更好地重塑血管,难以避免地使用多个支架。13例患者进行了弹簧圈辅助栓塞。植入支架的血管近端平均直径2.28mm(0.9-3.6mm),远端平均直径2mm(0.8-3.4mm)。平均射线暴露时间为34分钟(11-139.8分钟)。


5例患者发生了术中并发症,详见表2。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不良临床结果。5例术中并发症分别为:1例胼周动脉动脉瘤支架覆盖的穿支血管闭塞,经提高动脉压后闭塞血管再通;1例M2破裂动脉瘤及1例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发生血管痉挛,给予动脉内尼莫地平注射后缓解;1例胼周动脉瘤术中导丝穿破远端分支血管,但自行缓解;另1例支架近端进行球扩成型时血栓形成,经球囊扩张和静脉使用依替巴肽后缓解。


表2


3例患者发生了术后并发症。1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1例A1-A2动脉瘤(15mm)患者术后发生严重的头痛,经激素治疗后好转。1例患者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经按压后好转。


术中动脉瘤闭塞率详见表3。


表3


平均住院时间为4.7天(2-32天)。所有患者出院时mRS与入院mRS评分无变化。


结论

本研究显示SVB装置作为一款新型血流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令人满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