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10日发布 | 597阅读

脑卒中取栓的理想镇静方式:一项前瞻性单中心试点观察性研究

齐飚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

达人收藏

相较于全身麻醉,监护麻醉(MAC)能显著缩短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从入介入室到取栓血管再通的时间,并获得更好的预后。          

————摘自文章章节

【Ref: Taqi MA,et al. Neurosurg Focus, 2019, 46: E16.

DOI: 10.3171/2018.11.FOCUS18522】


研究背景


关于脑卒中取栓的最佳镇静方式,已有多项回顾性研究结果支持清醒镇静(CS)优于全身麻醉(GA)。但是,近期的一项RCT结果却显示这两种镇静方式的预后并无明显差异。美国加州洛斯罗伯斯医院的Taqi M Asif教授等设计了ISST研究(机械取栓的理想镇静方式研究),旨在评估前循环取栓手术患者术中采用全身麻醉(GA)或监护麻醉(MAC)对血管再通时间及预后的影响,其结果发表在2019年2月《Neurosurg Focus》杂志上。


研究方法


ISST是一项前瞻性开放性注册研究。共纳入40名因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接受取栓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入组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主要终点事件为从患者进入介入手术室到血管再通的间隔时间。次要终点事件为评估2种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图1. 研究设计流程图


研究结果


40名患者中,32名术中采用监护麻醉,另外8名则在全麻下完成取栓手术。男女比例:MAC组18:14,GA组4:4。从入介入手术室到血管再通的平均间隔时间,GA组高于MAC组2倍。两组患者血管完全再通率(TICI 3级)均大于50%。术后3月平均mRS评分:MAC组<2分,GA组>3分(p=0.021)。


表1. 按麻醉方式分组的患者人口统计学特征


图2. 无创检查提示梗塞部位


表2. 不同组间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对比


图3. MAC组和GA组从入介入室到血管再通时间对比

方框代表四分位距。方框内的线和x分别表示中值和平均值。线段代表最小-最大值。


优势与不足


ISST是北美首个报道麻醉方式对血管再通时间和预后影响的前瞻性研究。本研究只对比监护麻醉和全身麻醉,是唯一一项比较不同麻醉分组患者从入介入室到血管再通时间差别的研究。


不足之处在于本研究是单中心进行的前瞻性注册研究,而非RCT研究,且样本量较小。多数患者在手术前无法提供知情同意,故存在选择偏倚。


结论


本研究显示,相较于全身麻醉,监护麻醉能显著缩短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从入介入室到取栓血管再通的时间,并获得更好的预后。


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GA):又称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简称全麻,临床上用吸入麻醉或静脉麻醉等方法,让病人全身的意识和感觉消失,以使手术顺利进行。


监护麻醉(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MAC):是麻醉医生参与局麻患者的监护和(或)对接受诊断性或治疗性操作的患者在生命体征监测下使用镇静、镇痛的药物,以提供一个安静、无痛的手术环境。


清醒镇静(conscious sedation,CS):利用药物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使检查和治疗操作得以顺利进行。其目的是让患者安静,不焦虑,注意力下降,遗忘,虽行动迟缓但仍具有语言交流和合作能力,可遵嘱作出反应,配合检查。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