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22日发布 | 1858阅读

经枕骨骨膜“内-外”解剖分离枕动脉

崔庭凯

天津医科大学

达人收藏

枕动脉(occipital artery,OA)是脑血流后循环旁路手术中常用的供体动脉,它靠近颅内受体动脉,而且直径、长度和流量均理想。然而,暴露枕动脉需要逐层解剖枕下肌群。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神经外科以及颅底和脑血管实验室的Arnau Benet等报告依据解剖标志,从近端向远端、由枕骨骨膜内向骨膜外游离枕动脉,可避免繁琐的肌群分层解剖。

——摘自文章章节


【Ref: Benet A , et al. J Neurosurg. 2018 Jan 1:1-6. doi: 10.3171/2017.6.JNS17518. [Epub ahead of print]】



研究背景


枕动脉(occipital artery,OA)是脑血流后循环旁路手术中常用的供体动脉,它靠近颅内受体动脉,而且直径、长度和流量均理想。然而,暴露枕动脉需要逐层解剖枕下肌群。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神经外科以及颅底和脑血管实验室的Arnau Benet等报告依据解剖标志,从近端向远端、由枕骨骨膜内向骨膜外游离枕动脉,可避免繁琐的肌群分层解剖,文章发表在2018年1月的《J Neurosurg》在线上。



研究方法


研究者取35具头颅骨,观察双侧共70个可用于识别和定位OA近心端的骨性标志物。首先,识别枕骨沟(occipital groove,OG),其外形有管状、槽状和压迹。接着,定位星点和枕乳缝(occipital mastoid suture,OMS)的起始部,然后分析OMS与OA走行的关系,即在OA内侧、外侧或交叉。


在8具成人尸头(双侧共16个标本)上进行手术模拟。2个标本用于常规的OA分离方法;在其余14个标本上,采用从近端向远端分离OA的新方法,以检验该技术的可行性,并确定识别OA的标志物。将尸头固定,呈3/4俯卧位、头部朝对侧旋转45°、颈部稍弯曲的体位,使枕下肌肉组织拉展变平。作从C-2棘突起,向上沿无血管的中线,穿过项韧带延伸至上项线以上3cm处,再向外侧水平转折,直至乳突尖端星点,形成倒置曲棍球棒状切口(图1A)。然后,继续向下延伸至乳突尖以下1cm。切开头皮时,在上项线的外三分之一处找到在皮下走行的OA远心端,将OA结扎并切断。然后,沿着无血管中线平面暴露枕骨;将枕颈部肌肉连同皮瓣一并钝性翻转,同时把附着于皮肌瓣深面的完整骨膜层一起从枕骨上游离下来(图1B)。继续分离枕下间隙,在头后大、小直肌之间暴露C-1和C-2椎骨。接着在乳突后和二腹肌沟(digastric groove,DG)处游离附着在枕骨上的头最长肌、二腹肌(digastric muscle,DM)后腹,连同皮肌瓣与枕骨分离。观察枕骨上的OG和DG,通过OG辨认在皮肌瓣骨膜外的OA(图1C)。OA内侧为上斜肌(superior oblique muscle,SOM),外侧为DM后腹。确认OA后,在显微镜下,用45°Pott剪刀在枕骨骨膜内,剪开骨膜锐性分离骨膜外的OA;沿其走行将OA从周围的结缔组织和骨膜组织中游离出来,直至切口上缘离断处(图1D)。


图1. 经骨膜“内-外”枕动脉分离技术。A.作经典的曲棍球棒形切口(虚线),连接C-2棘突与乳突(实曲线)。五星标志枕骨粗隆位置;B.将枕、颈部肌肉从附着点处游离,形成皮肌瓣翻转;C.OG位于DG内侧,辨认OA的近心端;D.确定OA近心端后,从近向远将OA与周围肌肉和结缔组织分离开来。



研究结果


研究者应用该手术方法,很成功地在14个标本中分离出OA,血管未受到任何损伤。OA平均长度为12.8±1.2cm,枕下段平均长度为8.1±0.6cm;OA枕下段和枕骨段的平均直径分别为1.3±0.1mm和1.1±0.1mm。研究结果确认上斜肌、DG和OG是识别和定位OA近心端的解剖标志。在上项线处,OA距离中线平均3.3cm;在切口处,距离中线平均5.3cm。


在颅骨标本中,发现71.5%的OA走行于凹槽结构中,而其余28.5%的OA走行于压迹内。68.6%的OMS位于OA凹槽或压迹的内侧,31.4%的OMS则从中间穿过。



结论


作者指出,经骨膜“内-外”枕动脉分离技术是一种快速、简便的方法。只需要在皮肌瓣的骨膜上进行浅表解剖,即可获取所需的动脉段,避免繁琐的肌肉分层解剖,也能避开椎动脉等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确定枕动脉的解剖标志有枕乳缝、枕骨沟、二腹肌、二腹肌沟和上斜肌。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