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以上几位编译老师,阅读量第一名的陆新宇老师将获得OCIN2019免费参会名额!
特别感谢张颖影组稿,刘建民教授等专家审稿!
相关回顾
陆新宇
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标题:机械取栓,无导丝微导管技术更安全
【Ref:Keulers A, et al. J NeuroIntervent Surg 2018;0:1–6. doi:10.1136/neurintsurg-2018-014267】
内容提要:
在众多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技术中,支架机械取栓是最常用的一种。支架取栓时,第一步就是微导丝引导微导管通过血栓部位,然后回撤微导丝,借助微导管释放支架进行取栓。微导丝通过血栓或支架取栓时可能会导致穿支血管破裂,从而导致术后出血或造影剂外渗。而无导丝微导管技术是指在支架取栓时,微导丝引导微导管至血栓近端,撤回微导丝至微导管内距头端1CM处,然后微导管再通过血栓。为了分析无导丝微导管技术通过血栓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感谢陆新宇编译、张永巍副教授审校、刘建民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张广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标题:真实世界中Trevo支架的取栓效果
【Ref:Binning MJ,et al.J Am Heart Assoc. 2018;7:
e010867. DOI: 10.1161/JAHA.118.010867.】
内容提要:
近期多个随机对照研究均证实机械取栓治疗颅内大血管闭塞导致的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在这些随机对照研究中,机械取栓有着严格的适应证与入排标准,所以真实世界中的取栓效果能否媲美那些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仍然未知。Trevo 支架(Stryker Neurovascular)是一款新一代全程可视的取栓专用支架,在多个试验中被作为主要或唯一推荐使用的取栓设备。Trevo Registry是一项多中心、国际性、前瞻性登记研究,研究纳入了2000例以Trevo作为首选设备的取栓病例...
(感谢张广编译、张永巍副教授审校、刘建民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李司司
上海长海医院
标题:【系统综述】颈动脉蹼与急性缺血性卒中
【Ref:Zhang AJ, et al.Stroke. 2018;49:00-00. DOI: 10.1161/STROKEAHA.118.021907.】
内容提要:
颈动脉蹼(Carotid Web,CW),又称不典型局灶性颈动脉球部肌纤维发育不良,是一种非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外颈动脉血管疾病。该病变在1968年首次证实,影像学定义为累及颈内动脉起始段后外侧壁的管腔内充盈缺损,尽管CW的好发部位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同,但是在组织学层面,CW已被证实为非动脉粥样硬化型病变。外科手术切除的CW病理学显示为内膜纤维增生,而并未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沉积物的证据,这一点与内膜FMD的局部病变一致。CW是公认的隐源性卒中的病因之一(9.4%-37%)...
(感谢李司司编译、戴冬伟副教授审校、刘建民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王浩
临沂市人民医院/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博士后流动站
标题:迷你-ADAPT技术治疗颅内远端血管栓塞的初步经验
【Ref:Crockett MT, et al. J NeuroIntervent Surg 2018;0:1–6. doi:10.1136/neurintsurg-2018-014385】
内容提要:
随着5大临床研究的陆续发表,大血管闭塞病变的取栓治疗获益已经非常明确,同时随着技术水平、影像筛选方法的优化以及术者操作水平的日益提高,取栓治疗的时间窗进一步得以延长,DEFUSE3及DWAN证实——经适当的筛选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的取栓时间窗甚至可以扩大到24小时。同时,有证据提示除大血管闭塞以外,远端分支血管(M2/M3/P2/P3)的栓塞(Distal vessel occlusion DVO)经取栓治疗后同样可以使患者获益,但是由于远端分支血管的路径相对迂曲以及血管内径较小...
(感谢王浩编译、陈骅副教授审校、刘建民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张彤宇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标题:临时支架辅助栓塞破裂动脉瘤的单中心经验
【Ref: Corliss BM, et al. World Neurosurg. 2018 Dec 19. pii: S1878-8750(18)32851-1. doi: 10.1016/j.wneu.2018.12.029. [Epub ahead of print]】
内容提要:
宽颈颅内动脉瘤一直是神经介入医师的一大挑战。血流转换装置和支架辅助弹簧圈是两种常用治疗宽颈动脉瘤的技术,这些治疗手段通常需要配合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DAPT)。然而,DAPT对于患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患者来说是相对禁忌的,因此许多医师更喜欢应用开颅夹闭或者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进行治疗。然而,因为各种原因,有些病例不适合使用球囊辅助技术...
(感谢张彤宇编译、陈骅副教授审校、刘建民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李磊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标题: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微创内镜下血肿清除vs保守治疗
【Ref:Goyal N, et al. J NeuroIntervent Surg 2019;0:1–5. doi:10.1136/neurintsurg-2018-014447】
内容提要:
虽然自发性脑出血(ICH)只占到所有卒中的10%-15%,但其在全球有较高的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此类患者3个月死亡率高达40%-50%。据报道,ICH后早期病情加重是由于血肿扩大所致,而继发性损伤是由血肿周围水肿及血肿降解产物毒性所致。自发性幕上脑出血标准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试验未能显示其对功能结局或死亡率有积极影响。在过去十年,各种内镜引导下微创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endoscopic surgery,MIS)迅速发展,基于试验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荟萃分析显示MIS的结果令人鼓舞...
(感谢李磊编译、李轶副教授审校、刘建民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李锦
上海长海医院
标题:ELVO筛查表:一种新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院前筛查量表
【Ref:Suzuki K, et al. Stroke 2018;49(9):2096-2101. DOI:10.1161/STROKEAHA.118.022107】
内容提要:
存在大血管闭塞(LVO)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需及时接受血管内治疗(EVT)。而EVT效率取决于发病至再灌注的时间间隔,疑似LVO的AIS患者应直接运送到能够全天候(24h/7d)提供EVT的高级卒中中心。为提高院前转运效率,目前已有几个专门的院前评分量表被用于筛查LVO。但这些量表使用较复杂,且阴性预测率(NPV)过低导致至少20%LVO患者会漏掉。因此,日本医学院医院Suzuki K等学者开发了一种新的基于皮层症状的院前评估简表来筛查符合EVT条件的LVO患者,即紧急大血管闭塞(ELVO)筛查表...
(感谢李锦编译、张永巍副教授审校、刘建民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张彤宇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标题:JAMA Neurol 预防性治疗未破裂动脉瘤——介入VS开颅
【Ref: Algra AM, et al. JAMA Neurol. 2018 Dec 28. doi: 10.1001/jamaneurol.2018.4165. [Epub ahead of print]】
内容提要:
随着颅脑影像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影像质量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被检出患者未破裂动脉瘤。目前预防性治疗未破裂动脉瘤(UIAs)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血管内介入治疗(EVT),另一种是外科开颅手术治疗(NST)。是否对未破裂动脉瘤进行治疗,或采用何种方式需要综合考虑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治疗的风险,患者的预期寿命及焦虑程度。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可以评估动脉瘤的破裂风险。但是对于上述两种方法治疗未破裂动脉瘤的风险则仍缺乏有力的数据...
(感谢张彤宇编译、方亦斌副教授审校、刘建民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王浩
临沂市人民医院/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博士后流动站
标题:以ADAPT技术作为首次取栓策略的血管再通研究
【Ref:Anadani M, et al. J NeuroIntervent Surg 2018;0:1–6. doi:10.1136/neurintsurg-2018-014294】
内容提要:
随着取栓治疗5大临床研究相继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之后,血管内机械取栓(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作为IA级别的推荐出现在全球各大临床指南中。同时随着新一代改良取栓支架的推出,MT治疗靶血管再通效率可高达80%以上。然而,大宗病例统计MT治疗患者总体预后良好率仅约50%,在此基础上Hermes荟萃分析结果提示,再通时间仍是患者良好预后的核心因素...
(感谢王浩编译、吴培副教授审校、刘建民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王浩
临沂市人民医院/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博士后流动站
标题:支架取栓装置捕获术中脱失的介入材料:病例和技术回顾
【Ref:Zhou KZ,et al.World Neurosurgery,Nov 2018. doi.org/10.1016/j.wneu.2018.11.248】
内容提要:
颅脑血管系统有着相对特殊的解剖结构,常常伴有局部结构的血管扭曲、较大成角以及管径变化,根据脑血管的解剖特点相应的介入治疗材料品类也比较繁多。介入治疗中因种种原因偶尔会发生介入材料的移位、折断或者意外释放并可能随动脉走形向下游方向游移,与外周血管相比,材料的意外释放及移位后的风险更高并有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的致残甚至致死,总体报道显示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7%-6%不等...
(感谢王浩编译、李聪慧副教授审校、刘建民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相关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