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中,早期行血管重建手术安全有效。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抗栓方案,包括双抗和口服抗凝治疗的疗效差异。同时需要关注在超出目前检查时间窗的患者中是否也存在ILT等情况。
————摘自文章章节
【REF: Ravinder-Jeet Singh, et al. Stroke. 2019;50:00-00. DOI: 10.1161/
STROKEAHA.118.023015.】
引言
采用从主动脉弓至颅顶的CTA检查,可以提高缺血性卒中患者头颈动脉腔内血栓(intraluminal thrombus,ILT)的识别率。 这种腔内血栓的现象也被称为腔内凝块、腔内非闭塞性血栓、游离血栓或圆环征。基于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研究报道提示ILT的患病率为0.4%至1.5%。 最近使用CTA检查的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患病率为3.2%。尽管ILT也见于非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和没有动脉狭窄的患者中,但存在严重颈动脉狭窄时ILT的患病率较高。
由于ILT的存在提示着较高的卒中复发风险,同时治疗决策的证据缺乏,存在ILT患者的治疗选择一直是一种挑战。尽管有一些研究提倡抗凝和抗栓药物治疗,以及动脉内膜切除术或支架植入术手术治疗,但对于药物治疗效果和手术时机尚不明确。该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研究,报道了伴发ILT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案和临床结果。
研究方法
从2015年4月至2017年9月,收集了3750例发病24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从主动脉弓到颅顶的CTA检查,对发现ILT的61例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功能预后采用mRS进行评估,出院时mRS≤2分定义为功能独立。
结果
CTA上ILT的患病率为1.6%(95%CI,1.2%-2.1%)。中位年龄为67岁(四分位数间距为56-73),40例为男性(6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12例(20%),缺血性卒中49例(80%);大多数缺血性卒中(76%)为轻度(NIHSS≤5)。最常见的ILT位置是颈动脉颈段或椎动脉(n = 48 [79%]),其次是颅内(n = 11 [18%])和串联病变(n = 2 [3%])。
最常见的初始治疗策略是组合使用抗血栓药物(肝素和单一抗血小板药物),57例患者(93%)使用该治疗方案。在发病6天后(四分位数间距4-10天),59例患者复查了CTA,结果显示44例患者的血栓消退(75%[其中27%完全消退])。在发病9天后,30例(80%)残余颈动脉狭窄> 50%的患者中有24例接受了颈动脉血运重建术(15例动脉内膜切除术和9例支架置入术),无围手术期并发症。4例患者(6.6%)发生院内卒中复发。出院时46例患者(75%)实现了功能独立。
结论
具有ILT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病程良好,卒中复发率低,血栓消退率高,联合抗血栓治疗后疗效良好。
在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中,早期行血管重建手术安全有效。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抗栓方案,包括双抗和口服抗凝治疗的疗效差异。同时需要关注在超出目前检查时间窗的患者中是否也存在ILT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