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编译:
祝海平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
何长春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严贵忠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组稿:
程培训(郑州大学医学院)
审校:
程培训(郑州大学医学院)
ONS
2018年12月速览
1. 177Lu-Octreotate标记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嗅神经母细胞瘤的神经放射学和神经病理学改变
Neuroradiological and Neuropathological Changes After 177Lu-Octreotate Peptide Receptor Radionuclide Therapy of Refractory Esthesioneuroblastoma
PMID:29554305 DOI:10.1093/ons/opy028
使用放射性标记生长抑素类似物的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PRRT),如177Lu-Octreotate,是一种治疗过度表达生长抑素受体(SSTR)的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该文报告了一例具有高度治疗耐受性的嗅神经母细胞瘤(ENB)患者,采用177Lu-Octreotate治疗后的复杂神经放射学和神经病理学改变。
患者男性,60岁,经历化疗、手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和免疫治疗后出现了一个复发的ENB肿瘤,病理显示HyAMS分级为3级,肿瘤转移至淋巴结。68Ga-octreotate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示肿瘤SSTR表达,提示PRRT可能是一种选择。予行4个周期的177Lu-Octreotate治疗,疗程超过6个月,所有病灶和症状均有部分缓解。在最后一个PRRT周期后4个月,有2个病灶迅速复发并被成功切除。三个月后,68Ga-octreotate PET/CT和磁共振成像显示疾病没有进展。
作者认为PRRT是改善疾病控制、提高难治性ENB患者存活率的有希望的治疗选择。
【祝海平】
2. 脑血管手术解剖学:沉浸式三维虚拟现实描述
Cerebrovascular Operative Anatomy: An Immersive 3D and Virtual Reality Description
PMID:30445659 DOI:10.1093/ons/opy283
最能体现神经系统复杂的内在特性的部分是脑血管,通过计算机构建的3D虚拟实境交互系统可以清楚地显示脑血管的解剖结构,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一种学习方法。作者利用高分辨率血管造影放射学研究来创建虚拟3D模型,并已经创建了解剖学上真实和详细的脑血管结构三维虚拟模型,包括动脉和静脉系统、骨和脑结构的相关外科解剖等。
本文作者指出,这些模型可以被用来阐明深部血管畸形的病理解剖学,并允许用户在3D环境中进行交互,以提高对解剖关系的理解。作者建立的沉浸式虚拟三维大脑血管模型,其目的在于加强教育、研究和临床应用。
【祝海平】
3. 脑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应用后并发症的抢救治疗
Rescue Therapy for Procedural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Deployment of Flow-Diverting Devices in Cerebral Aneurysms
PMID:29584923 DOI:10.1093/ons/opy020
血流导向装置(FDD)改变了以前难以处理的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方法。鉴于这项技术的新颖性,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这些并发症的管理逐渐受到重视。作者查阅了94篇关于围手术期血管内并发症及其治疗的94篇论文,结果发现:围手术期并发症的主要类型可分为闭塞失败、母血管损伤(包括穿孔和动脉夹层)、IPH(脑实质内出血)、导向装置移位或错位、血栓栓塞或缺血性事件以及侧支闭塞。
出现上述并发症的补救方法如下:闭塞失败发生在约20%的病例中,可进一步用FDD或手术夹闭治疗;术中血管破裂和出血最好立即逆转抗凝治疗,IPH的发生率可达10%;FDDs的移位或错位需要几种特殊的微导管操作技术并使用特定的血管内技术去除;血栓栓塞最好用GP IIb/IIIa拮抗剂处理,机械血栓切除术治疗血栓栓塞症是一项有前途的技术,应当进一步研究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保守使用FDD和术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能防止术中侧支闭塞的发生。
【祝海平】
4. 腰大池腹腔分流治疗特发性正常压力性脑积水:腰大池-腹腔导管中重力加载阀应用比较的单中心研究
Lumboperitoneal Shu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 A Comparison of Small-Lumen Abdominal Catheters to Gravitational Add-On Valves in a Single Center
DOI: 10.1093/ons/opy044
腰大池-腹腔分流术(LPS)治疗特发性常压性脑积水(iNPH)可引起脑脊液(CSF)过度引流。我们比较了仰卧位和站立位使用不同压力的可调压分流管(PPVs/+SLs)和加装重力阀的可调压分流管(PPVs/+GVs),观察其是否减少并发症并改善预后。
该研究共分析了115例iNPH患者,分为2组:48例接受PPVs/+SLs治疗的患者和67例接受PPVs/+GVs治疗的患者。评估了mRS评分、日本iNPH分级量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正面评估量表和CSF生物标志物等。结果显示:采用1:1倾向评分匹配比较64例PPV/+SL和PPV/+GV组术后临床因素,发现平均差异有显著性。PPV/+SL和PPV/+GV组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2.9%和19.4%(P=0.647)、非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8%和17.9%(P=0.018),PPV/+SL组的硬膜下积液发生率较高。
该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加装重力阀的可调压分流装置使CSF分流流量在站立位受到限制,在仰卧位维持,从而改善iNPH症状,这可以减少颅内CSF低压相关的并发症。
【祝海平】
5. 慢性寰枢椎前脱位患者颈椎术后矢状位重建临床改善的报告结果
Postoperative Cervical Sagittal Realignment Improves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in Chronic Atlantoaxial Anterior Dislocation
PMID:30445658 DOI:10.1093/ons/opy035
慢性寰枢椎前脱位(AAD)不仅导致脊髓病变,而且与脱位相关的后凸也导致颈椎错位,这永久影响颈部功能和患者报告结局指标(PROs)。该文章探讨后凸矫正对颈椎复位的影响及其独立的颈椎定位参数,这些参数可能与PROs的改善有关。
研究纳入了21例接受C1-2复位和矫正手术的慢性AAD相关性后凸患者。测量术前和术后的影像学参数以评估颈部矫正情况。并引入相应评分系统,以揭示PROs的变化,并分析与PROs改善相关的独立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矫正和减压手术可以整复慢性AAD患者的颈椎。其中,C1-2的Cobb角是一个与PROs的改进相关的独立参数。
【祝海平】
6. 舌帽状皮瓣在头皮再造中的作用:21例病例分析
The Role of the Visor Flap in Scalp Reconstruction:
A Case Series of 21 Patients
PMID:29554345 DOI:10.1093/ons/opy042
全层头皮缺损重建是一个难题,特别是在感染、化疗/放疗和颅骨缺损的情况下。本文作者介绍了一种新颖的双蒂舌帽状前移皮瓣的设计方法及其在头皮缺损修复中的作用。
舌状皮瓣是一个大的双蒂前进皮瓣设计,在基部有一个三角形延伸,这允许头皮的大面积表面进行重新分布。该文对2013-2017年间21例应用此方法行皮瓣修复头皮缺损的成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21例患者均获得完整、有活性的受体部位软组织覆盖;19%出现与皮瓣活力无关的并发症;仅1例患者因脑脊液漏需要进行游离皮瓣重建。
作者认为,舌帽状皮瓣为修复头皮缺陷提供了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该技术优化了由感染或化疗/放疗导致的缺损头皮组织的修复,从而实现更复杂的重建选择。
【祝海平】
7. 新皮质耐药性局灶性癫痫患者行立体脑电图导引激光消融的概念和手术技巧
Stereoelectroencephalography-Guided Laser Ablations in Patients With Neocortical
Pharmacoresistant Focal Epilepsy: Concept and Operative Technique
PMID:29554343 DOI:10.1093/ons/opy022
激光消融术在治疗多种颅内疾病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包括原发和转移性脑肿瘤、放射坏死和癫痫。该文章试图描述与磁共振成像(MRI)阴性的耐药性新皮质局灶性癫痫患者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激光消融相关的新方法和概念。
作者介绍了一例17岁的难治性癫痫病人,术者在先前SEEG颅内数据的指导下,使用机器人引导装置将一个激光消融探针插入到左侧额上内侧回。在多平面数字成像视图和实时热成像下进行消融,治疗前后MRI平扫(对照T1序列) 证实消融的部位和大小。采取该方案治疗后该病人没有出现治疗相关并发症,病人手术后随访20个月一直未见癫痫发作。
作者认为,SEEG引导激光消融在磁共振成像(MRI)阴性的耐药性新皮质局灶性癫痫患者治疗中是可行的。
【祝海平】
8. 超声骨刀:一种安全的枕下外侧开颅 手术技术?
Piezosurgery—A Safe Technique to Perform Lateral Suboccipital Craniotomy?
PMID:29300964 DOI:10.1093/ons/opx272
超声骨刀(PS)是一种基于压电效应产生的微振动的相对较新的技术。它有选择地切割骨组织并保护周围的软组织的作用。该文章探讨了超声骨刀在枕下外侧开颅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使用超声骨刀对22例(前庭神经鞘瘤13例,岩骨脑膜瘤5例,岩斜坡脑膜瘤1例,表皮样囊肿2例,岩骨胆固醇肉芽肿1例)桥小脑角病变行枕下外侧骨瓣开颅手术,观察超声骨刀的应用效果,其中6例使用超声骨刀切除颅骨前留有钻孔,16例无钻孔,结果发现:6例行开颅术中偶发硬脑膜损伤,3例乙状窦损伤。
作者认为,虽然超声骨刀是一种安全、选择性的骨切开技术,可以保护周围软组织,但在枕下外侧开颅术中仍可导致意外的硬脑膜撕裂。在使用超声骨刀进行开颅手术时,必须牢记这一点。
【祝海平】
9. 术中使用吲哚菁绿成像评估鼻内皮瓣的活性
Evaluation of Intranasal Flap Perfusion by Intraoperative Indocyanine Green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
PMID:29554360 DOI:10.1093/ons/opy002
鼻内皮瓣在内镜重建颅底缺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术后皮瓣坏死可导致脑脊液漏等一系列并发症。本文探究使用吲哚菁绿(ICG)近红外成像能否预测颅底手术术中带蒂鼻皮瓣的活性。
研究者在术中评估皮瓣蒂和皮瓣体的吲哚菁绿增强程度,并量化为高、中、低或无增强,其中高度和中度增强归为阳性增强,低度或无增强归为阴性增强。结果显示:术中皮瓣蒂吲哚菁绿强度与术后皮瓣MRI增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97%和67%,术中皮瓣体吲哚菁绿强度与术后皮瓣MRI增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70%和100%;术中皮瓣蒂及体吲哚菁绿均增强,术后皮瓣MRI增强和坏死率为100%和0%;术中皮瓣吲哚菁绿强度与否与术后脑脊液漏无相关性。
因而研究者认为,术中皮瓣吲哚菁绿(ICG)近红外成像可作为预防和管理内镜颅底重建术后并发症的有效工具。
【何长春】
10. 探究使用虚拟外科训练系统放置胸椎椎弓根螺钉的效果
Effectiveness of the Thoracic Pedicle Screw Placement Using the Virtual Surgical Training System: A Cadaver Study
PMID:29554379 DOI:10.1093/ons/opy030
虚拟外科训练系统能帮助外科医生熟悉手术过程和改进手术方法。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在脊柱外科中广泛应用,鉴于胸椎特殊的血管和神经解剖结构,该部位手术对螺钉固定技术的要求更高。该研究探讨了使用虚拟外科训练系统放置胸椎椎弓根螺钉的价值。
研究者将受试的住院医师分为2组,试验组接受虚拟外科训练系统的训练,对照组接受模型解说和视频展示,然后2组各自将椎弓根螺钉植入胸椎标本中。术后行CT检查来确定固定的准确性,从而评价胸椎弓根钉固定的模拟训练VSTS是否能有效提高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学习效果,缩短住院医师学习时间。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螺钉在椎弓根内的比例分别为92.86%和70%;螺钉穿透椎弓根的比例分别为7.14%和30%,试验组放置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研究者认为,通过虚拟外科训练系统进行针对性训练后,住院医师对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掌握得更好,这一系统为医生学习手术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方法。
【何长春】
11.脊柱手术中影像引导下的立体视觉配准
Stereovision Co-Registration in Image-Guided Spinal Surgery: Accuracy Assessment Using Explanted Porcine Spines
PMID:29518246 DOI:10.1093/ons/opy023
目前,影像引导下的脊柱配准方法的使用受到准确性、有效性及成功等方面的限制。本研究对脊柱手术中立体视觉配准的准确性进行了评价。
研究选取10例猪的脊柱,将背侧的软组织进行不同程度的剔除。在每个脊柱上放置骨螺钉,然后在高分比率的CT下成像,使用跟踪的校准立体摄像系统获得立体图像,对图像进行处理、重建,注册基于术前CT的重建图像。确定目标区域椎板和关节面的配准误差。对每个脊柱的不同水平进行椎板切除术,计算切除不同数量骨质后的配准误差。结果显示:所有的软组织都被剔除后,平均立体视觉配准误差为2.19 ± 0.69 mm;而软组织剔除有限时,平均立体视觉误差为2.49 ± 0.74 mm。椎板切除术的进行并不会影响配准误差的准确性。
作者认为,立体视觉为脊柱背侧开放性手术的进行提供了一种有用配准方法。本研究中,即使是在有软组织覆盖骨性解剖或进行了部分中线椎管切除的情况下,总体平均配准准确性依然可达2.21mm。
【严贵忠】
12.基底动脉尖动脉瘤手术入路的深度分析
Analysis of Surgical Freedom Variation Across the Basilar Artery Bifurcation: Towards a Deeper Insight Into Approach Selection for Basilar Apex Aneurysms
PMID:29514321 DOI:10.1093/ons/opy012
对于基底动脉尖动脉瘤的手术入路选择,一般来说眶颧入路优于翼点入路。但目前缺乏翼点入路相关拓展入路对目标区域内血管可操作性的研究。本研究对翼点入路、眶翼点入路及眶颧入路对基底动脉尖处的手术操作空间进行了比较。
研究者以基底动脉尖处的3个血管(同侧和对侧P1-P2结合处、基底动脉尖)的可控性作为手术空间的评价标准,在10例尸头上进行翼点入路、眶翼点入路和眶颧入路开颅手术,结果显示:翼点入路向眶翼点入路转化后,对目标区域内3处血管的操作性明显增加,但随着术野的深入,对浅表区域的可操作性(同侧P1-P2)由60%下降到深部区域(对侧P1-P2)的35%。而眶翼点入路向眶颧入路转化后,对同侧P1-P2及基底动脉尖处的可操作性增加较小(<4%),但对侧P1-P2的可操作性增加了19%。
作者认为,眶翼点入路能够显著增加基底动脉尖处血管的可操作性,眶颧入路能够增加对深部区域血管的可操作性,因此对基底动脉尖巨大动脉瘤,需控制对侧大脑后动脉P1段时,眶颧入路时合适的选择。
【严贵忠】
13. 探究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椎动脉动脉瘤术后脊髓后动脉供血区脊髓梗死的原因
Spinal Cord Infarction in the Region of the Posterior Spinal Artery After Embolization for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
PMID:29538687 DOI:10.1093/ons/opy026
部分椎动脉动脉瘤患者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出现脊髓后动脉供血区脊髓梗死,该研究试图探索导致这一并发症发生的因素。
研究纳入21例自发性椎动脉动脉瘤患者,其中未破裂动脉瘤13例、破裂动脉瘤8例。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方法包括载瘤动脉封闭、V3段近端的闭塞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SACE)。探究变量包括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瘤内是否形成血栓、抗血小板治疗及手术治疗方式。结果显示:共发生3例脊髓梗死,主要症状是感觉障碍,有2例合并轻度偏瘫,所有脊髓梗死经证实均发生于脊髓后动脉供血区。进一步分析发现,小脑后下动脉型动脉瘤行V3段近端闭塞和近端血流阻断与脊髓后梗死相关。
作者认为,侧支循环不足和术中血流阻断引起的血栓栓塞可能是脊髓后动脉区梗死的主要原因。
【何长春】
14. 创新方法:在锁骨下胸壁内置入反应性神经电刺激器
A Novel Approach for Responsive Neural Stimulator Implantation With Infraclavicular Placement of the Internal Pulse Generator
PMID:29554324 DOI:10.1093/ons/opy025
反应性神经电刺激器(RNS)是一种闭环反应性脑刺激器,当检测到癫痫发作时通过对病灶产生定向刺激来达到干扰或终止癫痫发作的目的。RNS由钛金属制成,且需手术置入颅内,但由于电池的4年寿命所限,需要反复取出和置入,增加了脑部手术处感染和血管损伤的风险。
本文作者通过采用外周神经刺激器的相关组件,创新性地设计了在锁骨下胸壁内置入RNS的新方法来抑制癫痫发作。该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结果显示,其脑电图监测的结果相对令人满意,患者术后随访2年未见感染及癫痫发作。
作者认为,SNS置入位置的改变可作为脑部不适合再次置入该系统的患者的一种替代治疗方案。
【何长春】
15. 技术要点:使用On-Q鞘管同时放置双侧枕下和眶上神经刺激器
Concurrent Placement of Bilateral Suboccipital and Supraorbital Nerve Stimulators Using On-Q* Tunneler: Technical Note
PMID:29554316 DOI:10.1093/ons/opy036
On-Q鞘管一般用于硬膜外麻醉时持续药物注射,本文通过一则病例展示了使用On-Q鞘管同时放置双侧枕下和眶上神经刺激器来治疗难治性头痛的技术要点。
患者是一位49岁的女性,既往因难治性头痛行手术放置双侧眶上神经和枕神经刺激器,切口位于前额及枕部,电极线连线固定左耳部。术后1月由于发热和切口处流脓而取出刺激器,之后头痛症状再次发作。经抗感染治疗后,予再次行手术放置双侧眶上神经和枕神经刺激器治疗,具体方法如下:采用头偏向左侧仰卧体位,C型头架固定,为避开原先的感染,切口选择右侧后乳突部;使用On-Q管来制造通向左眶上的通道,然后在透视下放置刺激器的电极导线,同样方法在颈部的切口定位枕部的电极;枕部及眶上的电极均连于脉冲发射器上,后者置于右侧胸壁部位并用线缝于皮下2cm。患者于术后2周出院,术后6周头痛症状缓解。
作者指出,相比于传统的刚性 Tuoby 针,On-Q管较柔软、灵活性高,能够从单侧切口同时放置双侧眶上神经和枕神经刺激器,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该手术的美容风险和感染风险,降低患者的治疗花费。
【何长春】
16. 手术视频:纤维切除颈脊髓部肿瘤
Microsurgery for Cervicomedullary Tumor: 2-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29534237 DOI:10.1093/ons/opy024
对神经外科医生而言,脑干肿瘤的切除是一项挑战。此部位的肿瘤发病年龄呈双峰,一个是儿童(高达18%),另一个是四十岁左右。脑干肿瘤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颅神经的损害。在该手术视频中,患者是一位52岁的男性,患者入院2月前有高位颈部疼痛伴右下肢感觉异常病史。颈部和脑部MRI检查提示:肿块在延髓后正中/邻近四脑室处。遂予行后正中枕下入路手术,通过进入髓质后沟来切除肿瘤。最终肿瘤成功完全切除,术后病理诊断II级为室管膜瘤。本视频展示了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该患者颈髓肿瘤的手术技巧。
【何长春】
17. 手术视频:硬膜外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Endovascular Occlusion of Epidural 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2-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29538711 DOI:10.1093/ons/opy031
与常见的I型脊髓硬膜动静脉瘘不同,硬膜外硬脊膜动静脉瘘的分流点位于动脉和硬膜外静脉间。根据临床表现和磁共振成像难以区别两者,通常需行血管造影检查来鉴别。鉴别两者的重要性在于,硬膜外动静瘘的治疗关键是栓塞回流至瘘的硬膜外静脉,而如果只单独栓塞髓内的静脉则可引起永久的分流,或者在其他部位的复发。然而,大多数脊髓硬膜外动静脉瘘位于硬膜外部位,一般不易暴露和切除。本视频则展示了采取血管内栓塞成功治疗的硬膜外动静脉瘘的一个案例。
【何长春】
18.手术视频:双额开颅切除复发骨纤维发育不良
Bifrontal Craniotomy for Resection of Recurrent Fibrous Dysplasia: 2-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29534205 DOI:10.1093/ons/opy027
骨纤维发育不良是一种瘤样生长生长的疾病,受侵骨质结构改变,治疗需要神经外科切除并行重建手术。本视频展示了一例行双额开颅切除复发骨纤维发育不良的手术病例。
患者为31岁女性,既往因骨纤维发育不良行扩大颅面切除术及颅腔重建术。1周前出现发热,寒战,头痛,右侧突眼。查体发现左侧凝视麻痹,复视。MRI示:右侧额叶脑实质内脓肿,并骨纤维发育不良复发。进行血培养,给予静脉广谱抗生素及抗癫痫药治疗。患者再次性双额开颅扩大前颅底切除复发骨纤维发育不良,清除脑脓肿,放置脑室外引流。术后给予静脉抗生素治疗6天出院。
术后CT及MRI示颅底骨纤维发育不良切除满意,手术缺损部位用软组织和脂肪瓣修复,右侧突眼缓解。三个月后定制Medpor行颅骨成形术。手术后14个月随访时,患者复视和凝视麻痹完全缓解。影像学检查仅见微小的骨纤维发育不良残余。
【严贵忠】
19.手术视频:手术切除髓内表皮样囊肿
Surgical Resection of Intramedullary Epidermoid Cyst: 2-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29618113 DOI:10.1093/ons/opy067
髓内表皮样囊肿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术前因缺乏典型的影像学特征而诊断困难。本视频中的患者是一位32岁的男性,因症状性髓内病变就诊,手术中证实为髓内表皮样囊肿。术者予切除珍珠样角蛋白物质达到脊髓减压的目的,囊壁因与脊髓实质粘连紧密而部分切除。该视频展示了切除这种少见髓内肿瘤的手术要点。
【严贵忠】
20.手术视频:手术切除颈部哑铃形肿瘤
Surgical Resection of a Cervical Dumbbell Tumor: 2-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29547913 DOI:10.1093/ons/opy033
本视频是一则颈部哑铃形肿瘤切除的手术视频,视频中的患者因进展性肢体肌力减弱3个月就诊,其术前影像学检查示:颈2-3哑铃形病变并骨质破坏。患者成功地进行了肿瘤全切手术,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恢复。病理证实为神经鞘瘤,WHO I级。本视频展示了颈部哑铃形肿瘤切除术和后路固定的手术技巧。
【严贵忠】
21.手术视频:小脑后下动脉假性动脉瘤结扎并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重建手术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Pseudoaneurysm Clip Ligation With Reimplantation Into the Vertebral Artery: 3-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29514320 DOI:10.1093/ons/opy017
本视频中的患者是一位53岁、既往健康的男性,因突发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并脑积水就诊,主要表现为言语不清,左侧眼睑下垂,左侧肌力减弱。脑血管造影示:左侧小脑后下动脉起始处梭形夹层动脉瘤。术前评估发现不适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并且对侧小脑后下动脉发育不良,不能进行搭桥手术。最终决定进行小脑后下动脉与椎动脉的重建,夹闭结扎假性动脉瘤。该视频展示了这一手术过程。术中荧光造影及术后脑血管造影见重建的小脑后下动脉显影良好,假性动脉瘤完全阻断。
【严贵忠】
22.手术视频:经侧裂池岛下回入路切除钩回海马区域肿瘤
Left Transsylvian Transcisternal and Transinferior Insular Sulcus Approach for Resection of Uncohippocampal Tumor: 3-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29878277 DOI:10.1093/ons/opy106
内侧颞叶可以划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部分由钩回和海马头组成。到达钩回海马区域的手术入路重要有两种,即前内侧颞叶切除(Spencer技术)和经侧裂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Yasargil技术)。
本视频中,一名29岁男性以癫痫起病,左侧颞叶内侧前部强化病灶,符合高级别胶质瘤诊断。既往在8岁时行颈部星性细胞瘤切除术,术后行脑脊髓放射治疗及脑室腹腔分流术。肿瘤经侧裂池-岛下回入路切除,达到完全切除,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完好,随访6个月期间无癫痫发作。
在视频中术者演示了该入路下的手术解剖和技术要点,该入路与前内侧颞叶切除术相比,具有保留前外侧颞叶皮层的优点,尤其适用于位于优势半球,与包括下额枕束、下纵束及视放射纤维的大部分在内的相关纤维束密切相关的病灶。但作者同时指出,经侧裂池入路具有手术技巧和解剖的挑战性,有损伤血管和术后血管痉挛发生的风险。
【严贵忠】
23.手术视频:原位左侧大脑前奇动脉与右侧胼周动脉搭桥术治疗右侧大脑前动脉A1/2巨大动脉瘤
In Situ Left Azygous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to Right Pericallosal Artery Bypass for Treatment of a Giant Right A1/2 Aneurysm: 2-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29762758 DOI:10.1093/ons/opy110
在本视频中,患者是一位46岁的男性,因反复晕厥发作就诊,起初判断为心源性晕厥,但最终证实患有右侧大脑前动脉A1/2段起源的囊性动脉瘤,部分已形成血栓,使得Monro孔阻塞,左侧脑室梗阻。影像学显示:左侧大脑前动脉A2段奇动脉供应双侧胼胝体动脉。鉴于此,术者先为该患者实施了原位左侧大脑前动脉远端与右侧胼周动脉的侧侧吻合术,然后夹闭结扎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超声吸引器清空动脉瘤。术后随访患者动脉瘤未复发,脑积水得到缓解。术后随访6个月时脑血管造影示搭桥动脉显影良好。
【严贵忠】
24.手术视频: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弓亨特综合征(Bowhunter’s Syndrome)
Microsurgical Treatment of Bowhunter's Syndrome: 3-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29617854 DOI:10.1093/ons/opy059
弓亨特综合征(Bow hunter's syndrome,BHS)也叫弓亨特卒中或旋转性椎动脉闭塞,是一种罕见的、在正常生理范围内转头引起的椎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综合征。该视频展示了一例弓亨特综合征患者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过程。
视频中的患者是一位56岁的男性,因向左侧长时间转头出现间断性头晕、晕厥、头痛发作1年就诊。患者既往曾接受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颈6-7融合术。神经功能完好,静态、动态及血管成像示右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左侧椎动脉完全供应后循环。动力位影像示:头向左侧旋转时,左侧椎动脉在颈5-6椎间盘上部受压。
术者采取颈前路入路,主要步骤有:充分暴露颈椎,分离颈5-6椎间盘外侧与横突,确认前结节,多普勒探测受压以上的椎动脉;高速磨钻磨薄横突前壁,咬骨钳暴露受压处椎动脉;松解受压椎动脉处及上下的纤维韧带。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无缺失,术前症状完全缓解,2天后出院。由于患者术后症状完全缓解,未做进一步的影像学评价。
【严贵忠】
25. 手术视频:血管内血流导向技术治疗创伤性颅底大型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
Large Traumatic Skull Bas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Pseudoaneurysm managed With Endovascular Flow Diversion: 2-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29788370 DOI:10.1093/ons/opy119
本视频展示了一例创伤性颅底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血流导向技术治疗的过程。患者是一位27岁的男性,由于摩托事故导致颅底骨折累及颈内动脉。CTA提示右侧颈内动脉一直径约2cm的假性动脉瘤。病情平稳后行DSA提示动脉瘤增大。受伤后第9天,行支架辅助下颈内动脉血管重建术,术前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抗治疗,在镇静和肝素化后,行血管内支架辅助血流导向术重建假性动脉瘤,随后见动脉瘤内血流即刻停止。治疗过程顺利,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患者愈合良好,随访无神经功能损伤。
【何长春】
26. 手术视频: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左侧颞-枕区破裂的大型动静脉畸形
Microsurgical Resection of Ruptured Large Left Temporo-Occipit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3-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29788334 DOI:10.1093/ons/opy118
对于复杂大型动静脉畸形,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难度颇高,本视频展示了该手术的技术要点。本视频中的患者是一位颅内出血的59岁男性,被诊断为颞-枕区Spetzler–Martin分型IV级大型动静脉畸形。术前DSA显示畸形大小为4cm×4cm,包含浅深静脉引流,大脑后和大脑中动脉多支动脉供应。予行左侧颞枕、乳突、后乙状窦开颅术,术中可见在Labbe静脉区有大的引流静脉入乙状窦,同时有多支动脉血供、引流静脉在脑室周围。该视频展示了穿支动脉的暂时夹闭和烧灼技术,以及血流阻断后畸形血管团的分离、切除。术后患者出现急性非流利型失语,给予语音治疗后改善。术后DSA显示,畸形血管团已全部切除。术后3月随访,患者完全康复。
【何长春】
27. 手术视频:行幕下小脑上入路显微切除三脑室后/松果体区乳头状瘤
Microsurgical Resection of Posterior Third Ventricular/Pineal Region Papillary Tumor Via Supracerebellar Infratentorial Approach: 3-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29788336 DOI:10.1093/ons/opy133
第三脑室后/松果体区可发生各种不同性质的占位性病变,幕下小脑上入路能直接进入此区域,并充分显露该区域深部结构。该视频中的患者是一位在外院因脑积水行内镜下三脑室造瘘的28岁女性,行活检后诊断为松果体区乳头状瘤。因复查影像学显示肿瘤逐渐增大,患者为求手术切除而入院。本视频展示了该患者的手术入路及显微切除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术中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出现任何并发症。
【何长春】
28. 手术视频: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显微外科切除
Microsurgical Resection of Spinal Cord Hemangioblastoma: 2-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29788139 DOI:10.1093/ons/opy123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高度血管化的良性肿瘤,病理分级为WHO I级。本文视频展示了一例患者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患者是一例30岁的男性,以突发尿失禁为主要表现,磁共振显示胸11段髓内增强肿块,脊髓空洞延及到颈1段。选择后正中入路,显露解剖平面,显微镜下分离肿块背侧神经根。手术切除肿块时的关键技巧在于如何减少出血,保障手术安全,术者选择遵循动脉血管畸形切除的原则,即:先行凝结动脉,手术结束后再凝结静脉。术后患者尿失禁症状完全缓解,无神经功能损伤。
【何长春】
29. 手术视频:儿童大脑前交通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的外科手术治疗
Management of a Previously Coiled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 in a
Child: 3- 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29618114 DOI:10.1093/ons/opy041
当脑动脉瘤行弹簧圈栓塞介入术后出现假性动脉瘤的问题,往往比较棘手,需要通过开颅手术来解决,该视频就展示了这样一例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的技巧。患者是一例11岁的男孩,因大脑前交通动脉A1-A2段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外院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在康复中心治疗期间,因再次出现出血和急性神经功能障碍,而行开颅手术治疗。术中在颈动脉分叉的A1段确认动脉瘤位置,发现其形状比原来造影大,瘤壁异常薄,符合假性动脉瘤。切除部分额直回暴露A2段及残余的瘤囊、血栓后,血栓及先前放置的弹簧圈被移除。使用2个动脉夹重建右侧A1段。术后脑血管造影提示:动脉瘤完全夹闭,大脑前动脉重建良好。
【何长春】
30. 手术视频:海绵窦区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
Microsurgical Resection of Cavernous Sinus Meningioma: 2-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29514273 DOI:10.1093/ons/opy019
海绵窦区肿瘤肿瘤的主要临床表现有面部疼痛、麻木,眼球突出,眼球运动及功能障碍,视力障碍,以及垂体功能障碍等,其治疗相对较高。该视频展示了一例海绵窦区脑膜瘤患者的手术治疗过程。该患者是一例52岁的老年女性,表现为外展神经麻痹,并伴有复视症状,MRI提示左侧海绵窦区肿块均匀增强。患者初诊时首先考虑炎症病变,给予3天大剂量的甲泼尼龙治疗随后30天口服强的松,由于临床及放射学表现无改善,遂考虑脑膜瘤或代谢性疾病。予以行扩大中颅窝入路手术治疗,视频展示了术者完整分离并切除肿瘤,充分减压外展神经的过程。术后病理诊断:WHO I级脑膜瘤。术后患者复视症状明显缓解。
【何长春】
31. 手术视频:脑室内大三角形肿瘤的显微切除
Microsurgical Resection of a Large Intraventricular Trigonal Tumor: 3-DimensionalOperative Video
PMID:29618124 DOI:10.1093/ons/opy068
此视频展示了通过狭小的脑通道行脑室肿瘤切除术的技术要点。案例是一个持续5年表现为左侧听力丧失和眩晕的62岁老年女性,磁共振检查提示左侧脑室三角形肿块。由于持续性眩晕、头痛及随访肿块的逐渐增大,最终行左侧顶部开颅术。通过电极确定运动和感觉区,神经导航确定肿瘤的位置,术中见肿瘤呈粉红色,包膜完整。予分离并烧灼肿瘤周围的脉络膜丛和脉络膜前、后血管。待周边包膜完整分离后,予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诊断:WHO Ⅰ级脑膜瘤。术后病人出现轻度的运动性及感觉性失语,但逐渐改善。术后MRI显示:肿瘤全切,无脑损伤。术后3月随访:患者言语正常,日常生活自理。
【何长春】
32. 数字量化脑高灌注综合症:一个症状性颈动脉闭塞病人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后表现为短暂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被图像证实为局部高灌注及移植血管高流量的个案报告。
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 by the Numbers: Transient Focal Neurological Deficit, Imaging-Proven Focal Hyperperfusion, and High Graft Flow Rate Following 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Middle Cerebral Artery bypass in a Patient With Symptomatic Carotid Occlusion—Case Report
PMID:29514319 DOI:10.1093/ons/opy010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STA-MCA bypass)主要用于大脑前循环脑血管重建,但是行单支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后发生脑高灌注综合症的几率高达45%。定量磁共振血管成像能无创地测定术后单支吻合术旁路的血流量(一般为50-100ml/min),本文中作者用确切的证据展示了一例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后移植血管的高血流量表现为高灌注综合症的案例。
患者是一例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58岁病人,临床表现为右侧偏瘫和运动性失语,磁共振血管造影提示左侧颈内动脉闭塞,经过药物治疗后症状无改善,遂行颞浅动脉顶支与大脑中动脉额4段吻合术。术后第二天运动性失语加重,血压维持于100-150mmHg,考虑术后低灌注。脑电图排除癫痫发作。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扫描(SPECT)提示吻合旁路左侧半球的局部高灌注,特别是Broca’s区。定量磁共振血管造影(qMRA)提示吻合旁路血流量52ml/min。诊断为术后高灌注综合症,给予尼卡地平维持血压于100-120mmHg。数天后病人失语完全缓解,术后2周出院。4月后随访,无脑血管病变,复查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扫描(SPECT)提示两侧半球均匀灌注,无残留高灌注。定量磁共振血管造影(qMRA)提示吻合旁路血流量为34ml/min。
作者总结诊治经验如下:当移植血流量超过50ml/min时,联合运用SPECT和qMRA能够发现术后早期的高灌注综合症,临床上它主要表现为头疼、癫痫、局部神经功能缺损。行颅内外血管吻合术后首先排除移植血栓性脑缺血、癫痫、术后出血及其他相关并发症。最重要的是与脑缺血的鉴别,术后血压和氧合的控制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何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