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至少要包括如下内容:
Rhoton显微解剖文献的温习。
入路培训,绕开Rhoton解剖的温习,说不过去。学习经典文献,学习正常状态下的显微解剖。
2
自身团队的解剖成果展示,入路图片展示。
只有自身团队亲自做过显微解剖入路的尸头训练,才能培训其他学员。这样才具有说服力。培训师必须亲自做过,才有资格培训他人。
3
影像解剖的展示,病例影像的解读。
有了病例影像,就有了贴近临床之感。缺乏病例影像,正是基础解剖教研室所欠缺的。
4
术中图片高清截图的步骤化展示。
这是要学习病理状态下的显微入路解剖。看看哪些解剖标识,有移位,思考是否有借助导航的必要。
没有导航,或导航仅有一台,那么,在病理状态下,在正常解剖标识不能很好利用之时,如何将手术推进,这也是需要探讨的内容。
综合起来,Rhoton正常解剖+自身解剖成果+影像解剖+病理状态下显微解剖,这4个方面在幻灯片中都有所展示,那么这个幻灯片就像个样子了。
温习入路解剖,而不是温习系统解剖与局部解剖。
社会生活中,现强调媒体融合。颅底外科入路培训,也应强调“融合”,这里面既包括comprehensive anatomy,也包括解剖与入路的融合、标准入路与临床实际的融合。
(二)
内镜发展,大道至简。
笔者不是内镜从业者。当前,内镜的发展正在重复上演显微颅底的历史发展过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渐勃兴起经岩入路,如岩前入路、岩后入路、岩前后联合入路。总体来看,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同道,正在逐步减少经岩入路的使用。
当前,Spetzler教授、Samii教授,均不倡导经岩入路。Fukushima教授以combined petrosal approach闻名于世,目前仍是经岩入路的坚定维护者。
内镜学术演示,以展示旁中央区手术,以展示transclival ,为“高大上”,这颇似显微颅底经岩入路的历史发展。内镜应用,从中央区,到旁中央区,再到中央区手术的回归,或许是未来的趋势。
把旁中央区手术,转化为中央区手术,如侵袭性泌乳素瘤,可以先吃溴隐亭,肿瘤缩小后,缩回ICA内侧后,再手术。药物研发,是回归中央区手术的途径之一。
途径之二,大力发展keyhole 经颅内镜技术。经鼻内镜仅做中央区手术,病变的旁中央部分,一期经颅内镜从侧方做掉。经鼻是一个关键孔,经颅又是一个关键孔,两孔联用、一期手术。这样,似乎有利于颅底骨质的保留。
途径之三,旁中央部分,影像随访或伽玛刀。病变残留,不丢人,不再追求影像学完美。
2
扩大中颅底入路的未来。
理念更新,技术进步,扩大中颅底入路,其使用也会越来越少。
磨除岩尖,最适合岩斜脑膜瘤。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多数颞下经天幕入路即可。肿瘤性质、基底附着情况,亦是入路选择的参考因素。
大道至简。成长提高期的医生,多数有一种把手术做大的倾向,常常选用步骤复杂的手术入路。笔者亦是处在成长提高期的医生。
Simple is the best. 轮回,大道至简。
(三)
其一
围绕关键词“磨除”。
前床突磨除、岩尖磨除、内听道磨除、乳突磨除、枕髁磨除等,用“磨除”作为行文主线,可以写一篇很好的文章,亦可制作一组手术展示视频。
2
硬膜外磨除、硬膜内磨除、硬膜内外磨除,争论与适用。
Dolenc与Kawase,两位大师,有一个基本共识:硬膜,是最佳的保护屏障,因而主张硬膜外磨除前床突、硬膜外磨除岩尖。
但是,需认识到:Dolenc入路(前外侧入路)、Kawase入路(侧方经岩入路),皆或多或少受到耳鼻喉侧颅底影响。
因为,神经耳科应用磨钻的历史,远远悠久于神经外科。
经过几十年发展,神经外科人,逐渐成熟,形成自己的思想,硬膜内操作,应是一种变化趋势。
不能再让神经耳科引领神经外科了。是耶,非耶?
3
磨除范围。
器械、技术的发展,磨除范围的大势,应是越来越小。
不磨除,又能切除病变,则是更好。比如,内镜辅助,使得某些病例不再需要磨除内听道。
其二
围绕关键词“移位”。
视神经移位、动眼神经移位、三叉神经移位、面神经移位(向前移位、向后移位)、椎动脉移位等,用“移位”作为行文主线,也可写一篇很好的文章,亦可制作一组手术展示视频。
移位,解决:
(1)视野死角问题;
(2)扩大操作空间;
(3)手术自由度等。
移位与磨除,具有天然联系。通常,只有磨除骨质,才能使神经从视神经管、面神经管等,解放出来,进而达到移位。
移位,常常是因为我们选择了后方入路。假如学会内镜经鼻颅底,或选择Kawase入路等腹侧入路,可能就会减少移位技术的使用。
(四)
Samii教授,提倡使用额外侧入路。
2
如果使用中线纵裂入路,Samii教授通常使用Bifrontal,双额底开颅方式。
3
Samii教授有时会结扎切断前交通动脉,增加显露。这种做法与双额底开颅,在逻辑上应是前后呼应一致的。
既然已开双额底骨瓣,何必千方百计保护前交通动脉? 这似乎应是Samii教授手术理念考量。
4
Samii之双额底纵裂入路,潜移默化中体现着深受Derome之基底入路的影响。
5
额外侧入路与Juha之眶上外侧入路,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欧洲的德国与芬兰,都在提倡简约的手术入路。
(五)
中国颅底外科,深受日本颅底外科影响。
过去、现在,进修颅底专业,通常必学的两个入路是---扩大中颅窝底入路与乙状窦前幕上下联合入路。这两个入路的学习,我们是在学习Hakuba(白马明)。
近几年,特别是当前,进修颅底专业,通常必学的入路有---岩前入路。只不过,不是经典岩前入路(Kawase入路),而是改良Kawase入路。岩前入路的学习,我们在学习Kawase。
Fukushima教授,为什么在中国很有名? 笔者认为,这颇值得思考。
以2001年,周良辅院士的《现代神经外科学》为例,其颅底海绵窦章节,曾提及Fukushima三角(道前三角、道后三角等)、Hakuba三角。
在笔者掌握的文献中,Dolenc教授、Rhoton教授,在其专著文献中,从未出现过“Fukushima triangle”、“Hakuba triangle”等字样。但是,却多次出现“Kawase triangle”类似表达。
无论怎样,从理念引领角度,世界颅底外科的半边天,应是日本颅底外科。遂,曾撰写神外资讯Japanese Skull base neurosurgeons,尽情倾吐少壮无知之言。
(六)
有关侧俯卧位与半坐位的探讨:
当前国内有关此话题的讨论与辩论,从未停歇。
不提倡半坐位的术者,其中相当一部分,从未施行过半坐位手术,自然也不知道半坐位的优势。
如果辩论双方,都各自从事过侧俯卧位与半坐位手术,且达到一定病例数的积累,此时,方在一个对话平台上,方可展开探讨、辩论。
2
没有完美的手术体位。
如果以侧俯卧位的长处,比较半坐位的短处,则不够客观、公正。反之亦然。
3
理念与习惯的理解。
侧俯卧位与半坐位,如果是理念问题,如果侧俯卧位理念落后了,那么就要跟进,多行半坐位手术。
如果是术者习惯、地域习惯问题,则没必要去改变什么。中国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
4
欧洲颅底思想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未来发展?
过去、当前,总体来看,中国颅底外科界,深受北美、日本颅底外科的影响。因而,自然多施行侧俯卧位。
如果欧洲(以德国为代表),在未来,能独占鳌头影响中国颅底外科界,自然有益于广泛推行半坐位。
5
内镜与显微镜技术手段之争、体位之争、动脉瘤开颅与介入之争,在未来,可以考虑不再设立类似的会议话题。
(七)
海绵窦的Fukushima三角
Fukushima教授,在海绵窦区有3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三角,即道前三角、道后三角、滑车神经上三角,分别对应英文为premeatal triangle、postmeatal triangle、superior triangle。笔者认为,上述3个三角,在临床手术入路应用的实际价值,不及Dolenc triangle与Kawase triangle。
Fukushima教授其成就:不在3个海绵窦三角的命名上,而在多个三角融合利用的理念提出,即the concept of multiple triangular operative corridors。
需注意,在Dolenc教授专著、Rhoton教授专著,从未提及“Fukushima triangle”等字样。在海绵窦解剖学习中,要谈及3位大师的著作、观点,横向比较中,掌握知识点全貌,进而建立自我智识。
2
乳突 Fukushima三角
Fukushima教授,在乳突区亦是提出3个三角的概念,即Fukushima’s outer mastoid triangle、Fukushima’s inner mastoid triangle、Macewen’s triangle。
这里需注意Fukushima’s inner mastoid triangle与Trautman’s triangle的境界区分。
笔者认为,在临床实战中,用2个三角的知识点指导实践即可,那便是Fukushima’s outer mastoid triangle(乳突尖-星点-颧弓根)、Trautman’s triangle(窦硬膜角-颈静脉球-后半规管上部)。
从解剖标识的指导的意义,笔者认为Fukushima’s inner mastoid triangle、Macewen’s triangle没有太多临床指导价值。当然,有专家认为使用Fukushima’s inner mastoid triangle,以二腹肌沟为指引,有利于Fallopian canal磨除显露,值得参考。
3
颈静脉孔 Fukushima三角
Fukushima教授,在颈静脉孔区提出2个三角即condylar triangle、tuberclar triangle。磨除颈静脉结节,实现下斜坡、延髓腹侧显露。从道理上,颈静脉结节磨除与内听道道上结节磨除,是类似的理念,即应用后外侧手术入路更好地实现岩斜显露,实现脑干腹外侧、腹侧显露。
笔者认为,未来,枕髁磨除会越来越少。与其后外侧入路磨除枕髁,倒不如内镜经鼻(口)从前方把病变切掉。这样,也就不用担心颅颈稳定性的问题了,自然也能减少颅颈稳定高值耗材的应用。多数神经外科医生,能回避其不擅长的技术如骨科固定;患者及家属,能减轻经济负担,减少住院次数。
4
中颅窝之Fukushima菱形区,Rhomboid
从境界范围来讲,大体理解Rhomboid=Kawase triangle+premeatal triangle+postmeatal triangle。
笔者认为,Fukushima Rhomboid 概念的提出,应是受到Hakuba扩大中颅窝底入路,以及Kawase岩前入路的影响。使用菱形区的手术入路,其工作区域范围:小于扩大中颅窝底入路,大于岩前入路。
念及,扩大中颅窝底入路,前方至视神经管,后方至内听道后方的迷路半规管,外侧至颞底、颞下窝,内侧至鞍旁、岩斜。“扩大”,扩大至岩斜,以及颞下窝,是最重要的特点。至于鞍旁间隙、海绵窦,额颞入路、额眶颧入路就可达及。
温习岩前入路,要从温习扩大中颅窝底入路开始。因此,Hakuba教授,白马明教授,其文献、专著是必读。
(八)
颅底外科手术入路解剖培训,即将亮剑2019。各路门派,各怀绝技,各自称雄。如何做到谁与争锋?
以眶颧入路为例,以幻灯片制作为例,简述一二。眶颧入路,从开颅骨瓣处理着眼,至少要讲透2个知识点:
MacCarty keyhole。
因而,文献复习、幻灯片制作,需要有MacCarty教授生平事迹简介。更兼回顾MacCarty keyhole的前世今生。
这样制作出来的幻灯,将彰显人文历史底蕴,也将颇具大师幻灯风采。
2
one piece, two piece, three piece.
解剖培训,以及临床实战,讲解剖层次,讲先后顺序。外科学各个分支专业的培训,其实也是围绕层次与顺序展开。
Rhoton society 之 one piece OZ ,是六步法,即Cut 1至 Cut 6.
培训班,除尸头操作外,还应在理论架构上让学员得到提升。
又,第3个知识点:从文献看科研选题。
仅看Rhoton society的科研选题脉络。
2006年,one piece versus two piece;
2010年,three piece.
一个学术小组,先后完成一个瓣、两个瓣、三个瓣的论文撰写。
(九)
2019年,如何率领自己的团队进行工作展示? 笔者认为:
自媒体、新媒体,也是重要的展示平台。
2
既然想展示,那就充分展示。当回事,认真做。
3
致力于体系化、专题化的工作展示。
比如,展示7台不同特点的听神经瘤切除;又如,展示7台不同部位的动脉瘤开颅处理等等。Lawton教授有Seven系列,国内专家也可有Seven系列。
体系化、专题化的工作,有利于:
a 中青年神经外科医师的学习、收藏、温习,进而强化年轻一代对前辈专家的技术标签认同。
b 系列工作展示内容的汇总,可以作为自己举办专题研讨班的资料、课件。
c 体系化、专题化的工作,有助于专家们自身进一步提高,更有利于锻炼队伍、培养人才、推出人才。
4
文字表述、视频展示,争取实现步骤化。步骤化,有利于形成共识、规范、指南。
(十)
Spetzler教授与Lawton教授,一同来到华山,来到中国。Lawton教授,无疑,想延续并加强Barrow对中国的影响力。
其幻灯制作,亦是迎合东方文化心理。枚举一处: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need him for one day.Teach a man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time.
中华文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文化视角,看国际会议。大视野。
(十一)
围绕一个知识点(如入路),横向比较,看看不同的学术观点、认知、做法,进而建立自我智识。也即,做有思想的中青年神经外科医生。这里仅谈的是理论架构。
医生达到一定阶段以后,差距往往不再是手术技能本身,而是理念认知的差距、表达展示的差距。
学科带头人与普通医生的差距,往往在学术视野、学术前瞻、学术表达等方面。
做好临床实务,是基础。
(十二)
2018年,笔者合计创作新媒体优质链接约80余篇。
2019年伊始,笔者深感江郎才尽,曾自嘲曰“黔驴技穷”。倘若继续进行新媒体写作,2019年度,笔者不会写出更具思想性、更具深度、更具文采的文章,那么就歇笔,继续积累,继续沉淀。
2
自觉主动切断神经反射奖励环路。
一篇又一篇的新媒体文章相继推出,读者群越来越大,掌声一片又一片,这使笔者在神经生物学上形成奖励环路。凡事有度,适可而止,歇笔,停下来。
3
时间管理再调整。
写那么多优质文章链接,难道不耗费时间与精力吗?鲜花与掌声的背后,自有一路艰辛,当然也有一路快乐。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2019年,进行时间管理再调整,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