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颅底脑膜瘤是颅内良性肿瘤,通过对邻近神经血管结构压迫和引起脑组织水肿产生相应症状;尤其第Ⅰ、Ⅱ对颅神经损伤致使嗅觉和视力丧失;额叶受损发生神经精神症状。经传统的翼点、双额底或眶颧入路可以有效切除肿瘤。近年来内镜下经鼻入路(EEA)和内镜辅助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SKM)切除肿瘤,可以减少对大脑和神经的牵拉,加速患者康复。然而,上述入路并不适用所有前颅底脑膜瘤。
——摘自文章章节
【Ref: Ottenhausen M, et al. Neurosurg Focus. 2018 Apr;44(4):E7. doi: 10.3171/2018.1.FOCUS17734.】
研究背景
前颅底脑膜瘤是颅内良性肿瘤,通过对邻近神经血管结构压迫和引起脑组织水肿产生相应症状;尤其第Ⅰ、Ⅱ对颅神经损伤致使嗅觉和视力丧失;额叶受损发生神经精神症状。经传统的翼点、双额底或眶颧入路可以有效切除肿瘤。近年来内镜下经鼻入路(EEA)和内镜辅助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SKM)切除肿瘤,可以减少对大脑和神经的牵拉,加速患者康复。然而,上述入路并不适用所有前颅底脑膜瘤。美国威尔康乃尔医学院神经外科的Malte Ottenhausen等总结15年来微创切除前颅底脑膜瘤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的经验,结果发表于2018年4月的《Neurosurg Focus》杂志。
研究方法
作者将保留嗅觉放在首位。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嗅觉和肿瘤侵犯的范围确定手术入路。选择眶上锁孔入路(supraorbital keyhole minicraniotomy,SKM)治疗嗅沟脑膜瘤,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expanded 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EEA)治疗鞍结节(tuberculum sella,TS)脑膜瘤或蝶骨平台(planum sphenoidale,PS)脑膜瘤;上述两种入路可与双侧额部冠状开颅经额底入路、翼点入路和颞下入路分别联合操作,设计7个亚组的入路方式。比较7个亚组入路手术患者的前颅底脑膜瘤全切率(rates of gross-total resection,GTR)、嗅觉功能保留状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表1)。
表1. 前颅底脑膜瘤手术入路的设计。
研究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57例前颅底脑膜瘤患者。肿瘤体积2.2-66.1cm3,平均14.7±15.4cm3;术后随访时间2-144个月,平均42.2±37.1个月。其中,19例嗅沟脑膜瘤中,10例术前嗅觉存在的患者采取SKM治疗,嗅觉保留率为60%。9例术前嗅觉丧失的患者,8例有筛板侵袭,其中3例SKM结合EEA手术、3例双侧额部冠状开颅术及2例EEA手术;1例嗅觉丧失、无筛板侵袭的患者接受SKM手术。GTR达到94.7%。在38例TS或PS脑膜瘤中,切除36例肿瘤,其中30例经EEA切除,6例开颅手术。GTR达到97.2%,没有视力减退发生;1例术后脑脊液漏患者放置腰大池引流后治愈。根据该治疗流程,2例不适合行EEA的患者,最终1例经EEA全切肿瘤,另1例肿瘤有残余,随访9年后开颅切除。
结论
作者指出,该研究设计的以保留嗅觉和视觉为主要目标的治疗方法选择流程(图1),可以达到通过微创入路或经颅入路最大范围地切除前颅底脑膜瘤,取得很好的效果。
图1. 用于切除前颅底脑膜瘤的治疗决策流程图(蓝色框示最左侧的组1至最右侧的组7)。SF=额窦;ICA=颈内动脉;CP=筛板;EEA=扩大内镜经鼻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