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31日发布 | 681阅读

椎动脉开放与基底动脉闭塞机械取栓,是否有必要阻断对侧椎动脉血流?

杨文进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

导管所在的对侧椎动脉血流阻断也许有利于血管再通。本项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估在基底动脉闭塞机械取栓过程中椎动脉解剖变异因素和血流条件对血管再通成功率的影响。

————摘自文章章节

【Ref:Tobias Boeckh-Behrens, et al. Stroke 2019; Jan:1-7.DOI: 10.1161/ STROKEAHA.118.022466】


研究背景

椎基底动脉闭塞占所有颅内大血管闭塞的10%-20%,最常见累及基底动脉。尽管与前循环相比缺乏证据,机械取栓依然是大多数卒中中心治疗基底动脉闭塞的标准治疗方案。影响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再通成功的因素尚不完全清楚,但初步的证据表明:导管所在的对侧椎动脉血流阻断也许有利于血管再通。本项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估在基底动脉闭塞机械取栓过程中椎动脉解剖变异因素和血流条件对血管再通成功率的影响。其结果于2019年1月《stroke》发表。


研究方法

作者对2008年3月至2017年8月期间使用第二代取栓装置治疗的基底动脉闭塞单中心连续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基线特征、闭塞长度、侧支循环、潜在狭窄、不完全闭塞以及椎动脉开放情况等影响血管再通成功的因素进行分析。导管所在对侧椎动脉发育不全定义为对侧低血流量状态。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与血管完全再通相关的解剖变异和低血流量状态。在控制几个潜在的混淆变量的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来评估与完全再通相关的解剖变异和血流条件之间的关系,以及mRS量表得分。临床影响评估使用mRS量表评分≤3。


表1. 患者基线数据以及与完全后循环再通相关的解剖和闭塞位置特征


研究结果

共纳入115例患者(平均年龄71.5±12.8,男女比例2:1,平均NIHSS评分15分,四分间距10-22)。在对侧椎动脉低流量患者中,基底动脉血流更容易完全再通(80.6%vs50.0%)。在多因素分析中,对侧椎动脉低流量是血流完全再通的独立预测因素(调整后的比值比5.81;95%CI,1.97-17.19)。而完全血流再通患者院内死亡率更低(16.4%vs41.7%),且更容易获得mRS≤3的临床预后(49.4%vs8.3%)。(校正比值比15.93;95%CI,1.42-179.00)

图1. 完全后循环再通与对侧椎动脉血流条件。对侧低血流条件患者(n=72)更容易获得完全血管再通(80.6%,58/72),而对侧血流条件正常或高血流条件患者,完全再通比例为(50.0%,21/42)。


表2. 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中与完全后循环再通相关的因素


表3. 与后循环再通相关的预后和安全终点事件


表4. 与良好预后相关的独立因素


结论

对于基底动脉闭塞的血管内治疗来说,对侧低血流量状态(椎动脉不全发育)可能是更低的远端栓塞和完全血流再通的独立因素。无血栓碎裂的完全血流再通将带来明确的临床获益。未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评估在双侧椎动脉开放的后循环取栓治疗中,对侧椎动脉血流控制或同侧椎动脉球囊导引导管使用的必要性。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