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26日发布 | 622阅读

脑深部电刺激植入电极周围脑白质的改变

陈宇昆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可有效治疗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性疾病,术后MRI成像常可观察到植入电极周围脑白质发生变化,出现胶质增生;但目前对这种变化的研究较少。

——摘自文章章节



【Ref: Erasmi R, et al. Front Neurol. 2018 Nov 21;9:983. doi: 10.3389/fneur.2018.00983. eCollection 2018.】



研究背景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可有效治疗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性疾病,术后MRI成像常可观察到植入电极周围脑白质发生变化,出现胶质增生;但目前对这种变化的研究较少。德国基尔大学神经内科的Richard Erasmi等研究影响电极周围脑白质MRI信号改变的因素,文章发表于2018年11月的《Frontiers in Neurology》上。



研究结果


作者回顾性研究30例DBS治疗患者,包括21例帕金森病,3例肌张力障碍和6例震颤。其中,26例(86.7%)患者的MRI成像显示,植入电极周围脑白质呈高信号,平均体积2.43ml。作者通过软件处理和分析,以确定植入电极位置和白质改变的范围。结果发现,电极周围脑白质改变的体积与术后MRI成像时间(r=0.58;p<0.005)和微电极植入次数相关(r=0.38;p<0.05)(图1);与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类型、电极送入的靶点、人口学数据和伴心血管疾病等因素无关。DBS电极的上半部分周围多出现白质变化,而电极下半部和尖端周围没有观察到脑白质变化;白质改变范围主要在放射冠前、上的额叶,集中在距离电极的皮质进入点12至35mm处(图2)。


图1. 植入电极周围白质改变的体积与术后MRI成像时间(A)和术中微电极植入次数(B)的关系。


图2. 电极所致白质改变的不同面积位置(左侧,红色)与电极皮质进入点的距离(A);电极所致白质改变的不同面积位置(右侧,绿色)与电极尖端的距离(B)。



结论


植入电极周围白质改变在影像学上考虑为胶质增生。作者认为,可能是直径较粗的电极外套管所致。白质改变多在植入电极后的1~24个月内发展而成,并在某个时间点达到稳定。其主要原因可能与电极对脑白质的损伤和个体组织反应性相关,所以术中应正确操作微电极植入,以减少脑白质损伤。作者同时提出,目前对于植入电极周围白质改变的机制及对临床症状影响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