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单周期新辅助化疗在颅内分泌型生殖细胞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2例血浆生殖细胞肿瘤标志物增高的颅内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先给予1个周期的EP方案(顺铂+足叶乙甙)化疗,然后依据疗效的不同分为两组,手术组:包含化疗后病变稳定或进展的患者,给予手术切除肿瘤,术后辅以化、放疗;继续化疗组:包含化疗后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患者,进行继续化疗,随后放疗。
结果
42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新辅助化疗,症状减轻或缓解40例,无明显好转2例。手术组2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21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病理:混合性肿瘤11例,畸胎瘤8例,绒毛膜癌2例,卵黄囊瘤1例。术后无一例死亡或致残,治疗完成后均无肿瘤残留。继续化疗组20例患者治疗后的血浆生殖细胞肿瘤标志物均正常,但4例有病灶残留。42例患者中,3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72个月,平均(25.6±4.3)个月,其中死亡2例,复发2例,其余患者病情稳定,血浆生殖细胞肿瘤标志物正常。
结论
颅内分泌型生殖细胞肿瘤可采用单周期新辅助化疗进行分层,并依据分层结果进行相应的治疗。单周期新辅助化疗在提高手术安全性的同时,兼顾了患者手术的耐受性。
颅内生殖细胞肿瘤发生部位深在,病理类型复杂,治疗策略尚未达成共识,多种治疗方案均在探索验证中。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单周期新辅助化疗作为综合治疗的一个环节用于诊治42例分泌型颅内生殖细胞肿瘤,其近期效果满意,现回顾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
影像学资料显示颅内存在实质性肿瘤,肿瘤较大,或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直接手术风险较高;血浆生殖细胞肿瘤标志物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和甲胎蛋白(AFP)单项或双项增高,即β-hCG>5.3 mIU/ml,AFP>8.1 μg/L;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排除标准:
除外合并性腺肿瘤、肠道肿瘤、肝脏疾病等。
2. 临床资料:
共纳入42例分泌型颅内生殖细胞肿瘤患者,其中男32例,女10例;年龄为3~26岁,平均(12.4±1.8)岁。就诊原因:头痛、头晕等颅高压表现28例,多尿、多饮8例,性早熟2例,发育迟缓1例,一侧肢体无力3例。30例伴阻塞性脑积水,其中6例已在外院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或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另有5例化疗前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以缓解脑积水。已行脑室外引流1例,意识模糊、检查无法完全配合3例,双眼视力明显下降5例,有帕里诺(Parinaud)综合征17例,听力下降9例,闭目难立征阳性26例。伴或不伴尿崩症11例,不完全性偏瘫4例,性征发育迟缓7例,第二性征早现6例。
3. 影像学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患者均行MRI检查,单一病灶34例,其中23例位于松果体区,8例位于鞍上,3例位于基底核区;肿瘤最大径为2.8~5.3 cm,平均(3.4±0.6)cm。多发病灶8例,其中位于松果体区+侧脑室壁5例,鞍区+松果体区2例,鞍区+侧脑室壁1例。血浆βhCG和AFP检测结果为:仅β-hCG增高15例,仅AFP增高10例,β-hCG和AFP均增高17例。β-hCG值为7.4~18 2330 mIU/ml(正常值范围:0~5.3 mIU/ml),AFP值为9.7~4 5220 ng/ml(正常值范围:0~8.1ng/ml)。
4. 新辅助化疗方案及效果评价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EP方案,具体为顺铂20 mg/㎡+足叶乙甙100 mg/㎡,第1~5天。化疗结束后12~16 d进行效果评估,评估方法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1],本组仅评估肿瘤体积和数量变化,不考虑肿瘤变化所能维持的时间,最终依据疗效进行分组:病变进展或稳定者为手术组;部分缓解或完全缓解者为继续化疗组。
5. 后续治疗:
手术组22例患者均在新辅助化疗结束后14~21 d行开颅肿瘤切除术,术后进行辅助化疗及放疗;继续化疗组20例患者均继续化疗,随后放疗。后续化疗持续3~5个周期,而放疗方案为全中枢放疗+肿瘤局部追量。
结果
1. 单周期新辅助化疗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新辅助化疗,症状减轻或缓解40例,无明显好转2例。血浆生殖细胞肿瘤标志物检测:β-hCG明显下降29例,轻度升高3例;AFP下降26例,轻度增高1例。按WHO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病灶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9例,病变稳定22例,病变进展0例。化疗的不良反应多较轻,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无肝、肾损害的表现,未发现有耳毒性表现。按WHO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分度标准,出现血液学Ⅰ度反应3例,均表现为粒细胞减少症,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治疗后不影响随后的治疗。
2. 手术结果:
手术组22例患者中,包括松果体区肿瘤18例,鞍上肿瘤3例,基底核区肿瘤1例。其中肿瘤全切除21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均恢复顺利,无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除5例出现帕里诺(Parinaud)综合征外,无其他新的神经功能障碍。病理结果:成熟畸胎瘤5例,未成熟畸胎瘤3例,含成熟畸胎瘤的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8例,含未成熟畸胎瘤的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3例,伴出血坏死组织的绒毛膜癌2例,卵黄囊瘤1例。
3. 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整体治疗方案,治疗后血浆生殖细胞肿瘤标志物均恢复至正常水平。手术组无一例有病灶残留;继续化疗组中,4例残留小的病灶,其中2例位于鞍上,1例位于松果体区,1例位于基底核区。共34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72个月,平均(25.6±4.3)个月。死亡2例,复发2例,其中1例原位复发,1例脊髓种植转移。其余患者病情稳定,血浆生殖细胞肿瘤标志物均正常,影像学复查无肿瘤复发或残余病灶进展的表现(图1)。
讨论
颅内生殖细胞肿瘤包含多种病理亚型,大体上分为生殖细胞瘤和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两大类[2]。按预后的不同,日本学者将其分为良好、中等、不良3个等级[3];欧洲学者则将其分为无分泌功能的肿瘤和有分泌功能的肿瘤两种。所谓分泌型生殖细胞肿瘤,是指具有异常分泌β-hCG或AFP功能的生殖细胞肿瘤,β-hCG和AFP也因此成为生殖细胞肿瘤的特异性标志物[4]。
生殖细胞肿瘤两种标志物与病理亚型之间的对应关系比较明确,β-hCG增高意味着肿瘤可能是绒毛膜癌,或者包含有绒毛膜癌,或含合体滋养层巨细胞的生殖细胞瘤。而AFP增高则意味着肿瘤是卵黄囊瘤或未成熟畸瘤,也可能是包含有卵黄囊瘤或(和)未成熟畸瘤的混合性肿瘤[2,4-5]。由此可见,分泌型生殖细胞肿瘤多属于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其预后中等至不良[6]。
对颅内分泌型生殖细胞肿瘤,无需组织学检查即可实施治疗。笔者认为,立体定向活检或神经内镜下活检的必要性不大。因取材有限,组织学诊断时常不能够反映肿瘤的全貌,所以临床诊断尚需紧密结合肿瘤标志物检测的结果[7-8]。该病需要采用联合治疗的方法,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地使用手术、放疗、化疗3种手段,使治疗效果最大化,不良反应最小化[9-11]。序贯应用化疗、手术、放疗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案,即确诊后先给予患者4~6个周期的化疗,化疗后如有肿瘤残留,则需手术切除,术后行放疗;如无肿瘤残留,则可直接放疗。该方案以化疗和放疗为主,对手术持保守的态度,目的是为了减少手术的比例和降低手术的风险[12]。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患者经历了4~6个周期的化疗,全身状况和骨髓功能多变得较为脆弱,反而使手术风险增加,部分患者甚至因此丧失了手术的机会。序贯应用手术、放疗、化疗是笔者早年曾采用的另一方案,即无论肿瘤的大小和位置如何,均先开颅给予切除,术后才辅以放、化疗。该方案需要有较高的手术技术支撑,难以推广普及。另一方面,该方案未加选择地先行手术治疗,必将使部分本来无需手术的患者盲目接受了手术治疗。可见,上述两方案均存在明显的不足,为此,本研究引入单周期新辅助化疗的概念,并付诸于实践。
颅内分泌型生殖细胞肿瘤治疗的有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肿瘤标志物降低,直至正常[4,13];二是肿瘤缩小,直至消失。本组42例患者经单周期化疗后,肿瘤标志物均明显下降。而且患者间两种标志物的阳性或阴性结果较为一致。但在肿瘤体积方面则出现差异,20例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22例病变稳定或病变进展。说明单周期化疗对颅内分泌型生殖细胞肿瘤患者具有筛选分层能力,临床上可依据患者接受单周期化疗后肿瘤体积的变化,确定是继续化疗,还是手术后再化疗。
单周期化疗后,手术组与继续化疗组的肿瘤体积变化出现差异,究其原因,应该是与肿瘤的病理特征有关。由于并非所有患者都进行了手术治疗,所以无法确切地比较两组间病理特征的异同。仅从手术组术后病理结果看,肿瘤的病理特征差异可能是单周期化疗对患者进行筛选分层的原因。22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13例含有成熟畸胎瘤、6例含有未成熟畸胎瘤,即使是单纯的绒毛膜癌或卵黄囊瘤也都伴有大量的出血性改变。瘤内出血及畸胎瘤均表现对化疗不敏感,当不敏感成分的比例较高时,即使再进行数个周期的化疗,肿瘤也难以缩小或消失,最终多难以避免行手术切除。手术与其在化疗4~6个周期后进行,不如在患者全身状况尚好、骨髓功能完备的情况下尽早实施。
关于化疗后二次手术的问题,Breen等[14]近期报道了29例颅内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接受诱导化疗,采用EP方案,4个周期后复查,15例有病灶残留,占51.7%。其中9例进行了二次手术,结果3例包含有成熟畸胎瘤,6例包含有未成熟畸胎瘤。本组单周期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指征虽与上述报道的有所不同,但手术的比例以及术后的病理结果与以上资料相近。笔者认为,与多周期化疗方案比较,单周期新辅助化疗不会明显提高二次手术的比例。
EP方案以铂类为基础,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均系剂量限制性反应,其严重程度与剂量的累积相关[15]。单周期化疗所导致的骨髓抑制多较轻,恢复快,一般不影响随后手术的进行。单周期化疗后,随着肿瘤标志物水平的下降,肿瘤虽未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但多少都会有所缩小,反而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也就是说,单周期新辅助化疗在提高手术安全性的同时,兼顾了患者手术的耐受性。本研究手术组肿瘤全切除率高、并发症低,术后均能如期进行后期的治疗。继续化疗组治疗后肿瘤标志物也均降至正常水平,少部分患者虽有小的病灶残留,但随访期间病灶处于稳定状态,初步结果令人满意。
总之,对于颅内分泌型生殖细胞肿瘤,采用单周期新辅助化疗可以很好地平衡手术与非手术之间的关系,进而能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疗。本研究因随访时间较短,未就患者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等重要预后指标进行总结,也未就本方案的治疗结果与其他方案的结果进行比较。但仅从目前的初步结果可以看出,该方案切合临床实际,具有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