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 Ilyas A, et al. J Clin Neurosci. 2019 Jan;59:259-264. doi: 10.1016/j.jocn.2018.06.022. Epub 2018 Sep 29.】
采用显微手术切除颅底脑膜瘤,由于手术通道和术野狭窄,肿瘤与颅底重要神经血管结构相邻,具有挑战性。同时,颅底脑膜瘤血供来源于深部的颅外或颅内动脉,手术过程的早期阻断血流有较大困难。因此,术前进行血管内栓塞阻断供血血管、减少瘤内血供可能有助于术中控制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致残率和提高肿瘤全切率。但颅底脑膜瘤的术前栓塞可能意外阻断供应脑实质、颅神经和视网膜的血流,导致神经功能缺损。既往文献报告的颅底脑膜瘤栓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存在较大差异。美国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神经外科的Adeel Ilyas等在PubMed和MEDLINE数据库中,按“颅底、脑膜瘤、栓塞”词条进行文献检索,收集颅底脑膜瘤切除前实施栓塞的患者数量≥1例、均有围手术期并发症报告的英文文献,作系统综述。发表于2018年9月的《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在线上。
在数据库内共检索到相关研究39项,通过排查采用15项研究报告的文献,含403例符合研究标准的颅底脑膜瘤患者。作者提取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症状、脑膜瘤特征、血管供应、血管内技术以及手术结果。颅底脑膜瘤依据起源部位分为颅前窝、蝶翼、海绵窦、岩斜、小脑幕和后颅窝等类型。记录以下数据:DSA显示肿瘤染色状况、切除肿瘤时的失血量(EBL)、栓塞后全切除率(Simpson分级I-Ⅲ级)和与血管内栓塞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死亡、新发颅神经病变、视网膜动脉缺血、永久性肢体无力、脑出血和脑积水。
403例患者中,女性占64%,年龄23-67岁。常见的症状是视力改变(29%)、精神状态或人格改变(27%)和恶心或呕吐(19%)。7项研究记录肿瘤最大径为5.0~8.0cm。有肿瘤起源的256例脑膜瘤中,87例(34%)位于蝶骨翼、80例(31%)位于岩斜区、31例(12%)海绵窦、30例(12%)前颅窝、21例(8%)小脑幕和7例(3%)后颅窝。所有肿瘤均接受颈外动脉分支的血供,29%同时有颈内动脉分支供血。403例中,血供来自内侧上颌动脉(IMax)315例(78%),垂体脑膜干(MHT)77例(19%),咽升动脉(APhA)44例(11%),枕动脉(OA)34例(8%),颈内动脉(ICA)的未命名分支34例(8%),下侧干(ILT)18例(5%),眼动脉(OphA)13例(3%),颞浅动脉(STA)8例(2%),椎动脉(VA)7例(2%),大脑前动脉(ACA)3例(1%),大脑中动脉(MCA)1例(0.2%)。
338例血管内栓塞所使用的栓塞材料有,302例(89%)为微粒,23例(7%)粉末,22例(7%)NBCA,7例(2%)Onyx,2例(0.6%)为几种材料联合应用。11例(3%)使用线圈作辅助,2%借助气球完成。
术前栓塞的颅底脑膜瘤患者,17%在DSA中已无肿瘤充盈染色;脑膜瘤切除过程中的失血量中位数225-580ml,74%肿瘤显微全切。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2%;其中,与血管内栓塞相关的并发症占6%,死亡1例(0.2%)。
该研究结果表明,术前栓塞是颅底脑膜瘤切除术的一种合理的辅助方法,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除率、缩短手术时间、控制手术失血量和降低手术后遗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