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07日发布 | 795阅读

姜除寒教授谈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决策

姜除寒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达人收藏

导语:

2018年第四届天坛华山脑(脊髓)血管性疾病外科论坛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姜除寒教授分享了在不同颅内动脉瘤中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决策,供各位Pipeline术者学习和借鉴。


姜除寒教授演讲视频


作者简介

姜除寒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天坛医院神经介入首席专家,主攻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如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窦瘘,脑血管狭窄的支架植入等。到目前为止,作为主刀已行脑血管病的介入手术近万例。

在《Stroke》、《Journal of Neurosurgery》、《European Radiology》等国外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与编写论著3部,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多篇SCI和国内核心期刊学术论文,累及影响因子达100.3分。作为国内首批使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的神经介入专家之一,4年来累计实施Pipeline植入术120余例,积累了丰富的血流导向装置使用经验。


重点摘要

一、根据文献及我们医院的临床经验,适应症内的颅内大和巨大动脉瘤,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是首选治疗方案,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获得充分验证。


需谨慎考虑血流导向治疗的情况:

● 载瘤动脉直径不匹配——远端细、近端粗。

● 胚胎大脑后的动脉瘤。

● 瘤颈太宽的动脉瘤,尤其是2~3枚Pipeline都无法实现桥接技术时。

其他建议:

● 前交通代偿不好,Pipeline在颈内无法锚定时,可以放置到MCA。

● 根据我们医院的临床经验及机器学习认为,梭形动脉瘤可用Pipeline进行治疗,并且拉长型的动脉瘤用Pipeline治疗后的效果好于球形动脉瘤。

● 大和巨大动脉瘤,我们推荐放置Pipeline之后再疏松填圈,缩短动脉瘤完全闭塞的时间。


二、哪些部位或大小不在适应症内,但采用其他治疗手段处理有难度的颅内动脉瘤,可以用血流导向装置疗法呢?


● 小动脉瘤——对于术中操作并发症高,或操作难度高的小动脉瘤或串珠样动脉瘤,我们推荐采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它有两个优势:一是无需瘤内操作;二是能同时覆盖多个动脉瘤。

● 后循环夹层动脉瘤——血流导向疗法是个重建性治疗,而且Pipeline的径向支撑力强,能够促进内皮化,术后减少压迫症状。所以,我们建议用Pipeline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 椎基底动脉动脉瘤

● 小血管动脉瘤——对于M1夹层动脉瘤、M2夹层动脉瘤,P1动脉瘤及P2动脉瘤等,不管是外科手术治疗,还是传统血管介入治疗,治疗难度都很大,我们中心采用血流导向治疗的效果不错。

● 复发动脉瘤

● 急性期大或巨大动脉瘤

● 血泡样动脉瘤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