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05日发布 | 1358阅读

《Operative Neurosurgery》2018年11月文章速览

严贵忠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付超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杨远韬

海南省人民医院

陈成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达人收藏


本期编译:

严贵忠(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付 超(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杨远韬(海南省人民医院

陈成伟(浙江省中医院


组稿:

程培训(郑州大学医学院)


审校:

浙江省中医院


ONS

2018年11月速览


1.侵及皮质脊髓束和感觉运动皮层的幕上海绵状血管畸形:手术策略,注意事项及预后

Supratentori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 Involving the Corticospinal Tract and Sensory Motor Cortex: Treatment Strategies, Surgical Considerations, and Outcomes

PMID:29462365  DOI:10.1093/ons/opx281

 

海绵状血管畸形(CMs)是一种先天发育异常疾病,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在本研究中,作者对因出血或占位效应引起临床症状,靠近或位于感觉运动皮层及皮质脊髓束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治疗进行了研究。评价了弥散张量成像(DTI),功能核磁成像(FMRI)、术中电生理监测、神经导航、脑图及手术治疗该重要部位CMs临床结局的作用。

 

研究中共纳入54例患者,根据患者是否行DTI检查,分为两组。无DTI评价组的术后患者永久性功能障碍发生率为4%,而另外一组无神经功能障碍发生。DTI和fMRI能使术者清楚地评价CMs和功能区的位置关系,并且联合术中脑电图及电生理监测,可以为功能区CMs的治疗提供最佳的手术策略,制定个体化的手术入路,最大程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对位置深在的病灶可考虑次全切。


【严贵忠】

 

2.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渐进式关闭脑室外引流可降低分流依赖的风险

Gradual External Ventricular Drainage Weaning Reduces The Risk of Shunt Dependency Afte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 Pooled Analysis

PMID:29490068  DOI:10.1093/ons/opy009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积水后,常需要进行分流手术。本研究评价了渐进式关闭脑室外引流(每天将引流管提高5cm,到患者能够耐受后关闭48h)在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分流依赖的风险。研究来自德国的两个医院,在1171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分别用快速(直接将引流管关闭48h)和渐进式进行关闭脑室外引流。

 

结果发现:在快速关闭引流组中有455名患者存活,渐进式关闭引流组中有510名。渐进式关闭引流组患者分流依赖的可能性相关较低(27.5% vs34.7%)。多变量因素分析发现,快速关闭引流和分流依赖独立相关。渐进式关闭引流组患者中,引流到需要分流的持续时间较长,并且住院时间延长,而脑脊液感染的风险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研究认为,渐进式关闭引流以延长治疗时间为代价,降低了分流依赖的风险。但是,渐进式关闭引流后患者仍有继发脑积水可能,因此出院后仍需要神经科随访护理。


【严贵忠】

 

3. 自发性颅内低压引起的行为变异型颞叶痴呆

Behavioral Variant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as a Serious Complication of 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PMID:29534203 DOI:10.1093/ons/opy029

 

关于自发性颅内低压引起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目前尚缺乏综合性的研究。在本研究中,作者对大量自发性颅内低压患者及其发生的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症状进行了分析。

 

研究中共有21名男性和8名女性,所有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患者均有过度嗜睡的表现。在MRI上均有脑下垂的表现,约一半的患者脑脊液压力降低,未发现有脊髓脑脊液漏的患者。所有患者接受硬膜外血帖疗法,21例患者取得良好的效果。22名未接受过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有20名预后良好,在7名接受过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手术治疗的患者中仅有1名预后良好。与单纯的自发性颅内低压患者相比,伴有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的患者年龄偏大,男性多见,椎管影像学检查很少发现脑脊液漏口,大多接受过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手术治疗。

 

研究认为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是自发性颅内低压少见的并发症,与脑下垂及过度嗜睡相关。很少能发现脊髓脑脊液漏,大多数患者可经硬膜外血帖疗法治愈。

 

【严贵忠】

 

4. 微侵袭腹膜后外侧入路切除椎间孔外腰丛神经鞘瘤手术技巧

Minimally Invasive Lateral Retroperitoneal Approach for Resection of Extraforaminal Lumbar Plexus Schwannomas: Operative Techniques and Literature Review 

PMID:29351647 DOI:10.1093/ons/opx304

 

对于腹膜后椎间孔外腰丛神经鞘瘤的手术,腹膜后外侧入路相比传统入路损伤更小。作者对一例位于腰肌包裹的神经鞘瘤采用腹膜后外侧入路切除,术中借助微侵袭牵开系统,能够提供清楚的视野,借助显微镜完整的切除肿瘤,术后未出现并发症。

 

作者指出,腹膜后外侧入路切除腹膜后神经鞘瘤侵袭性更小,理论上能加速患者康复,减少术中的出血。


【严贵忠】

 

5.儿童桥脑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治疗:乙状窦前岩骨后方入路

Pediatric Pontine Cavernous Malformations: The Presigmoid, Posterior Petrosal Approach

PMID:29514285 DOI:10.1093/ons/opy007

 

儿童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出血风险较高,引起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具有海绵状血管畸形遗传倾向的儿童风险更高。本研究介绍了乙状窦前岩后入路治疗儿童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技巧。

 

采用乙状窦前岩后入路切除桥脑海绵状血管畸形,这种手术入路在治疗成人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已有报道,而在儿童人群中很少使用。作者通过实例证明了这种入路在治疗儿童桥脑海绵状血管畸形同样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


【严贵忠】

 

6. 成人和儿童枕颈及寰枢椎融合:不同移植物融合率的比较

Comparison of Fusion Rates Based on Graft Material Following Occipitocervical and Atlantoaxial Arthrodesis in Adults and Children

PMID:29554356 DOI:10.1093/ons/opy013

 

枕颈和寰枢椎不稳使用硬质内固定达到的融合率可达100%,而据报道儿童人群中融合率偏低,并且使用自体移植物会伴随相应的并发症。本研究回顾数据库,分析使用自体移植物或异体移植物与融合失败的关系。

 

研究中共纳入419名成人和103名儿童,总体融合失败率为10.9%,基于移植物的融合失败率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儿童人群中枕颈融合失败率为18.9%。

 

该研究数据表明枕颈和寰枢椎融合在不同移植物间融合率无明显差异性,而最近也有几项研究表明融合率高于先前的报道,作者认为这可能与患者的选择及融合失败的标准不同有关。


【严贵忠】

 

7.翼点入路、眶翼点入路、眶颧入路夹闭基底动脉尖动脉瘤解剖的综合评价

Comprehensive Anatomic Assessment of the Pterional, Orbitopterional, and Orbitozygomatic Approaches for Basilar Apex Aneurysm Clipping 

PMID:29281073 DOI:10.1093/ons/opx265

 

翼点入路,及眶翼点入路、眶颧入路是夹闭基底动脉尖动脉瘤最常选用的手术入路,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是,眶颧入路对病变的暴露效果最好,而事实上对于选取何种入路缺乏客观的依据。本研究比较了三种入路夹闭基底动脉尖动脉瘤的各自特点。评价指标包括穿支血管的可视性,暴露的长度,夹闭动脉瘤时分支的安全性,术区暴露程度及基底动脉尖的游离程度。

 

研究表明,眶翼点入路在各方面均优于翼点入路,除了暴露大脑后动脉穿支血管。而眶颧入路与眶翼点入路相比,并不能明显的增加经颈内动脉-动眼神经三角手术的操作空间,术野的暴露,同侧和对侧大脑后动脉穿支血管,同侧大脑后动脉的暴露及夹闭血管的长度。

 

因此作者认为,眶翼点入路相比翼点入路能增加术野的暴露,而相比眶颧入路手术的创伤性更小,对大多数的基底动脉尖动脉瘤,眶翼点入路是更合适的选择。


【严贵忠】


8. 智能眼镜的增强现实技术在神经导航中的应用

Smart Glasses for Neurosurgical Navigation by Augmented Reality

PMID:29373710  DOI:10.1093/ons/opx279

 

具有头戴显示器或智能眼镜的可穿戴设备可以将图像叠加到佩戴者的视野。然而,这项技术尚未在外科导航中应用。来自日本Kyorin University医学院的Maruyama等将智能眼镜应用在基于增强现实(AR)的神经外科导航之中,辅助切除两例脑肿瘤,藉此来评价智能眼镜增强现实技术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结果显示:智能眼镜以免提方式实现基于AR的神经外科导航,并且手术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显示手术区域对应靶向脑肿瘤的立体计算机图像。


【付超】

 

9. 计算机仿真选择血流导向装置尺寸的早期研究结果:尺寸变化的量化和模拟误差的评估

Early Results in Flow Diverter Sizing by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Quantification of Size Change and Simulation Error Assessment

PMID:29351652 DOI:10.1093/ons/opx288

 

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时支架植入后长度会发生变化,因此选择合适尺寸的血流导向(FDs)支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来自法国图尔大学的Narata等通过回顾性分析FDs治疗的82例患者发现:同正常长度相比,FDs植入后长度平均变化为30%,最高可达80%。仿真结果显示平均误差为3.52%,最大误差为30%。他们认为平均误差3.5%可以用来较好地评估FDs植入后长度的变化。


【付超】

 

10. 眶上入路vs眶内入路显露侧颅底:定量和定性解剖学研究

Supraorbital vs Endo-Orbital Routes to the Lateral Skull Base: A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tomic Study

DOI:10.1093/ons/opx256

 

来自意大利的Somma等通过解剖尸体标本,将标本分为3个阶段:


1. 经眉弓眶上入路;

2. 经上眼睑,并切除蝶骨大小翼的眶内入路;

3. 扩大眶上入路。


由于切除了切除蝶骨大小翼,研究者发现眶内入路比眶上入路明显增加鞍旁区域的暴露,进而为手术操作提供更宽阔的视角。作者认为眶内入路对侧颅窝及中颅窝区域独特的解剖视角为经颅入路切除典型的病变创造了可能。缺点可能是外科医生不熟悉这种纯粹的内窥镜解剖、腹侧路径以及硬脑膜和眼眶修复的困难。


【付超】

 

11. Vidian管的影像学分析及其在颈内动脉岩骨段定位中的应用

Radiographic Analysis of the Vidian Canal and Its Utility in Petrous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Localization

PMID:29474662 DOI:10.1093/ons/opx305

 

目前关于Vidian管和颈内动脉岩骨段(pICA)之间的关系尚有争议。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中心的Mason等通过收集和分析50例CTA影像(双侧,共计100个Vidian管)发现:66个Vidian管(66%)终点低于pICA,平均距离为1.09mm,其中右侧平均1.01mm、左侧平均1.18mm。34个Vidian管(34%)终点和pICA在同一平面。

 

根据该研究结果,作者指出,术前应详细评估CT影像,分析Vidian管和pICA之间的关系,以避免术中损伤pICA。


【付超】

 

12. 万古霉素粉减少深部脑刺激手术部位感染

The Utility of Vancomycin Powder in Reducing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in Deep Brain Stimulation Surgery

PMID:29444303 DOI:10.1093/ons/opx293

 

来自美国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的Kochanski等通过分析2015-2017年间使用万古霉素粉预防深部脑刺激手术(DBS)感染的419例患者(其中术前治疗组159例、术后治疗组260例),结果发现:手术部位感染率从3.1%(5例)降至0.8%(1例),而且没有发现万古霉素粉直接引起的并发症。

 

研究者认为,鉴于其相对较低的成本和副作用,使用万古霉素粉可能是减少的DBS手术部位感染的有效方法。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进一步验证。


【付超】

 

13. 内镜下经鼻经斜坡入路切除脑桥胶质瘤:手术计划、解剖及技术

Endoscopic Endonasal Transclival Approach for Resection of a Pontine Glioma: Surgical Planning, Surgical Anatomy, and Technique

PMID:29538708 DOI:10.1093/ons/opy005

 

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的Cabral等通过一例56岁女性详细描述了内镜下经鼻经斜坡入路切除脑桥胶质瘤的术前计划、解剖及技术要点。他们认为内镜下经鼻经斜坡入路是脑干腹侧直接的路径。此外,高清纤维束成像技术有助于选择最合适的手术路径及边界,从而更加安全地切除病变。但是此入路的适应证和局限性还需进一步临床实践来确定。


【付超】

 

14. 脑裂头蚴病的手术摘除:2D手术录像

Surgical Extraction of Cerebral Sparganosis: 2-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29462374 DOI:10.1093/ons/opx303  

 

来自中国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的Hameed等报道一例8年内间断癫痫发作的20岁男性,入院后确诊为脑裂头蚴病,随后成功手术摘除。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无癫痫发作。


【付超】

 

15. 大脑前动脉A2-A3段通过桡动脉搭桥治疗破裂的霉菌性梭形动脉瘤:2D手术视频

A2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to-A3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Interpositional Bypass with Radial Artery Graft for a Ruptured Mycotic Fusiform Aneurysm: 2-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30321425 DOI:10.1093/ons/opx301

 

该视频演示了65岁男性患者右侧大脑前动脉A2段破裂的霉菌性梭形动脉瘤(Hunt–Hess Grade 5, Fisher Grade 3)的手术治疗过程。术者完全分离并切除动脉瘤后,用桡动脉将大脑前动脉A2段和A3段的断端连接。术后CT和血管造影均显示血管搭桥成功。该病例证实了颅内血管之间搭桥(大脑前动脉A2段-桡动脉-大脑前动脉A3段)治疗大脑前动脉的梭形霉菌性血管瘤的可行性。单侧大脑前动脉搭桥优于双侧大脑前动脉间搭桥,原因在于其能够避免双侧大脑前动脉的暂时性夹闭和动脉瘤破裂导致早期血管痉挛,进而造成对侧大脑半球缺血的风险。


【杨远韬】

 

16.复发大脑中动脉巨大动脉瘤:二次桡动脉移植搭桥后夹闭:2D手术视频

Recurrent Gi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 Reclipping With a Second Radial Artery Bypass: 2-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DOI:10.1093/ons/opy006

 

患者为53岁男性,右侧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破裂,曾于2009年接受动脉瘤夹闭和桡动脉(RAG)连接右侧颈总动脉和M2分支移植搭桥治疗。2017年血管造影示动脉瘤复发并累及 MCA和分支血管。患者拒绝接受放置支架介入治疗,而选择开颅手术。术中分离原先RAG旁路血管,分离出动脉瘤,取走一个先前放置的血管夹后,重新放置3枚新的血管夹,并重新使用游离的桡动脉搭桥连接颞浅动脉(STA)和M2分支。术后动脉数字减影造影示,动脉瘤完全闭塞,旁路血管血供正常。术后6周随访,患者神经功能正常,恢复工作。该病例展示了术后多年复发大动脉瘤保存原先旁路,同时建立新的旁路血管的过程。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能导致了动脉瘤的复发。上颌动脉是最先考虑的供血动脉,而之所以选择STA是因为术中较前者易于暴露,该病例重新强调了在开颅手术时保留STA的重要性。


【杨远韬】

 

17. 通过瘤颈重建(Barrel 支架)和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大动脉瘤的新方法:2D手术视频

Novel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a Large Basilar Apex Aneurysm With Neck Reconstruction (Barrel Stent) and Coiling Technique: 2-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29518213 DOI:10.1093/ons/opy008


作者展示了一例运用新型瘤颈重建装置Barrel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基底动脉顶端大动脉瘤(BAA)的病例。59岁女性患者近期出现严重的阵发性头痛和共济失调。MRI显示在中脑有局部血栓形成11×5mm的BAA,脑血管造影证实其为宽颈大动脉瘤。由于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用标准的球囊或支架辅助技术难以治疗,新型囊内和瘤颈重建装置逐渐成为了研发热点。Barrel支架是一种瘤颈重建装置,不需要额外超选至分支动脉。Barrel支架通过0.017英寸微导管递送,装置尺寸的选择取决于载瘤血管的尺寸(最小直径2mm,该病例中,基底动脉直径=2.4mm)和分叉宽度(该病例中,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夹角宽度,4.7mm),故最终选择3×5mm的支架。通过微导管推进将Barrel装置放入大脑后动脉的P2/3段。瘤颈重建完成后,即可用常规方法栓塞动脉瘤。动脉瘤栓塞至Raymond–Roy II 级,患者神经功能正常,于术后次日出院。

【杨远韬】

 

18. 限制性硬膜内前床突切除入路显微手术夹闭眼动脉段动脉瘤:3D手术视频

Microsurgical Clipping of an Ophthalmic Artery Aneurysm With a Limited Intradural Anterior Clinoidectomy: 3-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29514284 DOI:10.1093/ons/opy021


眼动脉段动脉瘤起源于眼动脉起点远端的颈内动脉,破裂后多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视野缺损。对于不适合介入治疗的患者来说,显微手术切除动脉瘤能够减轻它对视神经的影响。视频中,作者概述了显微手术切除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主要解剖注意事项,应重视前床突、镰状韧带、近端和远端的硬膜切缘。视频中,作者还演示了手术步骤,从局部硬膜内床突的切除到动脉瘤夹闭,最后用血管造影术和多普勒证实动脉瘤夹闭成功。患者术后症状消除,于术后次日出院。


【杨远韬】

 

19. 对栓塞治疗后的大脑中动脉巨大动脉瘤进行显微外科治疗:3D手术视频

Microsurgical Management of a Previously Coiled Gi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 3-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29514312 DOI:10.1093/ons/opy016

 

41岁女性患者,剧烈头痛,CT示局部血栓形成的左侧大脑中动脉巨大动脉瘤,MRI示轻微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发作24小时后,在外院接受弹簧圈栓塞治疗,5天后出现命名性失语,MRI示术后血栓形成导致脑卒中。入院后,患者接受显微手术治疗,用颞浅动脉搭桥建立M2分支旁路。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的搭桥成功使血液灌注至中央颞区分支,随后切开动脉瘤的顶部取出弹簧圈和血凝块。线圈和血凝块栓塞从M2段分支取出后,术中造影示中央颞区重建的大脑中动脉有缓慢的血流灌注,而搭桥血管具有良好的灌注。术后患者仍有轻微命名性失语,经过6周随访,失语症状得到改善。


【杨远韬】

 

20. 大脑前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3D手术视频

Microsurgical Management of a Blister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 3-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29514277 DOI:10.1093/ons/opy015

 

54岁女性患者,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 and Hess 4级)入院,已行脑室外引流术。血管造影示左大脑前动脉A1段血泡样动脉瘤。术者考虑到患者脑血管痉挛导致动脉瘤周围穿支动脉和侧支循环障碍的风险较大,故选择显微手术探查并重建血流。术中暴露A1段的血泡样动脉瘤,用Gortex条带缠绕修复A1段并夹闭血泡样动脉瘤,术中血管造影示修复的A1段灌注充盈。患者术后第6日出现迟发的脑血管痉挛,通过血管内注射维拉帕米后,血管造影片示修复的血管血流通畅,患者得以康复出院。


【杨远韬】

 

21. 使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搭桥术建立枕动脉-大脑后动脉旁路治疗未破裂的梭形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瘤:3D手术视频

Occipital Artery to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Bypass Using Descending Branch of the 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 Graft for Treatment of Fusiform, Unruptured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 3-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29618068 DOI:10.1093/ons/opy057

 

由于大脑后动脉(PCA)穿支血管复杂,且与颅神经、脑干的关系密切,故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是具有技术挑战性的疾病。大脑后动脉中脑周围节段的梭形动脉瘤不适合直接夹闭或重建,因此近端载瘤血管夹闭是治疗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可能治疗方式之一。颅外-颅内搭桥可绕过动脉瘤实现血运重建。根据文献报道,旋股外侧动脉降支(DLCFA)适用于枕动脉(OA)旁路搭桥,DLCFA直径适合连接OA末梢血管。该视频展示了26岁女性患者,未破裂梭形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手术过程。根据患者年龄和血管瘤的形态,选择夹闭近端血管与搭建颅外-颅内搭桥的手术方式。通过颞下入路分离出PCA近端进行夹闭,枕骨半球间入路分离出适合建立搭桥的PCA分支血管,进行端侧吻合术。术后血管造影示梭形动脉瘤血栓形成和一条新的颅外-颅内(OA-DLCFA-PCA)旁路血管。术后MRI示大脑无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出院。


【杨远韬】 


22. 使用直径20 mm不可扩张管状牵开器的微创入路治疗I型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3D手术视频

Type I Spinal Dural Fistula Treated Using a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 With a 20-mm Nonexpandable Tubular Retractor: 3-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29534216  DOI:10.1093/ons/opy032

 

I型硬脊膜动静脉瘘是最常见的脊髓血管畸形类型,由根动脉供血,这些动脉在椎间孔的神经根袖套附近处形成瘘管并引流至髓周静脉。在该手术视频中,术者使用了一个20mm不可扩张管状牵开器(Medtronic METrxTM)暴露并结扎由右侧T7根动脉供血I型硬脊膜动静脉瘘。作者认为,该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肌肉功能并且减少住院时间。


【陈成伟】

 

23. 吲哚菁绿荧光辅助内窥镜下脑室肿瘤切除:2D手术视频

Endoscopic Resection of an Intraventricular Tumor With Second Window Indocyanine Green: 2-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29617855 DOI:10.1093/ons/opy053

 

在该手术视频中,术者在手术前24小时给患者注射吲哚菁绿进行肿瘤荧光染色定位,术中能够清楚地看到Monro孔的病变,术中病变显示为强荧光。术中通过内窥镜顺利切除病变,术后病理学显示为脉络丛乳头状瘤,术后MRI显示其脑室不对称性得到改善,并且完全切除了Monro孔的增强病灶。


【陈成伟】

 

24. 肿瘤相关性癫痫的围手术期多模态评估和手术策略:2D手术视频

Perioperative Multimodal Evaluation and Surgical Tactics of Tumor-Related Epilepsy: 2-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29733410 DOI:10.1093/ons/opy098

 

治疗肿瘤相关性癫痫(TRE),特别是对于功能区域附近的肿瘤,需要外科医生在手术后癫痫是否能够缓解和脑功能保护之间进行权衡。在这个手术视频中,术者利用多模态评估来进行术前评估。

 

患者为一名17岁的女性,有2年的癫痫发作史。MRI显示右侧顶叶存在一占位病变,呈T1W低信号,T2W高信号,均匀增强。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钠均无法控制间歇性癫痫发作。根据患者的病史和影像学,初步诊断为难治性TRE。

 

术前使用dESI(致密阵列脑电图源成像)定位癫痫区,结果显示癫痫区非常接近初级运动皮层。在多模态神经导航、术中电生理监测和术中MRI评估的辅助下,在清醒麻醉下进行手术。术中保留关键运动区域的同时实现了病灶全切。组织病理学显示神经胶质瘤I级。除右下肢肌张力略有增加外,术后未发现运动缺陷。在6个月的随访中,患者没有任何运动障碍或任何其他神经功能缺损。


【陈成伟】

 

25. 先天性寰枢椎脱位手术对C1-2关节进行解剖、钻孔时应保护异常椎动脉:2D手术视频

Safeguarding the Anomalous Vertebral Artery While Dissecting, Drilling, and Instrumentation of C1-2 Joint for Congenital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2-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29701850  DOI:10.1093/ons/opy101

 

先天性寰枢椎脱位发生于C1-2关节,可通过后入路进行操作及关节融合,因此了解此区域正常和异常的解剖结构非常重要。通常,椎动脉的第三段横向于C1-2关节。然而,大约在20%的复杂先天性颅颌关节异常的病例中,椎动脉向后穿过关节。在这种情况下,术中可能会损伤到椎动脉,且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这个手术视频中,术者展示了在关节操作中保护异常椎动脉的技巧。


【陈成伟】

 

26. 乳突后经内听道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中游离粘附在岩部硬脑膜的小脑前下动脉的手术技巧:3D手术视频

Mobilization of the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When Firmly Adherent to the Petrous Dura Mater—A Technical Nuance in Retromastoid Transmeatal Vestibular Schwannoma Surgery: 3-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29617908  DOI:10.1093/ons/opy052

 

小脑前下动脉(AICA)通常位于在小脑桥脑池内,然而,在极少数情况下,其牢牢地粘附在岩部的硬脑膜上。该视频演示了一种如何游离AICA的手术技巧。

 

患者为一名39岁男性患者,有进行性右侧听力丧失病史。MRI提示听神经鞘瘤。在随访期间,听力进一步恶化,且MRI显示肿瘤生长。术前患者曾接受过放射治疗,术中发现AICA牢固地附着在岩部硬脑膜上。术中利用该手术技巧游离AICA,充分暴露并完全切除听神经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听力和面部功能得以保留,未发现继发性神经功能缺损。


【陈成伟】


27.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治疗1岁的Moyamoya患者

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to Middle Cerebral Artery Bypass in a 1-Year-Old Moyamoya Patient: 2-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 29514318   DOI: 10.1093/ons/opy014

 

对于烟雾病的治疗效果而言,直接血运重建优于间接血运重建。然而,在年轻的儿科患者中,由于血管口径较小,神经外科医生往往偏好于间接技术而不愿选择颞浅动脉(STA)-大脑中动脉(MCA)搭桥。

 

该视频演示了STA-MCA搭桥治疗1岁烟雾病患者治疗的可行性,具有临床借鉴价值。


【陈成伟】

 

28. 内镜下经鼻-上颌窦-蝶窦入路切除眶上裂-海绵窦脑膜瘤:2D手术视频

Endoscopic Endonasal Transmaxillary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for Excision of a Superior Orbital Fissure-Cavernous Sinus Meningioma: 2-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29718332 DOI:10.1093/ons/opy093

 

患者为一名43岁男性,左眼视力缓慢下降。MRI提示在海绵窦前部和上眶裂存在一局限性对比增强占位病变,并延伸到视神经管的疑似神经鞘瘤或脑膜瘤。患者在其他医疗中心已接受过一次经颅手术,但未能成功移除肿瘤,随后视力进一步恶化。

 

本视频中,术者切除左中鼻甲后,打开蝶窦和上颌窦,在蝶窦的侧壁处观察到肿瘤隆起。在视神经管骨性减压后,打开硬脑膜。在海绵窦的硬脑膜层之间发现脑膜瘤,最后完全切除肿瘤,术后没有出现复视或视野缺陷等并发症。术后MR证实肿瘤全切除。患者视力在数日内恢复正常,且术后3年的MR随访显示无复发。


【陈成伟】

 

29. 前床突切除-显微夹闭巨大血栓性复发性眼动脉动脉瘤(术前曾接受过包裹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D手术视频

Anterior Clinoidectomy and Microsurgical Clipping of a Giant Thrombotic Recurrent Ophthalmic Artery Aneurysm Previously Wrapped and Stent Coiled: 2-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29514311 DOI:10.1093/ons/opy018

 

该视频演示了对先前接受过包裹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复发性巨大血栓性眼动脉进行显微手术夹闭的手术过程。

 

患者为一名83岁左眼失明的女性,右眼出现进行性视力丧失。重新打开先前的翼点入路,在颈部控制颈内颈动脉(ICA)的近端。切除前床突后逐渐剪开硬脑膜环暴露ICA床突段、眼动脉和动脉瘤颈。临时夹闭ICA待动脉瘤软化后,在其颈部放入动脉瘤夹。ICA重新开通后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证实ICA通畅,无残留填充物。术中用超声吸引器进行动脉瘤血栓吸除以减轻其对对侧视神经压迫。

 

作者指出,先前接受过包裹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不是显微夹闭手术和动脉瘤血栓切除术的绝对禁忌症,尤其是对于有症状的压迫性病变患者。


【陈成伟】

 

30. 延髓血管母细胞瘤的显微切除:2D手术视频

Microsurgical Resection of Medulla Oblongata Hemangioblastoma: 2-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29635302 DOI:10.1093/ons/opy074

 

该视频演示了延髓血管母细胞瘤的显微切除过程,患者是一名32岁的女性,患有Von Hippel Lindau综合征,表现为四肢瘫痪且无法吞咽。MRI显示脑干囊性病变伴有对比增强的肿瘤结节,位于延髓下后部。术中患者取俯卧位,采用枕下入路且切除部分C1后弓。术中将肿瘤与右背神经根分离,然后逐步电凝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四周的脑膜,术后MRI显示完全切除,患者四肢麻痹和吞咽困难症状均消失。


【陈成伟】

 

31. 颈前入路椎间孔切开术:2D手术视频

Anterior Cervical Foraminotomy: 2-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29617852 DOI:10.1093/ons/opy071

 

颈前入路椎间孔切开术是单侧颈神经根病变的有效治疗策略,无需颈椎融合。在本视频中,术者提供了颈前路入路椎间孔切开术的详细技术指导。


【陈成伟】

 

32.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联合M2-M2再吻合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D手术视频

Combination 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Middle Cerebral Artery Bypass and M2–M2 Reanastomosis With Trapping of a Stented Dist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 3-Dimensional Operative Video

PMID:29762775 DOI:10.1093/ons/opy097

 

远端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通常为非囊状形态并且不能被夹闭,需要血流重建进行治疗。患者为一名56岁的男性, 2年前发现左侧远端MCA动脉瘤,计划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策略,术后放入支架后动脉瘤穿孔而停止使用弹簧圈填塞。随访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进行性扩大。该视频演示了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失败后,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联合M2- M2吻合治疗的远端MCA动脉瘤的手术策略。


【陈成伟】

 

33. 激光热疗术在起搏器植入患者中的安全性

Safety of Laser Interstitial Therm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acemakers

PMID: 29444267 DOI: 10.1093/ons/opx292

 

激光热疗术(LiTT)逐渐广泛应用于难治性癫痫、肿瘤和放射性坏死的治疗。使用LiTT需要术中MR热成像。由于比吸收率(SAR)的增加,可能会影响其他植入设备(例如心脏起搏器和迷走神经刺激器)的正常运作。

 

本文通过一个病例证实在患有内侧颞叶硬化的起搏器植入患者能够在1.5-T磁共振成像(MRI)中成功且安全地执行LiTT。


【陈成伟】


34. 病例报告新形式:虚拟现实环境中的眶上入路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手术。

Next Generation Case Report: Supraorbital Craniotomy for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 Clipping in Annotated Virtual Reality Environment.

PMID: 29554363 DOI: 10.1093/ons/opy039

 

近年来,虚拟现实(VR)技术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本文通过一个病例教学来说明传统学习方法与VR技术的结合是医学教学的有力工具。

 

患者是一位60岁的女性,有头痛病史,检查发现一直径约4 mm的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经讨论后,患者选择通过手术夹闭的形式治疗动脉瘤。患者在术后第2天出院,状况良好。

 

该病例被导入虚拟现实环境,带有幻灯片注释和操作视频,用于住院教学。研究者认为,随着VR技术的不断发展,互动案例报告库可能彻底改变神经外科的教育方式。

【陈成伟】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