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1日发布 | 1506阅读

专访|梁晓华教授、初曙光教授、陈向军教授谈华山医院MDT多学科相互协作

名医云


过去20年间,随着对肿瘤患者生存期的不断追求,在寻求更多药物治疗的同时,肿瘤的多学科诊疗(MDT)越来越受到各领域的关注,尤其对于脑胶质瘤,因其病因复杂,生存期短,更加需要多学科配合,通过对胶质瘤患者全程化、规范化管理,不断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基于此,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出版了《神经系统肿瘤病例析评-华山医院多学科诊疗团队病例精粹》(以下简称病例精粹),在此书出版之际,继采访神经外科和放疗科几位编者后,神外资讯就脑胶质瘤MDT多学科协作相关问题采访了本书的另外三位编者,分别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肿瘤科梁晓华教授、放射科初曙光教授、神经内科陈向军教授。


本期采访嘉宾


各学科在MDT综合诊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放射科:初曙光教授介绍说,影像学贯穿胶质瘤诊治的整个过程,术前起到诊断和鉴别诊断作用,比如有些肿瘤是穿刺活检还是部分切除,抑或最大范围切除,在不同肿瘤中可能需要做一个决策,如果影像能在术前给予倾向性诊断,这对治疗方案的选择会起到很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在鉴别肿瘤和非肿瘤病变中可能更重要,决定了后续是内科治疗还是开刀。术中影像学更多的是帮助外科医生安全且最大范围切除肿瘤。在胶质瘤术后随访中,影像学可能是第一位被选择的手段,它不仅能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以监测肿瘤是否复发,抑或出现复杂的治疗反应(假性进展等)。综合来说,在胶质瘤的术前、术中、术后,影像学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它能够直观且客观地反映颅内的情况。


肿瘤科:梁晓华教授介绍,不同疾病类型每个科室参与程度不一样,以脑肿瘤为例,对于原发性脑肿瘤可能神经外科和放疗科参与程度更高,其他科室相对来说起辅助作用。对于继发性脑转移瘤,可能与肿瘤科、神经内科、放疗科、病理科关系更为密切。总体而言,在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治过程中,多科室相互配合,有些时候可能会以某些科室为侧重,总体目标是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提高其生存率。


神经内科:陈向军教授指出,作为神经肿瘤MDT多学科团队的一员,神经内科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对于表现为有神经系统疾病症状的病人,部分病人首诊科室可能是神经内科,所以在初诊阶段神经内科医生往往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尤其在治疗上,神经内外科很大程度不分家,这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神经内科与各科室相互配合。而胶质瘤MDT模式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在整个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领域创新了诊疗模式,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MDT诊疗模式带来医患“双赢”

陈向军教授表示,MDT诊疗模式给患者带来明确获益。首先,多学科诊治避免漏诊误诊。其次,传统诊疗模式下患者需要经过不同科室的会诊才可能得到明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但在MDT模式提供“一站式”诊疗流程,提高患者的诊治效率。


初曙光教授也表示,对患者而言,MDT模式是最高效的诊治方式之一,患者一次可以获得多个相关科室的诊疗意见。同时对不同科室的医生来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所以对医生自身而言也是非常有益的。在MDT当中大家分工合作,各科价值互补,医疗水平得到更充分发挥,使病人最大获益。


梁晓华教授表示,参与MDT也有不少收获。对脑转移瘤患者,多学科诊疗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诊疗思路,也有了一些尝试。


《病例精粹》内容大剧透

“在过去五年神经肿瘤MDT病例讨论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病例,有些病例非常有趣,有些病例非常罕见,有些患者虽然是常见病,但有特殊的表现形式,处理过后再思考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梁晓华教授介绍说,“为了给年轻一代神经肿瘤同行们一些参考和借鉴,每次MDT讨论有价值病例都积累起来,季度成册,《病例精粹》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精心挑选得出的。”


《病例精粹》以胶质瘤为主,同时涉及到脑转移瘤、中枢系统淋巴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神经系统表现)、感染性疾病等。总体而言,只要牵涉到颅内相关占位或疑似占位性疾病的科室,相关医生都可以参考借鉴。当然,不同科室学习的侧重点可能不一样,梁晓华教授特别指出,对于这本病例集,他的体会是鉴别诊断是学习的第一位,可以让不同亚专科医生认识到疾病表现的复杂性。其次,才是如何发挥各个专科医生的特长,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院方支持,事半功倍

三位教授均表示,任何新的模式的开展,都离不开院方对各学科的支持。华山脑肿瘤MDT诊疗模式的成功,有赖于周良辅院士、毛颖院长及医务处领导的支持,也依靠团队领导的组织,集结多科室,也来源于同仁的配合和患者的信任。希望未来更多胶质瘤中心借鉴胶质瘤MDT诊疗模式,惠及更多的患者!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