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始于1997年,由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率先提出,强调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各亚专科间的协作,实现肿瘤个体化、精准化治疗。在脑胶质瘤中,多学科诊疗尤为重要,需要神经外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肿瘤科、神经内科等多学科共同参与,其中放疗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华山医院神经肿瘤MDT团队编纂的《神经系统肿瘤病例析评-华山医院多学科诊疗团队病例精粹》出版之际,神外资讯邀请到了本书的两位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疗科盛晓芳教授和汪洋教授就放疗科在MDT诊疗中的角色和多学科合作问题及放疗新进展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近年来,脑胶质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因其呈侵袭性生长,且生长速度快,恶性程度高,因此需要及早发现尽早治疗。盛晓芳教授表示,目前胶质瘤主要治疗方式以外科手术为主,因其好发于脑部重要功能区及深部,经外科手术肿瘤很难达到全切,术后放/化疗成为最主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如术后联合原研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疗及原研替莫唑胺辅助化疗方案等。
华山医院每年脑胶质瘤手术近千台,对于如何规范化治疗脑胶质瘤,华山医院一直在探索。尤其一些恶性程度高的胶质瘤患者,临床预后极差,迫切需要多学科共同诊治,制定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基于此,华山医院2011年成立“华山医院脑胶质瘤中心”,并于2013年组织定期召开脑胶质瘤MDT讨论会,至今已持续开展5年。
脑胶质瘤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导,放化疗作为术后辅助治疗,同时结合影像学和病理学诊断的结果,并且参考其他科室(如神经内科、肿瘤科等)所做出的建议,制定出最优化的治疗方案。
盛晓芳教授表示,放疗科目前在整个MDT诊疗模式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参与患者的治疗,还决定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同时向团队及时反馈治疗效果,以便团队实时做出治疗方案的调整。针对不同的患者,经过MDT多学科医师的讨论与碰撞,最终敲定针对具体患者最佳的放化疗方案。
盛晓芳教授建议,一支规范的MDT团队需要有完善的制度和明确的科室分工,每个科室都是参与者,需要积极履行好各自的职责,才能最大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
目前HGG主要采用5/28经典方案,即术后同步放化疗+原研替莫唑胺辅助化疗。原研替莫唑胺-泰道®恰逢今年在中国上市十周年,原研产品,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在中国造福数以万计的患者,也是陪伴了中国早一批的胶质瘤医生,同时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生存获益,盛晓芳教授如是说。
A.放疗在弥漫中线型胶质瘤H3K27M突变治疗中的作用
对于其他一些新定义的分型,汪洋教授介绍说,比如弥漫中线型胶质瘤H3K27M突变的患者,预后差。由于该类型分子病理学往往表现为MGMT启动子未甲基化,EGFR不扩增以及BRAF V600E不突变,放疗是该类型患者手术后的主要治疗手段,放疗后患者症状往往很快得到明显改善,会获得较好的短期疗效。这体现出放疗在该类型胶质瘤中的治疗价值。
B.低级别胶质瘤的治疗进展
汪洋教授表示,对于LGG,分子病理学已逐步参与到LGG的诊断和治疗的全过程中。例如弥漫性星形细胞瘤WHO II级的患者,如果分子检测显示IDH野生型,则预后与高级别胶质瘤相仿,治疗上推荐采纳更为积极的治疗方法。今年刚刚发表在JAMA ONCOLOGY的RTOG0424研究第一次发现MGMT启动子甲基化是高风险组LGG重要的预后因子。另外,最近两年,NCCN指南强调了放化疗综合治疗在高风险组LGG治疗中的地位。以往有些患者仅推荐接受单纯放疗或单纯化疗,而现在对于高风险组LGG的治疗策略多推荐“放疗+化疗”的模式。
C.复发性胶质瘤的治疗以及再程放疗的选择时机
此外,汪洋教授还探讨了复发胶质瘤再程放疗的问题。他指出一般认为首程放疗2年后,如果肿瘤复发,可以考虑再程放疗; 如果复发时间不到2年,对于比较小的复发病灶,可以考虑采用分割放射外科的治疗方法,以尽量缩小照射范围,减少正常组织的损伤; 如复发病灶较大,此时应优先寻求药物治疗,包括化疗和靶向药物; 如果已经用过化疗并在短期内复发,建议调整化疗方案或进入临床试验; 国外也有首程放疗后一年内作再程放疗的报道,治疗获益并不高,还有可能带来严重的放射性脑坏死,这时需要与家属充分沟通。另外,放射联合免疫治疗在复发性胶质瘤上也展示了良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