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为止并没有相关研究比较桥接治疗中病变部位栓子的迁移变化情况以及其可能造成的临床影响。因此,Yifan Ren等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临床回顾性研究,旨在探讨动脉取栓前静脉tPA的应用对病变血管栓子迁移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Stroke》杂志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Ren Y,et al.Stroke. 2018;49:00-00. DOI: 10.1161/
STROKEAHA.118.022751.】
研究背景
对于时间窗内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给予静脉tPA溶栓(IVT)桥接动脉内取栓治疗(EVT)是目前的首选治疗方法。新英格兰医学周刊相继发表了动脉取栓五大临床研究后,接受动脉取栓治疗的患者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发现,给予脑卒中大鼠模型静脉溶栓药物后可以发现栓子的前移现象,而在临床实践中也可以观察到急性大血管闭塞的患者病变部位栓子向远端迁移的情况发生。基于上述研究笔者推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IVT)会增加栓子迁移的风险,从而导致在动脉取栓过程中难度增加。但是目前为止并没有相关研究比较桥接治疗中病变部位栓子的迁移变化情况以及其可能造成的临床影响。因此,Yifan Ren等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临床回顾性研究,旨在探讨动脉取栓前静脉tPA的应用对病变血管栓子迁移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Stroke》杂志上。
主要研究结果
该项研究为一项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共回顾了笔者所在医院(Royal Melbourne Hospital)2009—2016年因前循环AIS入院患者,符合临床标准的患者采用桥接EVT治疗,不符合临床标准的患者采用直接EVT治疗。术前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评估定义血栓原始位置,动脉取栓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定义为可能的血栓迁移位置,前后两者进行比较计算栓子迁移率。
共314例患者纳入回顾性研究,直接取栓组与桥接治疗组在基线期人口学统计特征无明显差异,共43例(13.7%)患者发生栓子前移。其中桥接治疗组的病变部位术中评估对比显示病变部位栓子迁移发生率为18.7%(39/209),而直接取栓组中病变部位的栓子迁移发生率为3.8%(4/105)。直接取栓组的栓子前移发生率显著低于桥接治疗组(odds ratio,5.79;95% CI,2.01–16.69,P=0.001)。大脑中动脉M2(21例)段栓子迁移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M3段(15例)。在桥接治疗组59.0%(23/39)的患者因栓子前移至远端而无法完成取栓,但是总体来说两组患者间的90天总体预后没有统计学差异。
图1. CT血管造影(CTA)定义原始栓子部位,并与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的栓子迁移进行比较。A和B:轴向和冠状CTA显示位于左颈内动脉末端连接处的凝块;C:冠状DSA显示血栓移行至左侧大脑中动脉(MCA)M1段。
结论:AIS患者桥接治疗过程中病变部位栓子前移的发生率约为18.7%,部分栓子因迁移至远端而无法进行支架取栓,我们建议进一步行RCT研究对比桥接取栓与直接取栓的优劣。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张颖影组稿,临沂市人民医院/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博士后流动站王浩编译,上海长海医院杨鹏飞副教授审校,《神经介入资讯》主编、上海长海医院脑卒中中心兼神经介入中心主任刘建民教授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