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06日发布 | 2146阅读

ASPECTS评分对取栓影响的meta分析

赵明

海军特色医学中心

达人收藏

在不同文献中,ASPECTS评分较低患者接受EVT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在EVT技术及产品不断进步的今天,究竟ASPECTS评分低于多少时,患者才无法从中获益?针对这一话题,澳大利亚悉尼的学者Kevin Phan对目前发表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回顾,其荟萃分析结果发表在2018年11月《The 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杂志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Phan K, et al. J NeuroIntervent Surg 2018;0:1–7. doi:10.1136/neurintsurg-2018-014250】



研究背景

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而言,快速将其脑部血管再通来挽救缺血半暗带可以明显获益。血管内治疗(EVT)已作为24小时内急性大血管闭塞(ELVO)继发AIS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目前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同单独取栓相比,EVT联合静脉内溶栓可获得更好的血管再通和良好的临床结果。但由于“无效再通和灌注损伤”的存在,EVT治疗的适应症必须严格把握。


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是一种10分制的评分体系,通过非增强CT来评估前循环AIS患者的缺血程度。作为患者进行血管再通治疗前的基线评分,尽管其较CT及磁共振灌注成像具有明显缺陷,但其同样具有方便快捷等优点。目前多项研究均证实ASPECTS评分低于某一阈值时,患者不能从EVT中获益。Barber等人在静脉溶栓试验中首次提出ASPECTS≤7为中度/大面积核心梗死,与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在随后的临床研究中,该标准被广泛引用。此外,SEIFT-PRIME和ESCAPE研究中使用ASPECTS≤5分作为排除标准,2015美国心脏卒中协会治疗指南也同样定义ASPECTS≤5分为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标志(Ⅰ级推荐,A级证据),也有研究定义ASPECTS≤6分为为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标志。


在不同文献中,ASPECTS评分较低患者接受EVT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在EVT技术及产品不断进步的今天,究竟ASPECTS评分低于多少时,患者才无法从中获益?针对这一话题,澳大利亚悉尼的学者Kevin Phan对目前发表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回顾,其荟萃分析结果发表在2018年11月《The 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杂志上。



研究方法

根据Meta分析指南(如PRISMA)推荐,通过电子医疗数据库Medline(Ovid)和Cochrane系统评价中心注册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评价EVT治疗效果与术前不同ASPECTS评分的相关性。收集到符合条件的13项研究中的2171名患者,其中4项RCT研究,1项多中心回顾研究,8项单中心回顾研究。本文采用单组率荟萃分析,亚组分析根据ASPECTS评分进行meta回归分析。



研究结果

本研究纳入13篇文章,其中EVT治疗后良好结局为41.4%(95% CI 36.4%-46.6%;P<0.001),主观定义为良好和预示预后不良的ASPECTS评分亚组良好结局比较结果分别为49.7%(95% CI 44.2%-55.3%;I²=76.5%;P<0.001)和33.2%(95% CI 28.5%-38.3%;I²=33.16%)(图1)。其将ASPECTS评分分为三组个亚组:低分(0-4)、中等(5-7)和高分(8-10),三组患者预后良好结局率分别为低分组17.1%(95% CI 6.8%-36.8%;I²=64.24%;P=0.039),中等组35.7%(95% CI 30.5%-41.3%;I²=23.11%;P=0.245),高分组49.7%(95% CI 44.2%-55.3%;I²=76.5%;P<0.001)(图2)。


图1.不利与良好ASPECTS评分患者的良好结局(mRS 0-2)比较结果(P<0.001)


图2.ASPECTS低分(0-4)、中等(4-7)和高分(8-10)亚组患者良好结局比较结果(P<0.001)


研究结论

主观定义为良好ASPECTS评分患者经EVT治疗后能够显著获益,无论界限的设定如何。EVT治疗对于高分ASPECTS评分患者来说有效,对低分患者则可能无效,而对中等ASPECTS评分患者的研究结果尚不明确。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张颖影组稿,上海长海医院赵明编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培博士审校,《神经介入资讯》主编、上海长海医院脑卒中中心兼神经介入中心主任刘建民教授终审)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