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陈高教授牵头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影像组学的脑出血微创治疗规范化体系建立及应用评价”项目启动会在浙江杭州召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子项目负责人、项目骨干代表与浙江大学医学院科研办主管领导等参与了会议。这也是浙医二院神经外科继张建民教授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脑机接口的脑血管病主动康复技术研究及应用”实施以来,连续第二年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支持。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四高”特点,患者长期遗留偏瘫、认知障碍等严重后遗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基于CT扫描并应用开颅手术清除脑血肿是既往传统的诊疗方案,但其预测的不确定性与开颅手术造成的创伤是影响脑出血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以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与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为代表的脑出血微创手术,因其损伤小、恢复快、康复效果好的特点受到国内外广泛的关注,但微创手术的适应症、手术时机与操作规范目前尚缺乏统一的共识,亟须大样本高水平的针对性临床研究予以综合评估与理论支持。同时,鉴于国内地区间经济与技术差异等因素影响,医师间微创手术水平参差不齐,也须相关技术规范与综合诊疗体系给予理论与实践指导。
近年来大数据分析与医学影像辅助诊断融合产生的人工智能影像组学技术蓬勃兴起,其通过提取分析海量影像数据特征,实时融合患者信息,显著提高临床预测的准确性与敏感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与广阔的应用前景。陈高教授带领的团队前瞻性提出基于影像组学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全面分析与预测,综合评估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等微创治疗方案,完善脑出血患者目标化管理流程,建立脑出血微创诊治与预后综合评估的规范化体系。本项目的立项是基于浙医二院神经外科前期参与国际多中心脑出血微创诊疗研究(MISTIE III)的技术基础,结合我国脑出血诊治的实践经验,采用国际先进的理念与技术进一步深化研究。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将联合由美国哈佛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统计学教授组成临床研究数据管理团队,项目数据实时上传AMAZON云数据库,项目全程第三方监控,有力地保障了数据结果的高质量性与高可靠性。

本项目在浙医二院神经外科陈高教授牵头组织的基础上,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陈罡教授担任课题二负责人,主要开展自发性脑出血早期血肿特点及再出血风险预测研究,通过对自发性脑出血早期影像学及组织学数据进行分析,构建急性期血肿扩大及再出血的风险预测模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陈晓雷教授担任课题三负责人,开展自发性脑出血微创外科规范化治疗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探索不同微创术式的手术指征、干预时机及手术规范,填补国内外该领域的空白。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宫晔教授担任课题四负责人,联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展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优化个体化治疗方案,并以国内大型神经外科诊疗中心为示范基地,向200家以上医院推广脑出血微创治疗体系。子课题间相互关联,互为依托,将影像组学这一前沿技术应用于脑出血的评估与干预过程,并结合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拥有的国内唯一主动屏蔽式7T超高场强磁共振,预期在再出血风险预测、微创治疗规范化治疗体系建立以及神经功能预后的评估和改善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本项目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中该指南方向唯一获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8YFC1312600,项目总经费1037万),本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改善脑出血患者再出血风险与预后评估的准确率,建立并推广脑出血微创外科诊疗的规范化体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与社会负担,发挥显著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为健康中国战略做出贡献。

陈高,M.D.& Ph.D,教授,浙江大学求是学者,浙江省领军人才(卫生),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全国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候任主委,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负责人。长期致力于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在国内较早提出了动脉瘤个体化早期诊疗规范,显著提高了颅内动脉瘤的诊治水平。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在Neurosurgery,Stroke及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等TOP期刊及权威杂志上连续发表多篇论文,近5年以通讯作者发表IF>10分SCI论文4篇,研究成果达国际前沿水平。累计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00余名。
(本文由浙二神外周刊原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严锋医师整理,张建民主任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