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etzler教授,是享誉世界的神经外科大师。有关Spetzler教授的简历,已有很多文章介绍。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文章是北京三博脑科医院雷霆医师的手笔:《向Dr. Spetzler致敬!写在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成立55周年之际》。现简要复习一二:
1962年,John Green医生创建巴洛神经外科研究所。
1983年,Spetzler教授担任巴洛神经外科主任。
1986年,Spetzler教授担任巴洛神经外科研究主席。
1986年,Spetzler-Martin动静脉畸形分级。
1987年,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表现。
2017年,Spetzler教授,在巴洛神经外科研究所成立55周年之际,宣布退休。
笔者结合相关资料,在此,谈两点认识:
Spetzler教授与巴洛神经外科研究所(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的关系。
Spetzler教授,并非巴洛神经外科研究所的创建者。Spetzler教授的出色工作与卓越领导,使得巴洛神经外科研究所: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突显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治疗特色,进而享誉国内外。
巴洛“从无到有”,是John Green医生的贡献。
世界神经外科大师地位的逐步确立。
1986年,是Spetzler教授事业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从学术上,发表Spetzler-Martin动静脉畸形分级;从管理上,担任巴洛神经外科研究所主席,直至2017年退休,可谓三十一年兢兢业业,三十一年辉煌历程。1986年,奠定世界神经外科大师的雏形。
历史的累积,时间的沉淀,逐步养就大师气象。Spetzler教授之Spetzler-Martin动静脉畸形分级,实际是致力于建立行业标准,实际是致力于理念引领。三十一年,白驹过隙,飘逝如烟。世界各国神经外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运用Spetzler-Martin动静脉畸形分级,在科研撰文中不断引用Spetzler-Martin动静脉畸形分级,历史的累积、强化,逐步养就Spetzler教授的大师气象。
凡事,皆需循序渐进。大师风骨,岂是一日练就!
其二,Spetzler教授讲学。
Spetzler教授,在西京医院的发言题目为:My Evolution in Skull Base Surgery。此刻,笔者愿引用Spetzler教授本人的表述:
My Skull Base Evolution:
1. Large craniotomies to small craniotomies
2. Retractors to no retractors
3. Large OZ to small modified OZ
4. Petrosal approaches to small retrosigmoid approaches
5. Large far lateral approaches to small openings
Spetzler教授,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发言题目为:Management of deep seated Cavernous Malformations。就发言结论,笔者再次引用Spetzler教授本人的表述:
1. Surgical resection of symptomatic and accessible BSCM’s & SCCM is reasonable
2. Knowledge of approaches is key
3. Appropriate exposure allows resection of virtually all CMs’
4. Utilizing image guidance and minimal retraction is essential
5. All approaches are based on knowledge of anatomy to achieve minimal risk
原汁原味,精彩重现。
Spetzler教授两次精彩发言,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至今回味。笔者愿用如下两个关键词进行总结:
无牵开器技术,Retractless(no retractors)。
笔者曾在颅底外科学习感悟(一),谈到对“无牵拉技术”的一己之见,在此不再赘述。
学习Spetzlet教授以及冯栋侠教授的讲学后,笔者认同这样的观点:国内使用词汇“无牵拉技术”,并不确切。不是不牵拉,而是不用牵开器牵拉。
妙用吸引器进行牵拉。吸引器,不单纯是“吸引”。在此,笔者把吸引器的角色,进行如下阐释:
(1)吸引器,顾名思义,吸引之功用,清除术野流散的血液;
(2) 吸引器,是“刀”,用于需要分块切除的病变,如轴内病变胶质瘤等,轴外病变表皮样囊肿等;
(3) 吸引器,也是一种广义概念的“牵开器”,使用时需结合自然间隙开放,结合脑裂、脑池开放,逐步实现病变显露。
(4)吸引器,是“保护杆”。颅底磨除骨质时,将吸引器交叉放置于磨钻的下方,以防磨钻滑落伤及脑组织。Cross protection.
(5)吸引器,是“传递镊”。吸附棉片、海绵,放置于术野。
你看,吸引器具有这么多的功用,那就请爱护它、保护它、使用它。
显露,Exposure。
笔者认为,学习手术入路,其实就是在学习显露。显露,是系统工程,是团队任务。
中青年神经外科医师,其实正在奋斗在“显露”的道路上。想想我们的手术,为什么做不下来,为什么出现并发症,多半是在“显露”上出了问题。
其三,向Spetzler教授学习!
学习什么?笔者,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Spetzler教授,首先是一位显微外科技术卓越的神经外科医生。
笔者认为,Spetzler教授与其他神经外科大师(Yasargil / Drake / Sugita / Juha)的不同点之一:动脉瘤开颅手术之外,Spetzler教授对动静脉畸形的处理做出巨大贡献。
大师,皆爱发明。Yasargil动脉瘤夹、Drake 动脉瘤夹、Sugita 动脉瘤夹,Spetzler动脉瘤夹。Juha教授,目前也在研制动脉瘤夹。
建立行业标准,理念引领。
Spetzler教授,又是一位优秀的学者、学者型医生。
早在1978年,Spetzler教授,就已提出了“正常灌注突破现象(NPPB)”之理论。感兴趣的同道可检索原文:
Spetzler RF, Wilson CB, Weinstein P, et al. Normal perfusion pressure breakthrough theory. Clin Neurosurg, 1978, 25:651
之后,Spetzler-Martin动静脉畸形分级,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被视为评估处理脑动静脉畸形的“行业标准”。历史将铭记那些建立行业标准的医生,历史将铭记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行业标准。
Spetzler-Martin动静脉畸形分级,体现着功能区保护理念。近十余年来,国内学术交流会场,常有“功能区手术”版块或专题。其实,早在1986年问世的Spetzler-Martin动静脉畸形分级,就已经侧露出功能区保护的理念。
Simpson脑膜瘤切除分级,Spetzler-Martin动静脉畸形分级,已经在世界各国神经外科广泛应用着。
Samii听神经瘤分级,正在逐步推广着。
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
Spetzler教授,更是一位优秀的管理者,一位优秀的医学教育家。
巴洛神经外科研究所,有今日之辉煌,圣殿之光芒,离不开Spetzler教授的掌舵指引。依托巴洛神经外科研究所,Spetzler教授及其团队,培养着众多来自全球的神经外科医生,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
冯栋侠教授,知名专家、学者,美国Texas大学颅底外科中心主任。冯教授,在西安举办的颅底手术入路解剖培训班,可谓盛况空前、反响热烈。好!
冯栋侠教授,主要讲授了5个手术入路:
1. Fronto-Orbital-Zygomatic approach
2. Anterior Transpetrosal approach
3. Extreme Far Lateral approach
4. Retrosigmoid –Transtentorial approach
5. Bifrontal Transbasal Interhemispheric Translamina approach
笔者持续关注并学习了冯教授的精彩讲授内容。
之后,笔者结合自身既往“教与学”的体会,曾有这样的感慨,愿分享给更多同道:浅谈颅底外科手术入路培训
Anterior lateral approach,主要指(额)眶颧入路的培训。这其中,三种技术(手术轴向)需讲到:
(1)前床突磨除技术;
(2)经海绵窦技术,多个海绵窦解剖三角之深部视野融合;
(3)(额) 眶颧+岩尖磨除技术。
lateral approach,主要指岩前入路(Kawase入路)的培训。这其中,需讲到硬膜外磨除技术、硬膜内磨除技术。无论哪种磨除方式,均需讲到内听道的定位。因为磨除的后界,即内听道。
Posterior lateral approach,主要指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的培训,即Trautman三角磨除技术。保护迷路,体现对功能的重视。
extreme far lateral approach,即极外侧经髁入路。主要需讲到骨膜下分离、椎动脉移位、枕髁磨除等。磨除过程中,需考虑舌下神经管是否需要开放或已经开放的问题。
从“latetal”着眼,谈了以上4个方面。
从颅底外科培训角度,笔者始终认为“侧颅底、经岩入路”,是学员最难理解之处。
冯栋侠教授,是全国中青年神经外科医师的榜样。冯教授,声华早著,硕果累累。不胜枚举,便不再过多枚举。现推荐阅读经典巨著《Schmidek》第38章Tumor involving the Cavernous Sinus,本章是冯栋侠教授参与编写。
我们拜读经典,冯教授则书写经典。这就是差距。
熟悉冯栋侠教授的全国同道都知道:出国发展前的冯教授,已经在国内拥有令人敬佩与羡慕的行政职务、学术地位。但是,冯教授,不断挑战自己,向当时不可预知的未来进发。
为什么?笔者认为,冯教授,心中一直涌动着一股强大的力量,那便是:激发更加优秀的自己,向更加纯粹的神经外科医生而努力,向world class neurosurgeon而努力!
放下一切,拥有一切。九年光阴,弹指一挥。冯教授,目前已是美国Texas大学颅底外科中心主任。依然勤勉,不变的人生信念!
很多同道都知道:赴美访学、访问,容易。但是,扎根发展,却十分困难。冯教授,做到了。其中之艰辛,想必只有冯教授自知也。
笔者相信:未来,国内举办大型国际性学术会议,冯教授将作为主要受邀嘉宾之一,不断奉献精彩学术报告。
冯栋侠教授,与Fukushima教授、Spetzler教授、Al-Mefty教授等,有着悠久的友谊,多年的友好。2018深秋,Spetzler教授与冯栋侠教授的中国之行,引起西北、华北、甚至全国神经外科界的极大的反响。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适值深秋,爱在深秋,请看月是故乡明。同时,天涯远,远在天涯,我知君心,请记他乡亦故乡。
致敬冯栋侠教授!
(图为北医三院神经外科主任杨军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贾旺教授,共同主持Spetzler教授北大医学讲坛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