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S:Spine
2018年十月速览
1、局麻下后路经皮内镜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因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初步临床研究
Posterior percutaneous full-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 under localanesthesia for cervical radiculopathy due to soft-disc herniation: apreliminary clinical study
PMID: 29957146 DOI: 10.3171/2018.1. SPINE17795
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的发病率非常高,通常可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或后路椎间孔成形术。但微创技术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手术方式的选择。本文作者分析了25例在局麻下后路经皮内镜下切除突出椎间盘的临床效果。术后1年的随访结果显示:24例(96%)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颈椎功能恢复良好。1例(4%)患者因恢复效果不佳于术后5周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荆林凯】
2、微创通道显微镜下颈后路椎间孔扩大成形术预防意外融合:一项长期随访研究
Minimally invasive posterior cervical foraminotomy with tubes to preventundesired fusion: a long-term follow-up study
PMID: 29957145 DOI: 10.3171/2018.2. SPINE171003
自90年代以来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逐渐成为颈椎病的主流手术方式,直至2000年微创颈后路椎间孔扩大成形术(PCF)才逐步进入临床,多项研究证明开放或者微创PCF可以与ACDF取得一样的临床疗效,并且缩短住院时间及临床成本,但目前还没有临床试验探究微创PCF与ACDF的长期疗效对比。本研究回顾性的纳入210例ACDF患者及49例PCF患者,2年的随访数据表明,两组患者在翻修率(8.2% vs. 5.7%)、术后每年每个节段的平均翻修率、术前术后功能评分(NDI, VAS)并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认为,微创PCF在治疗颈椎型颈椎病相较与传统ACDF在术后翻修及功能评分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后续研究可以继续长期随访探索长期的翻修率及手术成本差异。
【陆洋】
3、术前超声检查预测颈椎椎板成形术后C5神经根的麻痹
Simple presurgical method of predicting C5 palsy after cervicallaminoplasty using C5 nerve root ultrasonography
PMID: 29979137 DOI: 10.3171/2018.2. SPINE171363
颈椎椎板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大约为5%,然而,术前薄层CT及MRI检查仍难以精确预测。因此,作者利用术前超声检查测量140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双侧C5神经根的横断面积来预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结果显示:7名(5%)患者在术后5天左右出现C5神经根麻痹,术前超声检查提示C5神经根横断面积明显较大,预测阈值为10.4 mm2。因此,作者建议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可行超声检查,若C5神经根肿胀明显,则应修改手术方案,可行前路减压融合术或增加椎间孔成形术。
【荆林凯】
4、患者术前精神障碍对比椎间盘置换或关节融合的手术方式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长期手术疗效的影响
Effects of preoperative mental distress versussurgical modality, arthroplasty, or fusion on long-term outcome in patientswith cervical radiculopathy
PMID: 30004317 DOI: 10.3171/2018.2. SPINE171378
目前少有研究探索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术前的精神障碍对术后长期疗效的影响,通过分析椎间盘置换与关节融合治疗颈椎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数据,作者发现大约31%(47/153)的患者术前具有严重的抑郁或者焦虑障碍,患者术前严重的精神障碍与术后5年的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 Neck Disability Index)显著负相关,不同的手术方式对预后并没有显著的预测效果。本研究共入组了153名患者,其中70名随机分至关节融合组,83名随机分至椎间盘置换组,数据分析采用了治疗意向分析(ITT, Intention to treat),缺失值通过多重填充算法补充。
【陆洋】
5、五次坐立试验:对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简单客观的评估
The five-repetition sit-to-stand test: evaluationof a simple and objective tool for the assessment of degenerative pathologiesof the lumbar spine
PMID: 29957147 DOI: 10.3171/2018.2. SPINE171416
患者自评量表是确定患者脊柱手术方案的金标准。然而,客观功能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五次坐立试验是评估慢阻肺、帕金森等多种疾病的一种简单客观的评估。本研究通过157名患者和80名健康志愿者完成的五次坐立试验、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和EQ-5D量表,发现五次坐立试验是评估客观功能障碍的简单有效的工具。如果患者能够在10.4秒内完成五次坐立试验则表明其没有功能障碍,若超出10.4秒才能够完成试验,则以15.2秒和22.0秒为界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功能障碍。
【荆林凯】
6、腰椎管狭窄手术减压患者术前活动能力与术后12个月功能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Association between preoperative activity level andfunctional outcome at 12 months following surgical decompression for lumbarspinal stenosis
PMID: 29979140 DOI: 10.3171/2018.2. SPINE171028
目前还没有研究探索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前活动能力与手术预后的关系,本研究回顾性的分析了单中心前瞻性收集的腰椎管狭窄数据,共纳入99名患者。研究发现,55名术前没有能力进行或者没有进行户外运动的患者比术前进行户外运动的患者术前的背痛更严重,生活质量更差并且功能障碍更严重。术后3个月时,术前没有能力进行或者没有进行户外运动的患者在腿痛及功能障碍改善方面不如术前进行户外运动的患者,但这种差异在术后12个月消失。研究认为,相比术前有户外运动的患者,术前缺少户外运动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更长,但并不会影响他们长期的手术疗效。
【陆洋】
7、使用Airo术中移动CT系统(iCT-Airo)与O形臂(O-arm)进行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263例患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Use of the Airo mobile intraoperative CT systemversus the O-arm for transpedicular screw fixation in the thoracic and lumbarspine: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263 patients
PMID: 29979141 DOI: 10.3171/2018.1. SPINE17927
相比于徒手或透视辅助下置钉,3D实时导航辅助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具有准确性高及再手术率低等优点。本研究回顾性地分析了iCT-Airo (97例患者,503枚螺钉)和O-arm (166例患者,858枚螺钉)导航辅助下置钉的精准性。结果显示:两种设备在手术时间、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及最终的置钉准确率上无明显差异,但O-arm组(37枚,4.3%)的术中钉道调整率明显高于iCT-Airo组(7枚,1.4%),原因可能是O-arm在胸椎及合并椎体骨质疏松的术中图像质量较低所致。另外,O-arm组的辐射剂量明显高于iCT-Airo组(19.12 vs 15.82 毫希弗)。
【荆林凯】
8、退变性腰椎滑脱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脊柱骨盆参数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spinopelvic parameters onadjacent-segment degeneration after short spinal fusion for degenerativespondylolisthesis
PMID: 30028254 DOI: 10.3171/2018.2. SPINE171160
脊柱骨盆参数是确定脊柱矢状面曲率和腰椎前凸(LL)个体差异的重要解剖学指标,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行短节段腰椎/腰骶融合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了脊柱骨盆参对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研究最终纳入了30名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作为阳性组,通过算法一对一匹配入院诊断、疾病节段、性别、年龄,筛选了30名术后未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病例的平均随访时间是6.8年,研究发现脊柱骨盆参数对于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并没有显著影响。
【陆洋】
9、坐位X线片的价值:脊柱柔韧性分析及其在成人脊柱畸形手术前规划中的应用
The value of sitting radiographs: analysis of spineflexibility and its utility in preoperative planning for adult spinal deformitysurgery
PMID: 29979136 DOI: 10.3171/2018.2. SPINE17749
依据站立位平片对胸腰椎畸形的术前规划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但是术后非融合节段的后凸畸形仍然困扰着我们。本研究创新性地应用术前坐位的平片来预测胸椎的柔韧性。作者回顾性对比137名脊柱退变患者的术前站立位与坐位平片后发现其腰椎前凸角(LL)、骨盆倾斜角(PT)、T1骨盆角(TPA)和T1-L1骨盆角(TLPA)有明显的差异性。进一步分析最低行T10至骨盆融合的20名胸腰椎畸形的患者平片后显示坐位比站位平片的TPA、PT、LL及LPA更大,Cobb角更小。术后胸椎代偿角度为6.7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坐位平片与站位平片的TK和TPA改变基本与术前和术后站立位平片的TK和TPA一致。
【荆林凯】
10、复杂脊柱融合术后2年患者报告结果SRS-22r和ODI与术后5年患者报告结果的相关性分析:单中心118例患者的5年随访研究
Correlation of 2-year SRS-22r and ODI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with 5-year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after complexspinal fusion: a 5-year single-institution study of 118 patients
PMID: 29979138 DOI: 10.3171/2018.2. SPINE171142
患者自评量表在脊柱手术的疗效评估中越来越重要,但是随访的缺失导致研究者难以获得相关手术远期疗效。本研究单中心纳入了118例接受大于5个节段融合合并骶髂固定的复杂脊柱融合手术的患者,分析了术后2年的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与SRS-22r(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r)的自评量表与术后5年时患者自评量表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有91名患者完成了5年的随访,术后2年及5年的患者自评量表中,ODI较术前基线改善最大。术后5年时患者的ODI、SRS-22r各子类自评量表值与术后2年的结果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自我形象评分相关性最强。研究认为术后2年的患者自评量表值也许可以准确的预测术后5年的患者自评量表值。
【陆洋】
11、髂后上棘和骶骨椎板斜坡:徒手置入第2骶骨髂骨螺钉的关键解剖标志
The pos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 and sacrallaminar slope: key anatomical landmarks for freehand S2-alar-iliac screwplacement
PMID: 30052147 DOI: 10.3171/2018.3. SPINE171374
后路经第2骶椎骶髂(S2AI)螺钉的置入在过去几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导航及机器人辅助置钉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高年资的医生更喜欢根据局部解剖标志徒手置钉。本研究在3D可视化软件上模拟了50例需要置入S2AI螺钉的进钉点及进钉角度等。结果显示:进钉点位于髂后上棘尾端向头端15毫米和骶后孔外侧缘,并垂直于骶骨椎板斜面。矢状面尾向偏角平均为44.0°±8.4°;横断面上与正中线夹角平均为37.3°±4.3°;进钉点距第1骶后孔下缘的垂直距离平均为5.9±5.8毫米;螺钉长度平均为99.9±18.6毫米;螺钉钉道位于坐骨切迹上方平均为8.5±4.3毫米;共97枚(97%)螺钉位于坐骨切迹上方。另外,腰椎骶化侧的入钉点要比未受影响的对侧高3.4毫米。
【荆林凯】
12、技术报道:后路切除位于脊髓前方的血管母细胞瘤
Posterior approach for anteriorly located cervicalspinal cord hemangioblastomas: technical note
PMID:29979139 DOI:10.3171/2018.1. SPINE171108
手术切除位于脊髓腹侧面的血管母细胞瘤仍有很大的挑战性,似乎前路手术具有更大的优势。但是,作者认为后路手术对于合并巨大囊肿且位于腹侧面的血管母细胞瘤似乎更合适。三例患者通过后路切开脊髓背侧进入囊肿后完全切除肿瘤,术后随访效果良好。最后,作者认为前路手术并不完美,因为切开脊髓前方有可能导致术后运动功能障碍、脊髓前动脉损伤、椎体破坏以及面临多发血管母细胞瘤多次手术的问题。
【荆林凯】
13、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手术中利用硬膜下条形电极定位功能感觉神经和脊髓圆锥的最尾端功能区:一项初步临床研究
Using subdural strip electrodes to define functional sensory nerves and themost inferior functional portion of the conus medullaris during detetheringsurgeries for tethered cord syndrome: a pilot study
PMID: 30004314 DOI: 10.3171/2018.2. SPINE171240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外科治疗需要切断圆锥或骶神经来解除栓系,术中传统采用监测肌肉运动电位的方式来保留相应的运动功能,本研究采用了在术区头侧放置硬膜下条状电极联合术中术区神经和圆锥的刺激,辅以监测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来达到安全解除栓系的目的。研究纳入了6名患有栓系综合征的患者,采用以上的切除方法后,6名患者都没有留下副作用,且其中3名患者相关的术前症状都有部分缓解。作者认为该技术的主要优点包括更稳定的信号,更大的响应幅度以及信号采集期间所需的平均时间更少。作者总结硬膜下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的记录是一种可行且有价值的工具,可用于定位圆锥体的最尾端功能区域,确保骶骨感觉功能保持完整。
【陆洋】
14、个案报道:脑脊髓血容量不足的新病因--下腔静脉阻塞
A novel etiology for craniospinal hypovolemia: acase of inferior vena cava obstruction
PMID: 30004315 DOI: 10.3171/2018.2. SPINE171373
脑脊髓血容量不足性脑脊液漏通常发生在硬膜缺损处,但仍有部分病例无明确的硬膜缺损。作者报道了一例因下腔静脉狭窄导致狭窄段至心脏的静脉内压力降低,从而导致脊髓脑脊液静脉瘘形成,脑脊液沿瘘管进入外周静脉侧支循环,进而导致脑脊髓血容量不足。当在狭窄的下腔静脉置入支架后,硬膜囊与下腔静脉间压力差的消失导致瘘口闭塞,脑脊髓血容量不足得到有效解决。
【荆林凯】
15、脊柱手术中脑诱发肌肉动作电位监测中使用波形幅度和起始潜伏期相结合的报警点新标准
A new criterion for the alarm point using a combination of waveformamplitude and onset latency in Br(E)-MsEP monitoring in spine surgery
PMID: 30052151 DOI: 10.3171/2018.3. SPINE171348
脑诱发肌肉动作电位监测在脊柱手术中应用广泛,传统中的预警值常常设定为运动电位一定幅度的下降,但这会带来很高的假阳性率,因此本研究采用运动电位起始潜伏期延长联合运动电位幅度下降来预测术后运动的功能损伤。研究回顾性纳入单中心83例脊柱手术患者共1640(合格率95%)条肌电数据,结果表明运动电位下降70%联合电位起始潜伏期延长10%在预测术后的运动功能障碍中可以达到100%敏感性,93%特异性,7%假阳性率,0%假阴性率,64%阳性预测值和100%阴性预测值。作者表示运动电位起始潜伏期联合运动电位幅度下降优于传统的监测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假阳性率。
【陆洋】
16、使用超声剪切波评估犬的脊髓弹性
In vivo assessment of spinal cord elasticity usingshear wave ultrasound in dogs
PMID: 30028252 DOI: 10.3171/2018.2. SPINE171195
活体组织弹性的评估在明确病变及预测疾病进展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评估脑组织的弹性在正压性脑积水等多种疾病的诊断方面具有很大的价值,但脊髓弹性的评估尚不完善。作者将10只犬的3个节段的颈椎板切除后,在脊髓腹侧面放置气囊加压,评估脊髓的弹性。结果显示:脊髓的弹性最差,平均值为18.5±7 kPa,其次是中央管(21.7±9.6 kPa)、软膜(26.1±14.8 kPa)和硬膜(21.7±9.6 kPa)的弹性。相比于8毫米的气囊,13毫米气囊的压力可使脊髓变得更僵硬。该技术可用于评估颈髓病变及脊髓外伤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及病情进展情况。另外,该技术也可协助神经外科医生准确定位。
【荆林凯】
17、兔的单侧喉返神经对膈神经吻合后呼吸功能和自主膈肌运动的恢复
Recovery of respiratory function and autonomic diaphragm movement followingunilateral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to phrenic nerve anastomosis in rabbits
PMID: 29979142 DOI: 10.3171/2017.12. SPINE17849
呼吸功能障碍是高位颈髓损伤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拟通过右侧喉返神经(RLN)和右侧膈神经(PN)吻合术来改善经过PN横断的兔子的呼吸功能。研究纳入3组共12只新西兰兔,分别为对照组、膈神经横断无吻合组、以及膈神经横断神经吻合组。术后3个月,研究者通过电生理信号检测右侧膈肌细胞动作电位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检测膈肌运动,证明了右侧喉返神经和右侧膈神经吻合术可以改善兔膈神经横断模型的呼吸运动。研究通过乙酰胆碱酯酶、甲苯胺兰染色和电镜检查,证明了右侧喉返神经的运动纤维束在膈神经中再生,并在膈肌中形成运动终板。作者认为,RLN的运动支可以在端对端吻合术后再生成PN,并重新神经支配兔模型中的去神经膈肌,重新恢复膈肌的自主节律运动。本方法为喉返神经神经吻合治疗高位颈髓损伤导致的呼吸障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陆洋】